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叁性叁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廖樂根)▪P2

  ..續本文上一頁念念無住而與這如如相應。圓成實性自性由其定義看來是真實、圓滿的存在,瑜珈學派以此爲歸宿。 注(16)

  霍韬晦先生這段關于叁性關系的論述,相當精辟,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也許,我們還可以通過比喻進一步認識叁性的關系。比如做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夢中的一切境界都是遍計所執,是根本不存在的,而做夢這件事本身卻是不能否認的,這就是依他起,因爲夢也是因緣所生的。至于夢醒的境界可以看作是圓成實。說到這裏,也許有人會說,夢中的一切固然是虛假不實,難道現實世界中的一切也都是不真實的嗎?我們真的是生活在遍計所執的世界嗎?答案是完全肯定的。因爲輪回本身就是一場大夢,我們之所以會輪回,就是由于我們執著這輪回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只要我們還在這漫漫長夢的輪回中流浪生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覺醒。只有當我們最終從這輪回大夢中豁然大悟之時,才真正明白現實的一切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爲的那麼真實,一切都如夢、幻、泡、影。

  叁性其實是一體叁面,它表示我們對同一事物在認識上的叁個不同的層次或層面。遍計所執性是虛妄不實,依他起性是現象的相對存在,而圓成實性則是本質的存在、最高的存在,也就是絕對真理。

  叁、空有之辨--叁性叁無性

  空與有的問題,是佛法的根本與核心的問題,一定要有正確而全面的認識。習慣上,我們總認爲唯識只是談有,乃至將唯識宗說成是有宗,這固然有其道理,但卻不能因此而說唯識只談有而不講空。所以,我們要掌握唯識學是如何說有、說空的。對唯識的空有觀,我們必以叁性、叁無性的思想來理解和認識。

  1、依叁性而立叁無性

  爲什麼佛在聖教中說了叁性之後,緊接著又說叁無性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不然。因爲叁無性是依叁性而建立的,並不是離開叁性之外,別有叁種無性。其實叁無性的思想就包含在叁性之中,這是佛密意而說。正如《唯識叁十頌》所說“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所謂叁無性,指的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透過叁性,我們就能理解這叁無性。

  勝義生,當知我依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複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谛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爲勝義無自性性。注(17)

  由此可知,“相無性”是依遍計所執性而立,因爲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根本不存在,是“假名安立爲相”。“生無性”是依依他起性而立,因爲依他起性是“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世界上從來不存在無緣無故的事物和現象。而“勝義無性”是依圓成實性而立,是約“一切諸法法無我性”的殊勝義理而安立的。

  所以,叁無性說到底就是叁性,兩者是完全統一的,只是解說的角度不同。叁性是從肯定的方面說,叁無性是從否定的方面說。從肯定上講就是有,從否定上說就是空。因爲叁性本身就是包含了肯定和否定、正和反兩個方面,是有與空的統一。叁無性是建立在叁性的基礎上的,它不能離開叁性而存在。關于這個問題,在下面談到的唯識非空非有中道觀時,還會有更詳細的說明和論述。

  2、“一切法無性”之密意

  既然叁性自身就說明了叁無性,爲什麼還要特意提出叁無性呢?又爲什麼說叁無性是佛密意所說?如何正確理解密意說的含義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認識思考。

  所謂密意,大致有兩種理解,一是指佛所說法有所隱藏,而不是直接顯了其真實之意。二是說明佛所說法,甚深難測, 不是一般凡夫衆生所能了知。

  首先,佛說叁無性的真正目的是在于破除衆生的執著。衆生的最大毛病就是執著,一聽佛說叁自性,就會執著諸法實有自性,因此便說叁無性以破之。具體來說,就是要破除凡夫外道的“我執”,以及小乘人的“法執”,指出“一切法無性”以顯示諸法空性。

  另一方面,講叁無性爲密意說,言下之意是講叁無性乃方便說,也就是不了義教。在唯識家看來,說一切法空,都可以認爲是不了義教,否則就等于否定現實,落入惡取空的斷滅見。

  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叁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喧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注(18)

  其實,盡管總說叁無性,但在叁性之中,真正沒有自性的只是遍計所執性,而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其實都是有的,這一點需要引起注意。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密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爲遍計所執。爲除此執,故佛世尊于有及無總說無性。雲何依此而立彼叁?謂依此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花故。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注(19)

  因此,叁無性是佛密意言說,其實真正要空的只有遍計所執性,因爲遍計所執是虛妄自性,而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卻是“假說無性,非性無全”。依他起是幻有自性,圓成實是真實自性,可見這兩種自性還是有的。

  複此,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即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此若無者,圓成實自性亦無所有;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若依他起及圓成實自性無有,應成無有染淨過失。即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切皆無。注(20)

  3、空有與自性

  說到叁自性、叁無自性與空、有的關系,就很有必要對“自性”這個概念作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否則,許多問題就無法說清楚。

  自性是佛教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不太好理解的概念,有時也叫做本性,相當于哲學上所說的本體。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的不同派別中,對自性的定義和理解是不相同的,必須要分別對待,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通常,自性是指有獨立實體的、最基本的、永恒不變的本質屬性。

  自己的存在的本質;自己決定自己的存在的即真實不變的本質。這是存在自身與其它存在區別開來而不能混淆的本性。注(21)

  在部派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將事物分析到最後,不可再分的“極微”叫做自性,並且肯定這種自性,從而提出叁世實有、法體恒有的觀點。並對這個觀點進行了系統而嚴密的論證。後來,大乘中觀學派對有部的這一思想提出了強烈批判。中觀學認爲,承認自性就等于否定佛法的根本--緣起法,這與諸法無我的思想是相違的。順便說一下,有部也是承認緣起和諸法無我的,否則,它就不是佛教,只不過對緣起法和“我”的理解與中觀的看法有一定差異,這個問題值得研究。中觀學的根本思想就是緣起性空,也就是無自性空,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因緣滅,就根本無自性可言。因爲自性就意味著自有、自成,永恒存在,自性與緣起是根本對立的。

  那麼,唯識學又是如何看待自性的呢?可以說,唯識對自性的理解與上面所說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要認識清楚,否則就會産生種種誤解和矛盾。唯識學的核心思想是叁自性,從上面對叁性、叁無性的分析中我們知道,叁無性是密意方便說,因爲,唯識認爲只有遍計所執自性是真正沒有的,而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卻是不能否認其有的。而在叁自性之中,處于中心與樞紐地位的又是依他起自性,因爲遍計所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都不能離開依他起自性而存在。可以說,自性在唯識學中是與依他起自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自性就是指依他起的一切現象世界,即哲學所說的存在。其實,這自性與佛教通常所說的“法”是同一回事。可見,在唯識看來,自性即是法。在此,我們不妨從叁自性的角度,將唯識與中觀作一簡單的分析比較,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唯識的空有觀。

  首先,唯識所說的遍計所執自性,其實就是中觀所破的自性見。唯識認爲,遍計所執自性是證悟圓成實自性的障礙,必須遠離。中觀認爲,自性見障礙緣起正見,讓我們無法證悟空性,因此必須要徹底破除。

  其次,唯識所說的依他起自性,在一定的意義上就是指中觀所說的緣起法,因爲依他起自性就是衆緣所生的一切存在。唯識強調依他起自性的相對存在,中觀盡管強調性空,但絲毫不否認現象世界的緣起假有。

  再次,唯識所說的圓成實性,也就是中觀所說的空性。這是聖者所證的絕對真理。

  因此,只要能正確理解自性的不同含義,就不難看出唯識的空有思想與中觀的所破所立在根本上是完全可以相通的。也許有人會說,中觀是講空,只破不立,嚴格來講,這種說法是不准確的,正如我們常說唯識只談有一樣。其實,無論是唯識還是中觀,都是既說有,又說空,空有不二,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在說明的方式、方法上也有所差異。

  在唯識宗裏,一般說到空的時候,空就是沒有,空不同于中觀宗所說的性空,性空不礙緣起。而在唯識宗認爲:有就是有,空就是空;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生死就是生死;涅槃就是涅槃,斷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斷了煩惱才能成就菩提。當然,唯識宗的典籍中,也有“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說法,但它的解釋和中觀的說法完全不一樣。注(22)

  如果站在唯識學的角度來看,中觀所說的“空”仍然是在討論有,不過這不是一般所說的實有,而是真空妙有。中觀學認爲,在萬法因緣生的觀…

《從叁性叁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廖樂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