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叁性叁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廖樂根)

  從叁性叁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

  廖樂根

  內容提要:叁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是唯識學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以叁性而立叁無性。本文在辨析叁性的基礎上,從叁性、叁無性的角度,分析、論述了唯識學的空有思想,並進一步論證了“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義。同時本文還將唯識的空有中道與般若中觀思想進行了簡要的比較分析,認爲:在究竟本質上,唯識與中觀是完全相通的,但在具體論述的方式、方法卻並不相同,對某些問題存在一定的分歧。對此,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叁性 叁無性 空 有 中道

  一、引言

  叁性,是唯識學的核心命題,也是唯識理論的特質所在。全面、正確地理解叁性思想,對學習唯識乃至全部佛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切法都離不開叁性,因此要學會以叁性的觀點和思維方式來認識諸法。本文所要探討的唯識空有中道觀,就是以叁性爲立足點而展開的。

  二、叁性辨析

  叁性,也稱爲叁自性或叁自相,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

  1、遍計所執性

  遍計所執性是指人們認識事物時主觀分別的産物,它與事物的本來面目沒有任何關系。我們在認識任何事物時,總是依主觀的構想,不由自主的周遍計度、妄想分別,從而産生種種名稱、概念,並加以執著爲真實的存在,這就是我執和法執。

  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注(1)

  這就是說,一切名言、概念都是遍計所執的産物,概念本身並不等于真正的客觀存在。所以,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心識的經驗和分別,是遍計所執的世界。這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純屬虛妄,在本質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因爲衆生的妄想、迷情而顯現,但有假名,無有實體,就像是在黑暗的房間裏,錯把繩子認爲是蛇一般。或者更直接地說,遍計所執性就是我們人爲地強加在事物之上的,所以它根本沒有自性。正如《唯識叁十頌》所說:“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必須特別指出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其實都是處于遍計所執性之中。甚至可以說,我們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幻覺和想象之中。人們所認識和領略的事物,並不是事物本身真實的狀況,而只不過是其幻相和虛名而已。

  《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叁對遍計所執性的種類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提出了五種變計所執性,即:“依名遍計義自性”,“依義遍計名自性”,“依名遍計名自性”,“依義遍計義自性”,“依二遍計二自性”。對于這五種遍計所執自性,周叔迦先生用五種分別,作了形象而具體的解釋,很有啓發性:

  第一,由名分別義;如聽見人說牛,不認識是何物,便推求牛是什麼樣的東西。第二,由義分別名;便是看見牛,不認識它,便推求叫個什麼名 。第叁,由名分別名;便是世間曆史、語言的學問。第四,由義分別義;便是世間一切科學。第五,由名義分別名義;便是世間一切學術的爭論。由這五種分別所得的結果唯是虛名,決不會得到真實的了解的,所以佛教中說“唯證自知”了。注(2)

  由此可見,世間一切學問、知識,說到底都是虛妄分別。

  不論是感性認識、知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沒有離開遍計所執自性。從唯識學看,辯證法哲學也同樣沒有超越遍計所執。因爲世間法都把法當成識外之法,不了達唯識無境之理。 注(3)

  不過,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世間的一切學問,也不能認爲意識的分別就毫無用處,因爲解鈴還需系鈴人,沒有意識的分別作用,學佛、斷煩惱同樣是不可能的。

  2、依他起性

  所謂依他起性,就是指一切依托衆緣、和合而生的現象世界。

  色心諸法,依托他衆緣而生起,故名依他起,所謂衆緣,即四緣(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心法通依四緣生,色法依因緣、增上緣生。故百法中,從緣所生之心法、心所法、色法及于緣所生之色心上所假立之不相應行法等,四位九十四法,皆依他起性。 注(4)

  雲何一切法依他起性?謂一切法緣生自性。注(5)

  既然依他起性是衆緣所生,也就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而是有生有滅的。

  雲何成依他起?何因緣故名依他起?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緣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注(6)

  這說明,依他起性是依仗親因(“自熏習種子”)和其它助緣而成立的。而且,依他起的事物,是即生即滅的,不可能自然而住,只有在其它諸法的相互依持下,才刹那間發生作用。

  此外,依他起性還有雜染、清淨之分。

  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由此二種依他起別故,名依他起。注(7)

  在這裏,“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的,是指仗因托緣而生的依他起,側重點在于雜染。而“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它本身是雜染還是清淨,是不能確定的,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總之,依他起性指的是宇宙間一切相對存在的事物,即因緣所生法。

  一切世間流轉門法和一切世間還滅門法,都要建立在這因緣性的依他起法上。注(8)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現在只能通過文字和思維去認識依他起性,但卻無法徹底地理解依他起性。因爲,無始以來,我們的認識都是停留在遍計所執性的基礎上。而依他起性本身與人爲的遍計所執性是毫無關系的。

  這是冒過經驗層以討論客觀存有的構造,不必通過主體活動的分析。雖然,唯識家的依他起自性的內容,仍然通過主體(阿賴耶識)所攝持的功能(種子)待緣而起現行的方式來說明,但這種主體觀念,是在宇宙論的意義上講的,它不是知識論上的主體。由賴耶持種觀念來交待世界的構造,可見依他起自性的意義主要在解釋客觀存有的理法,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都在這理法下展現。問題是,站在經驗的立場,我們不能如實證見依他起法,我們只能依我們的經驗所得,起識心分別,然後使用語言套上客體。換言之,我們只能獲得遍計所執自性,只能看到自己心靈活動下的世界。 注(9)

  所以,對于凡夫衆生來說,我們是無法真正明了依他起性的,我們只能帶著遍計所執去分別依他起性,這也就我們爲什麼要學佛、修行的原因所在。

  3、圓成實性

  顧名思義,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就、真實的體性,也就是真如法性。圓滿顯示其體周遍,成就顯示其體常住不滅,而真實則表示其體真實不虛。

  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注(10)

  雲何圓成實性?謂諸法真如、聖者所行、聖智境界、聖者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淨,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粗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注(11)

  如果從叁性的角度來說,圓成實性就是指在依他起性上遠離遍計所執性而顯現的真如實性。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爲性。注(12)

  這“二空”指的是能取空和所取空,也就是我執空和法執空,因爲能取的我執和所取的法執能障礙真如,使之無法顯現。

  圓成實性亦有二種:一者,自性圓成實故,二者,清淨圓成實故,由此故成圓成實性。注(13)

  這裏的“自性圓成實”是指法性本具的真實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生不滅、永無變異。而“清淨圓成實”則是指離染、去圬之後而顯現的真實本性。正因爲有“自性圓成實”的存在,所以每一個輪回的衆生都有解脫、成就的希望;但同時,“清淨圓成實”又告訴我們,假如不在佛法上勇猛精進、認真修學,以去除妄想、執著,那麼這種希望就永遠不可能變爲現實,不可能邁向生命的圓滿。

  4、叁性之間的關系

  總的來說,叁性是不一不異的。既不可說是全都一致,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同。認識到叁性是不一不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複次,此叁性爲異不異?應言非異非不異。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實。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注(14)

  對于這段論文,印順導師作了如下的講解:

  在大乘佛法中說到真俗空有,都是認識非一非異的,現在說到叁性,也同樣的說是非異非不異。在同一依他起自性中,由叁種“異門”而成爲叁性。從同一的依他起性上說,不能說它是不一;從異門安立上看,又不能說叁性是不異……那麼,依什麼“異門”建立“此依他起成依他起”呢?約“依他熏習種子”爲緣而“起”的意義,成立爲依他起……遍計所執性又是怎樣安立的呢?由是“能生”遍計心的“所緣相”,“又是遍計”所現的“所遍計”影像,所以成爲遍計所執性……圓成實呢?因爲“如”遍計“所遍計”的義相,“畢竟不如是有”,就是依他起法因通達遍計執性增益的義相,究竟不如是有,而顯出空性,成立爲圓成實性。 注(15)

  由此可知,叁性之中,依他起性是基礎,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都必須建立在依他起性的基礎之上。若無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都不可得、不可說。因爲遍計所執是性是依他起性上的妄情計執,而圓成真實性則是依他起性上的真實性。

  叁自性就客觀上說,只是依他起一種,就主觀上說則有二種:一是依識心而起的遍計所執,一是依智而起的圓成實。前者爲凡夫,後者即是佛。在佛境界中,依他起即圓成實,所以《唯識叁十頌》釋圓成實自性說:“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可見這兩者的關系。所以叁自性若從主觀上說只有二種:識與智。依識而起的,就是分別;依智而起的,就是圓滿。其實大家所面對的都是依他起的世界。問題是識心之執必然變相而緣,把主體的活動套上客體,唯有佛的心靈才可以…

《從叁性叁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廖樂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