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总摄一切法,而一切法都不离三性,所以要依三性来认识一切法。“虚妄分别名有为”,指的是有生灭的缘起法,即有为法,也即是三性中的依他起性。“二取空性名无为”,是指空去能取所取的我法二执--遍计所执性,而自然显现的空性--圆成实性。这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是不一不异的。不一是说无为法非缘起,不异则是指对无为法的认识必须透过缘起的有为法才能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依前理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就是说对一切法的认识不能一刀切,既不可以说一切法都是空,也不可以说一切法都是不空。空与不空都是两种极端的边见,不合中道。唯识中道是“非空非不空”。怎样理解呢?
“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前面已经说过,空性其实是有,是胜义有,是妙有。而虚妄分别也是有,是缘起有、世俗有、假有。胜义有即圆成实,缘起有即依他起。也就是说,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都是有的,有故非空。“由空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什么是空的呢?遍计所执的能取和所取我法二执是空的。
“有无及有故”,这里有三层含义。什么是有?空性是有,虚妄分别也是有;什么是无?遍计所执的能取所能二性是无。其实这里有与无就是上面所说的“非空非不空”。“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这还是在进一步说明虚妄分别与空性的不一不异的关系。空性是虚妄分别的本质,或者直接地说,两者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现象毕竟不等同于本质,但本质是现象的本质,离开现象的本质根本不存在,两者密不可分。
如果我们能正确地认识空与不空、有与无,正确地认识空性与虚妄分别的关系,就能够契合中道。所谓中道,就是“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也就是说一切法既不是一概都是空,也不是一概都不空。这就是唯识非空非有的中道义。
这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与《般若经》的思想也是相符的。
瑜伽学者以《般若经》中说诸法无自性为密意说,如实理解一切法非一向空,非一向不空,说一切法非空非有,这是唯识宗对《般若经》非有有空的思想,独到的理解与解释。这种解释显然跟中观学者对《般若经》的解释有一定的差异。注(28)
综上所述,唯识学是在一切法唯识所现的理论前提下,立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自性,又依这三自性而立相、生、胜义三无性,并在这三无性的基础上成立“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即是唯识中道之了义教。
中道是佛教最高真理标准。三自性作为一种正确的人生观物方式,揭示了一切存在的状态是依他起的,然而世间人们依经验心识的分别活动,认为心识之外别有客境,并执着这样的存在为实体(遍计所执),若能通过修行实践,在依他起性上发起般若之智,将经验的心识转成根本智(转八识成四智),就达到圆成实性。所以,唯识的“非有非空”的中道观,不仅为佛学的智能之学,而且是佛学最高辩证法,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注(29)
这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观,可以说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一切众生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颠倒,迷惑不了这唯识中道之深义,执有执空、偏有偏空。因惑造业,轮回生死,苦不堪言。佛陀出于无限的大悲之心,为众生指出这万法唯识、非空非有中道之教,引导众生依此正见,悟入法性,除灭烦恼、所知二障,转识成智,成就菩提涅槃妙果。
五、唯识空有中道观与般若中观之比较
空有与中道,是佛法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为了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很有必要将唯识的空有中道与般若中观的思想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1、空有与般若
首先,要简单地说明一下唯识、中观与般若的关系。通常,我们都会将中观与般若联系在一起,而很少将唯识与般若相提并论。当然,从所依据的经典以及思想传承来说来,中观的确与般若的关系更为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唯识就与般若无关。般若为诸佛之母,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而中观、唯识同为大乘佛法的两大体系,因此这两者都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释般若深广之义,般若本身就包含了空有两个方面。
“空宗”和“有宗”仍只是弘着一个般若,不过“空宗”专弘着般若的空的一面,“有宗”专弘着般若的不空的一面。般若的空的一面,便是法性;般若的不空的一面,便是法相。专谈法性,所以只见它处处谈空;专谈法相,所以又只见它处处说有。实际上说起来,法性的法,就是法相的法,当知谈空即是谈有;法相的法,也就是法性的法,当知说有即是谈空。只因为从法的性上说,本来是空,便说了般若的空的一面;从法的相上说,分明是有,便说了般若的不空的一面。所以“空宗”和“有宗”,实在是一而二,二而一。 注(30)
应该说,这里所讲也只是相对而言。其实,不只是般若既有空的一面,也有有的一面,中观“空宗”与唯识“有宗”本身也各自包含空、有二面,并自成体系,是空有的统一,只不过有其侧重点和立足点不同而已。
2、中观之“空”与唯识之“空”
如上所说,不只是般若中观讲“空”,唯识也同样讲“空”,但唯识是站在“有”有角度而谈“空”。空的种类和名称非常多,《解深密经》和《辩中边论》中都谈到了十六空,而《大般若经》更有十八空,二十空之多,这些名称都大体相同。
首先来看一下般若中观“空”的思想。《大般若经》中的所说的二十种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说到这么多“空”,说来说去为什么?一句话,就是说明诸法无自性,而以“无性为性”。这无性之法又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复次,善现,一切法皆以空为自性,一切法皆以无相为自性,一切法皆以无愿为自性。善现,由是因缘,一切法皆以真如为自性,一切法皆以法界为自性,一切法皆以法性为自性,一切法皆以不虚妄性为自性,一切法皆以不变异为性,一切法皆以平等性为性,一切法皆以离生性为自性,一切法性皆以法定为自性,一切法皆以法住为自性,一切法皆以实际为自性,一切法皆以虚空界为自性,一切法皆以不思议界为自性。善现,由是因缘,诸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其自性。注(31)
由此可知,一切法皆不可得,因为是因缘和合而生,无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当体即空。所以一切法本来寂灭。正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生灭”、“垢净”、“增减”是分别从法的体、质和量三个方面来说明诸法实相--空性的。因此,不可执着一切法有性,也不可执着一切法无性,有性、无性皆是戏论。佛法对一切法的分类很多,如:有为法与无为法,有漏法与无漏法,生灭法与涅槃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等等。这一切万法,有性、无性皆不可得。因为不可得、所以叫空。由此看来,般若所说之空,含义甚深甚深,既空乎有,也空乎空,于有于空,皆不可得。
接下来,再看看唯识是如何说“空”的。在《解深密经》中,说到了十六种空:
善男子,有十种相空能除遣。何者为十?一者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除遣。三者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由此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有内安乐相、外净妙相,此由内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除遣。七者了知无色故有内寂静解脱相,此由有为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者及胜义相,此由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能正除遣。九者由了知清净真如义故有无为相、无变异相,此由无为空、无变异空能正除遣。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作意思维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注(32)
这里所说的十六种空,都是分别对治众生对十六种相的执着。这与般若中观的谈空破执是完全一致的,不过中观“破”的成分似乎更多一点,而唯识则是有破有立,正反两方面都说得很清楚。而且,唯识说到空的总相,也即中道实相时,终究还是从三性的关系来说明,并且认为“一切法无性”是佛密意所说,而中观则是从二谛来阐明中道的。
此外,《辩中边论·辩真实品》的“无颠倒真实”中,在说到苦、空、无常、无我中的“空”时,还提到了三种空,也是用三性来说明的。
第一种叫“无性空”,指的是遍计所执性在理上的空无。二叫“异性空”。什么是“异性空”呢?“谓依他起,如妄所执不如是有,非一切种性全无故”。意思是说,尽管凡夫在依他起性上的虚妄执着,在客观上是空的,但是依他起性的本身却是有的。说到此,有一点是需说明一下,我们不能一概地将依他起的假有与般若中观的缘起有简单地等同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依他起性在唯识三性中是处于中枢地位,遍计所执和圆成实都没有离开、也不能离开依他起的存在。尽管依他起性也是缘生法,是如幻假有,但这幻假之有与中观所说的缘起现象的世俗假有并不能完全等同,只能说有相通之处。唯识强调的是假必依实,境无识有。
当知唯识宗说的如幻,与中观的如幻不同。中观的如幻,是缘生如幻,缘生便无自性,无自性故非实有。唯识的如幻,是说如幻师幻作象马,用竹木瓦石,以咒术加持,众人看去,似有实象实马。实象…
《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廖乐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