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馬雖沒有,幻所依的事是實有。所以唯識說的如幻不違實有。顯了的說之,就是自識的相分,現似外境,這個境非有似有,故如幻化,其相分,即如其竹木瓦石,幻化所依的事了。相分是依他起,是實有,因爲它非外而似外,說它如幻,故這個如幻與實有沒有什麼相違。注(33)
由此看來,在談到相對存在的緣起現象時,般若中觀是講自性空,當體即空。而唯識則是講“異性空”,依他起自性本身是不能空的。當然對于自性這個概念,兩家的定義和理解是不相同的,這一點,前文已經說過了。說到唯識依他起自性不空,假必依實,問題就很複雜了。畢竟唯識與中觀是有不同與分歧之處的,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這方面的問題,還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再看第叁種空--“自性空”。這“自性空”就是指圓成實性,因爲圓成實性就是由二空即我空和法空所顯現的空性。由此可以看出,唯識和中觀在談“自性空”這個概念時的區別:中觀的自性空就是無自性,而唯識所說的“自性空”卻是顯示圓成實性的真實存在。
通過以上對唯識之“空”與般若中觀之“空”的比較分析,可以知道:唯識仍是以般若空的思想爲基礎的,並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叁性、叁無性的新的概念,由此建構了唯識學的新的空的理論。相比較而言,唯識談空似乎沒有中觀那麼具有強烈的思辨哲學色彩,而是更重視將空的理論引向個人的內心淨化,因而更具有實踐上的意義。
3、唯識、中觀對二谛的分析比較
二谛,即俗谛和真谛。俗谛即是世俗谛;真谛又叫勝義谛或第一義谛。這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過對二谛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佛法的空有中道思想。學佛必須要全面、正確地認識二谛。叁世諸佛皆依二谛而說法,衆生也是依二谛教法而證悟。
諸佛以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諸佛法,不知真實義。注(34)
“谛”是真實、真理之意。世俗谛是凡夫衆生的世俗智所認識的相對真理,而真谛則是超越時空限製的永恒不變的絕對真理,是聖者所證悟的境界。
首先,來看一看中觀的二谛思想。
緣起性空,是中觀的根本要旨。緣起就是俗谛,性空就是真谛。緣起與性空是統一的,不能離開緣起談性空,性空是建立在緣起之上的,同樣,也不能離開性空談緣起,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對真谛的認識不能離開俗谛,只能通過俗谛去把握真谛,但佛說二谛的真正目的的終究是要讓衆生認識和證悟真谛。所以,說俗谛是方便,說真谛才是究竟,不能將方便當究竟,但沒有方便也就無法到達究竟。因此,學佛、修行既不可執事廢理,也不能執理廢事。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注(35)
二谛其實是爲了說明中道。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注(36)
因緣所生諸法是假有(世俗谛),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故空(勝義谛)。但是,這裏說的“空”,仍是假名,只是爲引導衆生假說而已,所以對“空”也不可執著。如果我們在認識事物時,既看到現象的世俗假有,同時又能看到它的勝義空性,不執著空、有二邊,這就是中道的認識。
當認識到因緣實有的同時認識到其性本空,當認識到物性本空的同時,認識到空即是因緣,並非虛無,這才是“有非實有,空非實空”的中觀之道。認識到有非實有,就不會因執有執實而生貪心造業;認識到空非實空就不至于否定善惡因果而墮落無救。注(37)
此外,在叁論宗中,還講到了“四重二谛”,這是對中觀二谛思想的進一步發揮,是爲適應不同衆生的根機而設立的,對于我們進一步認識中觀所說的二谛是很有幫助的。
下面,我們再來簡單分析一下唯識是怎樣說明二谛的。
唯識對二谛的分析非常細密,它將世俗谛和勝義谛各分爲四重--世間、道理、證得、勝義。這樣一來,對一切法的認識就很清楚。
如此世俗勝義各立四重者,是明一切諸法,有有實體的,有無實體的。在有體之中,事法也有,理法也有;理中複有因果差別的淺理,及真如的深理。深理之中,有顯二空的能诠是假的,有離掉假诠而直證聖智的,因有如此的不同,故各立四重。注(38)
不過,這真俗二谛無論怎麼分,都沒有離開叁性,唯識談二谛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叁性來說明了。
依他起性和遍計所執性都屬于世俗谛的範疇。因爲依他起性是因緣所生的有爲法,是現象世界的相對存在。遍計所執性是人爲製造的,與事物本身無關,就像是龜毛、兔角一般。遍計所執性的主要表現是各種名稱和觀念,如美醜、對錯、好壞等等。
圓成實性是勝義谛,因爲圓成實性破除了主觀(遍計所執性)附加在客觀(依他起性)上的東西,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勝義的圓成實性即是唯識實性,也叫真實唯識性,它是與遍計所執的虛妄唯識性和依他起的世俗唯識性相對而言的,是超越一切名言概念的絕對真實。
對于唯識與中觀在空有、中道、二谛等問題上的比較,是一個重大而複雜的課題。以上所說,只是一些簡略和粗淺的分析,還有待于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法師和學者們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比較研究。
六、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與論述,也許我們對“從叁性叁無性談唯識的空有觀及其中道義”這個論題,有一個大致和粗淺的認識。空有、中道問題,是佛法的核心與永恒問題。一方面,我們要深入經藏,認真學習、勤于思考;另一方面,還必須要將這些理論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和修學實踐中去。佛法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但沒有理論的指導也是不行的。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對叁性、叁無性的學習,逐步樹立正確的唯識觀和唯識見;同時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並要進行瑜珈止觀的實修實證。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徹底破除迷情的遍計所執性,證悟究竟的圓成實性,明了如幻的依他起性;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唯識的空有觀及其中道義。
注釋:
(1)《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3頁上。
(2)周叔迦《唯識研究》第70頁,1995年7月臺灣華藏佛教圖書館印。
(3)胡曉光《佛教緣起哲學統觀》,載《法音》1996年第9期,第8頁。
(4)黃忏華《佛教各宗大意》第159頁,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
(5)《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3頁上。
(6)《攝大乘論·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頁上。
(7)《攝大乘論·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頁下。
(8)法舫法師《唯識史觀及其哲學》第24頁,武昌寶通禅寺佛經流通處印。
(9)霍韬晦《佛教的現代智能》第30頁,香港佛教法住學會出版,1982年11月第1版 。
(10)《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 《大正藏》第16卷693頁上。
(11)《瑜珈師地論》卷七十叁,《大正藏》第30卷703頁中。
(12)《成唯識論》卷八,《大正藏》第31卷46頁中。
(13)《攝大乘論·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頁下。
(14)《攝大乘論·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頁中。
(15)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第245頁,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
(16)霍韬晦《佛教的現代智能》第31頁。
(17)《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4頁上。
(18)《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卷695頁中。
(19)《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第31卷48頁上。
(20)《攝大乘論·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40頁上。
(21)吳汝鈞 編著《佛教大辭典》第208頁,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9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22)濟群法師《真理與謬論》第15-16頁,閩南佛學院印。
(23)《瑜珈師第論·真實義品》,《大正藏》第30卷488頁。
(24)宗薩欽哲仁波切《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第164頁,四川省宗教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編印。
(25)《攝大乘論·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40頁中。
(26)《辯中邊論·辯相品》,《大正藏》第31卷464中。
(27)同上。
(28)濟群法師《真理與謬論》第190頁。
(29)徐湘霖《唯識無境初探》,載《法音》2001年第9期,第32頁。
(30)沈行如《般若與業力》第36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31)《大般若經》第365卷,《大正藏》第6卷880頁上。
(32)《解深密經·分別瑜珈品》,《大正藏》第16卷701頁上。
(33)《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第113頁,1990年12月第1版,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印。
(34)《中論·觀四谛品》,《大正藏》第30卷32頁下。
(35)《中論·觀四谛品》,《大正藏》第30卷33頁上。
(36)《中論·觀四谛品》,《大正藏》第30卷33頁中。
(37)多識活佛《愛心中爆發的智能》,民族出版社,第43頁,1997年10月第2版。
(38)井上玄真《唯識叁十頌講話》第195頁,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
《從叁性叁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廖樂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