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廖乐根)▪P5

  ..续本文上一页实马虽没有,幻所依的事是实有。所以唯识说的如幻不违实有。显了的说之,就是自识的相分,现似外境,这个境非有似有,故如幻化,其相分,即如其竹木瓦石,幻化所依的事了。相分是依他起,是实有,因为它非外而似外,说它如幻,故这个如幻与实有没有什么相违。注(33)

  由此看来,在谈到相对存在的缘起现象时,般若中观是讲自性空,当体即空。而唯识则是讲“异性空”,依他起自性本身是不能空的。当然对于自性这个概念,两家的定义和理解是不相同的,这一点,前文已经说过了。说到唯识依他起自性不空,假必依实,问题就很复杂了。毕竟唯识与中观是有不同与分歧之处的,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再看第三种空--“自性空”。这“自性空”就是指圆成实性,因为圆成实性就是由二空即我空和法空所显现的空性。由此可以看出,唯识和中观在谈“自性空”这个概念时的区别:中观的自性空就是无自性,而唯识所说的“自性空”却是显示圆成实性的真实存在。

  通过以上对唯识之“空”与般若中观之“空”的比较分析,可以知道:唯识仍是以般若空的思想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三性、三无性的新的概念,由此建构了唯识学的新的空的理论。相比较而言,唯识谈空似乎没有中观那么具有强烈的思辨哲学色彩,而是更重视将空的理论引向个人的内心净化,因而更具有实践上的意义。

  3、唯识、中观对二谛的分析比较

  二谛,即俗谛和真谛。俗谛即是世俗谛;真谛又叫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这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对二谛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佛法的空有中道思想。学佛必须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二谛。三世诸佛皆依二谛而说法,众生也是依二谛教法而证悟。

  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诸佛法,不知真实义。注(34)

  “谛”是真实、真理之意。世俗谛是凡夫众生的世俗智所认识的相对真理,而真谛则是超越时空限制的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是圣者所证悟的境界。

  首先,来看一看中观的二谛思想。

  缘起性空,是中观的根本要旨。缘起就是俗谛,性空就是真谛。缘起与性空是统一的,不能离开缘起谈性空,性空是建立在缘起之上的,同样,也不能离开性空谈缘起,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对真谛的认识不能离开俗谛,只能通过俗谛去把握真谛,但佛说二谛的真正目的的终究是要让众生认识和证悟真谛。所以,说俗谛是方便,说真谛才是究竟,不能将方便当究竟,但没有方便也就无法到达究竟。因此,学佛、修行既不可执事废理,也不能执理废事。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注(35)

  二谛其实是为了说明中道。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注(36)

  因缘所生诸法是假有(世俗谛),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故空(胜义谛)。但是,这里说的“空”,仍是假名,只是为引导众生假说而已,所以对“空”也不可执着。如果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既看到现象的世俗假有,同时又能看到它的胜义空性,不执着空、有二边,这就是中道的认识。

  当认识到因缘实有的同时认识到其性本空,当认识到物性本空的同时,认识到空即是因缘,并非虚无,这才是“有非实有,空非实空”的中观之道。认识到有非实有,就不会因执有执实而生贪心造业;认识到空非实空就不至于否定善恶因果而堕落无救。注(37)

  此外,在三论宗中,还讲到了“四重二谛”,这是对中观二谛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为适应不同众生的根机而设立的,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观所说的二谛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唯识是怎样说明二谛的。

  唯识对二谛的分析非常细密,它将世俗谛和胜义谛各分为四重--世间、道理、证得、胜义。这样一来,对一切法的认识就很清楚。

  如此世俗胜义各立四重者,是明一切诸法,有有实体的,有无实体的。在有体之中,事法也有,理法也有;理中复有因果差别的浅理,及真如的深理。深理之中,有显二空的能诠是假的,有离掉假诠而直证圣智的,因有如此的不同,故各立四重。注(38)

  不过,这真俗二谛无论怎么分,都没有离开三性,唯识谈二谛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三性来说明了。

  依他起性和遍计所执性都属于世俗谛的范畴。因为依他起性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是现象世界的相对存在。遍计所执性是人为制造的,与事物本身无关,就像是龟毛、兔角一般。遍计所执性的主要表现是各种名称和观念,如美丑、对错、好坏等等。

  圆成实性是胜义谛,因为圆成实性破除了主观(遍计所执性)附加在客观(依他起性)上的东西,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这胜义的圆成实性即是唯识实性,也叫真实唯识性,它是与遍计所执的虚妄唯识性和依他起的世俗唯识性相对而言的,是超越一切名言概念的绝对真实。

  对于唯识与中观在空有、中道、二谛等问题上的比较,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课题。以上所说,只是一些简略和粗浅的分析,还有待于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法师和学者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比较研究。

  六、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论述,也许我们对“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的空有观及其中道义”这个论题,有一个大致和粗浅的认识。空有、中道问题,是佛法的核心与永恒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深入经藏,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另一方面,还必须要将这些理论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修学实践中去。佛法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但没有理论的指导也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三性、三无性的学习,逐步树立正确的唯识观和唯识见;同时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并要进行瑜珈止观的实修实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彻底破除迷情的遍计所执性,证悟究竟的圆成实性,明了如幻的依他起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唯识的空有观及其中道义。

  注释: 

  (1)《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3页上。

  (2)周叔迦《唯识研究》第70页,1995年7月台湾华藏佛教图书馆印。

  (3)胡晓光《佛教缘起哲学统观》,载《法音》1996年第9期,第8页。

  (4)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第159页,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5)《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3页上。

  (6)《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页上。

  (7)《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页下。

  (8)法舫法师《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24页,武昌宝通禅寺佛经流通处印。

  (9)霍韬晦《佛教的现代智能》第30页,香港佛教法住学会出版,1982年11月第1版 。

  (10)《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 《大正藏》第16卷693页上。

  (11)《瑜珈师地论》卷七十三,《大正藏》第30卷703页中。

  (12)《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第31卷46页中。

  (13)《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页下。

  (14)《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页中。

  (15)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第245页,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16)霍韬晦《佛教的现代智能》第31页。

  (17)《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4页上。

  (18)《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5页中。

  (19)《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第31卷48页上。

  (20)《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40页上。

  (21)吴汝钧 编着《佛教大辞典》第208页,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9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22)济群法师《真理与谬论》第15-16页,闽南佛学院印。

  (23)《瑜珈师第论·真实义品》,《大正藏》第30卷488页。

  (24)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第164页,四川省宗教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编印。

  (25)《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40页中。

  (26)《辩中边论·辩相品》,《大正藏》第31卷464中。

  (27)同上。

  (28)济群法师《真理与谬论》第190页。

  (29)徐湘霖《唯识无境初探》,载《法音》2001年第9期,第32页。

  (30)沉行如《般若与业力》第3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31)《大般若经》第365卷,《大正藏》第6卷880页上。

  (32)《解深密经·分别瑜珈品》,《大正藏》第16卷701页上。

  (33)《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113页,1990年12月第1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印。

  (34)《中论·观四谛品》,《大正藏》第30卷32页下。

  (35)《中论·观四谛品》,《大正藏》第30卷33页上。

  (36)《中论·观四谛品》,《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

  (37)多识活佛《爱心中爆发的智能》,民族出版社,第43页,1997年10月第2版。

  (38)井上玄真《唯识三十颂讲话》第195页,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廖乐根)》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