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唯识(光通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故《大集经》云:“若有人言“我异佛异”,当知是人即魔弟子。”

  以上来诸文证知,真如自性与森罗法相,如水与波,不一不异。所以说性是相家之性,相是性家之相。如果从不一义边,须辨明差别,不可一概笼统;又从不异义边,须会归圆融,不可终滞名相。是故《成唯识论》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又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所以当知“唯识”二字,即是遣相证性。

  在阿含教中,说十二处,有人遂妄计为心境俱有。不知阿含但立十二处以明无我,不是说五根、六尘真的是心外的实法。现在明白六尘都是心识的相分,五根俱是色之功能,非外四大所造。《摄大乘论》颂云:“即诸三摩地,大师说为心,由心彩画故,如所作事业”。一念之心,是缘起法,即是依他起,情计有实即是遍计所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即具一切法。

  三

  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无别心。心无形色,无根无住,无生无灭,亦无觉观可行。若有可观行者,即是受想行识,非是本心,皆是有为功用。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从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真心,自然真实。如《唯识枢要》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识中,此论有义,但明境唯识,舍离心外取境,一切境不离心故。有义但说教唯识,成论本教,释彼说故。有义但取理唯识,成立本教所说之理,分别唯识性相故;有义但取行唯识,明五位修唯识行故;有义但取果唯识,求大果故。乃至今释彼说,唯取教理说,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即摄一切尽。一切皆取于理为胜,是知唯识之理,成佛正宗。但以理该罗,无法不是,故云“万法唯识”。

  古师云:“唯识论是十支中高建法幢支,何法而不收,何宗而不立?”唯,以简为义;识,以了为义。离识之外无别,唯体即识,有遮心外之用,故名为唯。唯之名独,性相俱收,真如是识性,依他相分色等是识相,心所以识为主,皆不离识故,总名唯识。八识皆无自体,唯如来藏平等显现,余相皆尽,一切众生即涅槃相。

  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诸佛已觉,众生不知。今为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不虚,以应得故非谬。故《华严经》偈云:“譬如世间人,闻有宝藏处,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欢喜。”宝藏处者,即众生心。才入信门自然显现,方悟从来具足,岂假功成?始知本性无差,非因行得。可谓最灵之物,至道之原,绝妙之门,精实之义。为凡圣根本,作迷悟元由。如万物得地而发生,万行证理而成就,诸门竞入众德攸归。作千圣趣道之基,为诸佛出世之眼。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入楞伽经》偈云:“心具于法藏,离无我见垢,世尊说诸行,内心所知法。”所言正法者,即第一义心。心外妄计,理外别求。皆随边邪,迷于正见。所以得为如来正眼,摄尽十方之际,照穷法界之边,总归一心,是名摄受正法。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认缘虑能推之心,决定执在色身之内。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大地虚空,草木丛林尘毛等处,无不咸称真法界,具无边德。”

  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以依业识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生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动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相义。若心有起,见有余境可分别求,则于内法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非一非异、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

  结语

  《成唯识论》云:“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 若能了知心识之外另无真如,亦即悟了真如之外另无心识。识外无如者即是圆成实性,而不离依他起。如外无识者即是依他无性,亦即是圆成实。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夫学法须得理事双明,方通圆旨;教观齐运,始达一乘。一心实相,悉是诸法,而诸法所生,皆从现行善恶熏习第八识含藏种子为因,发起染净差别报应为果。若不微细剖析,问答决疑,如何能到一心总别之源,彻八识性相之际!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教之与理,不曾有二。但恐依文解义,则为三世佛冤。故既依圣教,仍须正理以为指南。又恐离经一字,则便同于魔说。故既依正理,仍须圣教以为定量。欲分别性相义者,若不了性,亦不了相,其相即妄。若不识相,亦不识性,其性即孤。故须性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又性相即是事理,不达事而理非圆,不了理而事不立,真俗二谛了了分明,以为起行历位证果之本。只此一念弘法功德,能报十方诸佛深恩;又复回施群生,以顺大悲;愿登大觉,以顺大智。悲智双运,即是四弘誓铠,即是大乘唯识之正印。

  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实非我一初学能明能说,只是会采诸位明眼祖师之文,祈抛砖石以引玉,向诸善知识学习,唯愿诸位知识达者,不吝指教。现在见闻随喜妙法唯识,不退菩提,咸成妙种。他日同生极乐莲邦,先觐弥陀佛,还入龙华会,同亲弥勒世尊,圆成一切种智。

  参考文献:

  1、法华经

  2、华严经

  3、宗镜录

  4、成唯识论

  5、瑜伽师地论

  6、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妙法唯识(光通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