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林国良研究员访谈录

  唯识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林国良研究员访谈录

  林国良 哈磊

  林国良研究员,国内知名的佛教学者,1952年生于上海,硕士,现任上海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佛学著作有《成唯识论直解》、《出入无碍——佛教自由观》、《佛典选读》等,并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对佛教哲学、佛教心理学、佛教与文学、佛教与现代社会等领域作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唯识经典的诠释方面成就卓著。自2000年《成唯识论直解》出版后,一直致力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唯识学经典的诠释工作。

  哈磊,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佛教、中国文学,现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问:林老师,您是著名的佛教唯识学方面的专家,我们今天的访谈主要围绕唯识学及其相关话题展开,您看好不好?不过,首先还是先请您谈一谈您是如何走上佛学研究、特别是唯识学研究这条道路的?

  答:好的。我学习佛教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功热开始,由气功接触到了道教和佛教,开始阅读佛典,结识了上海的一些著名老居士,参访了一些高僧大德,如本光法师、离欲上人、元音老人等。除了学习佛教经典,对佛教修持也有浓厚的兴趣,尝试过几次闭关禁语打七,当然完全没有成就,只能说对修行生活略有体验。

  研究唯识学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其时在专业方面(非佛教专业)已出版了专著,觉得可以交代了,便转入全心研究佛教,特别是唯识论。我的学历并非哲学或宗教,但在文革中养成了自学习惯,差不多所有感兴趣的领域都是靠自学进入,唯识领域也是如此,没有师承,自己啃《成唯识论》及《述记》等注书。从96年至99年,完成了《成唯识论直解》,2000年出版。

  因此,我进入佛教、进入唯识学,可以说是“理入”。由气功打开了眼界,因而一心想探究人的奥秘、宇宙的奥秘。一般学者对六道轮回之类的观念难以接受,但我在气功热时从事过一段时间的人体科学研究,接触到许多奇异现象,因此对人与动物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生命形态,一点也不感到奇怪。而由佛教又进入唯识学,是“理入”的进一步延伸,越是奥妙的事物越感兴趣,一心想通达宇宙人生的实相。且早年的自学经历养成了充分的自信,相信没有什么难得住自己。化了三年多时间盯住《成唯识论》啃,终于将该论读通了。当然,那只是初通,其后,我继续学习和研究唯识学,目前仍处在这一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问:在佛教各宗中,唯识学与现代观念最为接近,也易于进行会通与交流,可是许多未受过专门训练、没有老师指导的读者在初次接触唯识学经典时,常常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受,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答:唯识学的学习,历来大德提出过许多有益见解。而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我觉得先读通《成唯识论》,再去读其他唯识经典,可能效果更好。因为唯识典籍极为丰富,且早期后期说法有许多不同,靠个人的智慧(或按佛教的说法,靠凡夫的智慧),很难贯通。《成唯识论》是集各种唯识学说之大成者,该论对各种不同说法作出抉择,将它们安排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使学人面对不同的说法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而能有条理地将诸说吸收融合。《成唯识论》写得极简略,所以要读懂读通该论还须借助于有关的古代注书,其中最重要的无疑当数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该书是对《成唯识论》各部分内容的详尽展开。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韩镜清老居士有本《成唯识论疏翼》,该书是将《述记》分段附在原论各段文字下面,同时将其他各种注疏的相关文字以注释形式出现,故而使用极其方便,对《成唯识论》的研究者来说,真是功德无量。

  问: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在事业,一般来说,他必然认为其中包含了重大的乃至神圣价值,那么,您认为唯识学在佛教内有何价值?

  答:我认为,唯识学的最重要价值表现为两个功能,即解脱功能和解释功能。

  佛教的根本价值是指导众生证得解脱,唯识学同样具备此种功能。唯识学不是专尚谈玄说虚的经院哲学,唯识学的全部教理都是围绕着证得解脱而展开。唯识类的经典一般都以境、行、果来组织体系。修行须知与修行相关的一切现象,这就是境;修行须知修行的理论和方法,并付诸实践,这就是行;修行须知最终目标并实现此目标,这就是果。故而,境、行、果的体系,实际上是以修行为中心的体系,也就是说,唯识学根本上也是以证得解脱为宗旨,或者说,以实现解脱功能为宗旨。

  唯识学的另一主要功能是解释功能。若从佛教的根本目标、即解脱而言,世间法都属妄幻,一心修道、心无旁鹜者,自然无意在此多化工夫,去对世间法作什么解释。大乘其他教派大体如此。但佛教若要弘扬,就要使人信服。若佛教仅是自己说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与世间法完全隔绝,对人们心中的各种疑问,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那就难以使人信服。唯识宗被人称为“有宗”,就是因为此宗在大乘各宗中最擅长对世间法作出合理说明。

  对世间法作出合理说明,包括在理论层面上和具体问题上。在理论层面上,唯识学通过三自性理论(还有四重二谛说等理论),赋予世间法不同层次的实在性。在具体问题上,唯识学回答了诸如轮回的主体、精神存在的方式、物质存在的方式等问题(这些内容,我有专门文章论述,此处不再展开)。

  因此可说,唯识学的解脱功能主要是实现“度生”(度自己和其他众生)作用,而解释功能可发挥“弘法”作用,当然,“弘法”也是为了“度生”。

  问:从历史上来看,唯识学理论的产生与完善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他需要指出此前的小乘各宗与中观学的不足,同时要应对他们的批评;其次,唯识学内部的争论促进了他的发展。在来自佛教内部的各种批判中,中观派的批判可以说相当有力,您是如何看待中观对唯识的批判的?

  答:中观应成派破唯识破得非常热闹,如破第八识、破自证分,等等。在此种破斥下,似乎唯识学的根本理论全都错了。

  但关于唯识与中观何者究竟,《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早有定论。即对于“一切法无自性”,怎样的理解才是究竟的,该经指出有两种说法:一是“密意说”,一是“显了说”。佛在第二时是“密意”说“一切法无自性”,即不加任何限制地说,使此观点无条件地成立。在第三时则“显了”地说,即按“三自性论”来说,真正意义上的“一切法无自性”只是指遍计所执性,即遍计所执性是无自性的,是不存在的;而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二自性是有的,并非没有。这样,“一切法无自性”就不是一个无条件成立的命题,它只是针对遍计所执自性而言成立的一个命题。这就是“显了”说“一切法无自性”,即将此命题的所有内涵都讲清楚了;而不像“密意”说时,没有将此命题成立的条件讲清楚。

  因此,佛在第二时“密意”说“一切法无自性”是不究竟的,而这就是中观坚持的观点;佛在第三时“显了”说“一切法无自性”是究竟的,这就是瑜伽行派或唯识宗的观点。

  以上是教证,再就理证来看,中观破唯识,如破第八识、破自证分等,本身有两个问题。

  一、其据理而破之“理”,是“一切无自性”无条件地成立。但如上所说,此前提本身就不完善,属不了义说。所以,中观似乎将唯识破得“惨不忍睹”,实际上只是在自许的前提下驰骋己意。两宗分歧的根本问题只有一个:怎样理解“一切法无自性”。两宗在此问题上无法获得统一认识,那就只能各说各的,根本谈不上中观已破了唯识。

  二、中观一方面对唯识教理尽情破斥,一方面又承认唯识是大乘。例如,藏密(以中观应成派之观点为根本见)承认小乘两宗、大乘两宗,唯识也是大乘。但大乘就是能指导众生证得解脱的法门,而一个在教理上一无可取、根本教义完全错误的教派,能承担起度生之职责吗?难怪一次我对一个密宗弟子说唯识也是大乘,他楞了好大一会,又反问我,唯识是大乘吗?由此可见中观的自相矛盾对弟子思想造成了何等混乱。

  再由此来看佛教内的各宗之争。就教证而言,佛经中明确做教判的似乎只有《解深密经》,此经不但对“一切法无自性”,且对三乘与一乘之“密意”说与“显了”说,都作了明确而肯定的说明。但显然其他各宗是无法接受《解深密经》的相关说法的。

  因此,如果我们不谈哪一宗最究竟,而只是将各宗都放在接引根机不同的众生之需要上来说,那么,各宗显然有各宗各自的优点。中观的优点是破,由于它不做更多的分辨,所以对破我执和法执最有利。唯识的优点是立,例如,对因果不失、因果不乱,唯识建立的第八识是最为完善的机制。

  问:近代以来,有些学者通过对佛教思想史的研究,特别是借助一些新的资料,对唯识学内部各家思想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乃至于有些学者质疑、否定玄奘一系唯识学的全面性与正确性。您如何看待唯识学内部的分歧,如何评价玄奘的唯识学思想?

  答:唯识学内部存在着分歧,包括唯识诸论的一些说法不一,诸唯识论师的观点不一,特别是所谓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观点的差异。

  我的看法,唯识思想本身有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无著、世亲,到陈那、护法、玄奘,体现的正是唯识思想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唯识宗的《成唯识论》和《成唯识论述记》等著述,对唯识诸论的不同说法和诸唯识论师的不同说法,都作了抉择,使之不再呈现为相互矛盾而无法统一的状况,而是都纳入了一个严整的体系之中。因此,玄奘的唯识思想是继承历代唯识论师而又有发展的一个思想体系。

  在历史上,玄奘的权威地位从来是不成问题的。但近代以来,日本、香港和内地的一些学者,依据梵文和藏文的唯识经典,对玄奘提出了批评,乃至对其根本思想作出了否定。例如,他们认为,“唯识”一词的翻译根本就是错误的,正确的译法…

《唯识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林国良研究员访谈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宗所依经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