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叁性叁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廖樂根)▪P4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總攝一切法,而一切法都不離叁性,所以要依叁性來認識一切法。“虛妄分別名有爲”,指的是有生滅的緣起法,即有爲法,也即是叁性中的依他起性。“二取空性名無爲”,是指空去能取所取的我法二執--遍計所執性,而自然顯現的空性--圓成實性。這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是不一不異的。不一是說無爲法非緣起,不異則是指對無爲法的認識必須透過緣起的有爲法才能實現,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

  “依前理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就是說對一切法的認識不能一刀切,既不可以說一切法都是空,也不可以說一切法都是不空。空與不空都是兩種極端的邊見,不合中道。唯識中道是“非空非不空”。怎樣理解呢?

  “由有空性虛妄分別故說非空”。前面已經說過,空性其實是有,是勝義有,是妙有。而虛妄分別也是有,是緣起有、世俗有、假有。勝義有即圓成實,緣起有即依他起。也就是說,圓成實性和依他起性都是有的,有故非空。“由空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什麼是空的呢?遍計所執的能取和所取我法二執是空的。

  “有無及有故”,這裏有叁層含義。什麼是有?空性是有,虛妄分別也是有;什麼是無?遍計所執的能取所能二性是無。其實這裏有與無就是上面所說的“非空非不空”。“及有故者,謂虛妄分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虛妄分別故。”這還是在進一步說明虛妄分別與空性的不一不異的關系。空性是虛妄分別的本質,或者直接地說,兩者就是本質與現象的關系。現象畢竟不等同于本質,但本質是現象的本質,離開現象的本質根本不存在,兩者密不可分。

  如果我們能正確地認識空與不空、有與無,正確地認識空性與虛妄分別的關系,就能夠契合中道。所謂中道,就是“謂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也就是說一切法既不是一概都是空,也不是一概都不空。這就是唯識非空非有的中道義。

  這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與《般若經》的思想也是相符的。

  瑜伽學者以《般若經》中說諸法無自性爲密意說,如實理解一切法非一向空,非一向不空,說一切法非空非有,這是唯識宗對《般若經》非有有空的思想,獨到的理解與解釋。這種解釋顯然跟中觀學者對《般若經》的解釋有一定的差異。注(28)

  綜上所述,唯識學是在一切法唯識所現的理論前提下,立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叁自性,又依這叁自性而立相、生、勝義叁無性,並在這叁無性的基礎上成立“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即是唯識中道之了義教。

  中道是佛教最高真理標准。叁自性作爲一種正確的人生觀物方式,揭示了一切存在的狀態是依他起的,然而世間人們依經驗心識的分別活動,認爲心識之外別有客境,並執著這樣的存在爲實體(遍計所執),若能通過修行實踐,在依他起性上發起般若之智,將經驗的心識轉成根本智(轉八識成四智),就達到圓成實性。所以,唯識的“非有非空”的中道觀,不僅爲佛學的智能之學,而且是佛學最高辯證法,故具有方法論的意義。 注(29)

  這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觀,可以說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懷。一切衆生因爲無始以來的無明顛倒,迷惑不了這唯識中道之深義,執有執空、偏有偏空。因惑造業,輪回生死,苦不堪言。佛陀出于無限的大悲之心,爲衆生指出這萬法唯識、非空非有中道之教,引導衆生依此正見,悟入法性,除滅煩惱、所知二障,轉識成智,成就菩提涅槃妙果。

  五、唯識空有中道觀與般若中觀之比較

  空有與中道,是佛法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爲了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題--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很有必要將唯識的空有中道與般若中觀的思想作進一步的分析比較。

  1、空有與般若

  首先,要簡單地說明一下唯識、中觀與般若的關系。通常,我們都會將中觀與般若聯系在一起,而很少將唯識與般若相提並論。當然,從所依據的經典以及思想傳承來說來,中觀的確與般若的關系更爲密切,但這並不意味著唯識就與般若無關。般若爲諸佛之母,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而中觀、唯識同爲大乘佛法的兩大體系,因此這兩者都可以說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釋般若深廣之義,般若本身就包含了空有兩個方面。

  “空宗”和“有宗”仍只是弘著一個般若,不過“空宗”專弘著般若的空的一面,“有宗”專弘著般若的不空的一面。般若的空的一面,便是法性;般若的不空的一面,便是法相。專談法性,所以只見它處處談空;專談法相,所以又只見它處處說有。實際上說起來,法性的法,就是法相的法,當知談空即是談有;法相的法,也就是法性的法,當知說有即是談空。只因爲從法的性上說,本來是空,便說了般若的空的一面;從法的相上說,分明是有,便說了般若的不空的一面。所以“空宗”和“有宗”,實在是一而二,二而一。 注(30)

  應該說,這裏所講也只是相對而言。其實,不只是般若既有空的一面,也有有的一面,中觀“空宗”與唯識“有宗”本身也各自包含空、有二面,並自成體系,是空有的統一,只不過有其側重點和立足點不同而已。

  2、中觀之“空”與唯識之“空”

  如上所說,不只是般若中觀講“空”,唯識也同樣講“空”,但唯識是站在“有”有角度而談“空”。空的種類和名稱非常多,《解深密經》和《辯中邊論》中都談到了十六空,而《大般若經》更有十八空,二十空之多,這些名稱都大體相同。

  首先來看一下般若中觀“空”的思想。《大般若經》中的所說的二十種空,即:“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說到這麼多“空”,說來說去爲什麼?一句話,就是說明諸法無自性,而以“無性爲性”。這無性之法又有許多不同的名稱:

  複次,善現,一切法皆以空爲自性,一切法皆以無相爲自性,一切法皆以無願爲自性。善現,由是因緣,一切法皆以真如爲自性,一切法皆以法界爲自性,一切法皆以法性爲自性,一切法皆以不虛妄性爲自性,一切法皆以不變異爲性,一切法皆以平等性爲性,一切法皆以離生性爲自性,一切法性皆以法定爲自性,一切法皆以法住爲自性,一切法皆以實際爲自性,一切法皆以虛空界爲自性,一切法皆以不思議界爲自性。善現,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皆以無性爲其自性。注(31)

  由此可知,一切法皆不可得,因爲是因緣和合而生,無有獨立不變的自性,當體即空。所以一切法本來寂滅。正如《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裏“生滅”、“垢淨”、“增減”是分別從法的體、質和量叁個方面來說明諸法實相--空性的。因此,不可執著一切法有性,也不可執著一切法無性,有性、無性皆是戲論。佛法對一切法的分類很多,如:有爲法與無爲法,有漏法與無漏法,生滅法與涅槃法,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等等。這一切萬法,有性、無性皆不可得。因爲不可得、所以叫空。由此看來,般若所說之空,含義甚深甚深,既空乎有,也空乎空,于有于空,皆不可得。

  接下來,再看看唯識是如何說“空”的。在《解深密經》中,說到了十六種空:

  善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何者爲十?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此由相空及無先後空能正除遣。叁者了知能取義故有顧戀身相及我慢相,由此內空及無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除遣。七者了知無色故有內寂靜解脫相,此由有爲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義故有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若唯識者及勝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及勝義空能正除遣。九者由了知清淨真如義故有無爲相、無變異相,此由無爲空、無變異空能正除遣。十者即于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維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于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爲于大乘中總空性相。注(32)

  這裏所說的十六種空,都是分別對治衆生對十六種相的執著。這與般若中觀的談空破執是完全一致的,不過中觀“破”的成分似乎更多一點,而唯識則是有破有立,正反兩方面都說得很清楚。而且,唯識說到空的總相,也即中道實相時,終究還是從叁性的關系來說明,並且認爲“一切法無性”是佛密意所說,而中觀則是從二谛來闡明中道的。

  此外,《辯中邊論·辯真實品》的“無顛倒真實”中,在說到苦、空、無常、無我中的“空”時,還提到了叁種空,也是用叁性來說明的。

  第一種叫“無性空”,指的是遍計所執性在理上的空無。二叫“異性空”。什麼是“異性空”呢?“謂依他起,如妄所執不如是有,非一切種性全無故”。意思是說,盡管凡夫在依他起性上的虛妄執著,在客觀上是空的,但是依他起性的本身卻是有的。說到此,有一點是需說明一下,我們不能一概地將依他起的假有與般若中觀的緣起有簡單地等同起來。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依他起性在唯識叁性中是處于中樞地位,遍計所執和圓成實都沒有離開、也不能離開依他起的存在。盡管依他起性也是緣生法,是如幻假有,但這幻假之有與中觀所說的緣起現象的世俗假有並不能完全等同,只能說有相通之處。唯識強調的是假必依實,境無識有。

  當知唯識宗說的如幻,與中觀的如幻不同。中觀的如幻,是緣生如幻,緣生便無自性,無自性故非實有。唯識的如幻,是說如幻師幻作象馬,用竹木瓦石,以咒術加持,衆人看去,似有實象實馬。實象…

《從叁性叁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廖樂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