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唯識(光通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故《大集經》雲:“若有人言“我異佛異”,當知是人即魔弟子。”

  以上來諸文證知,真如自性與森羅法相,如水與波,不一不異。所以說性是相家之性,相是性家之相。如果從不一義邊,須辨明差別,不可一概籠統;又從不異義邊,須會歸圓融,不可終滯名相。是故《成唯識論》雲:“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爲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又雲:“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陀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又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所以當知“唯識”二字,即是遣相證性。

  在阿含教中,說十二處,有人遂妄計爲心境俱有。不知阿含但立十二處以明無我,不是說五根、六塵真的是心外的實法。現在明白六塵都是心識的相分,五根俱是色之功能,非外四大所造。《攝大乘論》頌雲:“即諸叁摩地,大師說爲心,由心彩畫故,如所作事業”。一念之心,是緣起法,即是依他起,情計有實即是遍計所執體,本空寂即是圓成,即具一切法。

  叁

  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無別心。心無形色,無根無住,無生無滅,亦無覺觀可行。若有可觀行者,即是受想行識,非是本心,皆是有爲功用。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從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真心,自然真實。如《唯識樞要》雲: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識中,此論有義,但明境唯識,舍離心外取境,一切境不離心故。有義但說教唯識,成論本教,釋彼說故。有義但取理唯識,成立本教所說之理,分別唯識性相故;有義但取行唯識,明五位修唯識行故;有義但取果唯識,求大果故。乃至今釋彼說,唯取教理說,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即攝一切盡。一切皆取于理爲勝,是知唯識之理,成佛正宗。但以理該羅,無法不是,故雲“萬法唯識”。

  古師雲:“唯識論是十支中高建法幢支,何法而不收,何宗而不立?”唯,以簡爲義;識,以了爲義。離識之外無別,唯體即識,有遮心外之用,故名爲唯。唯之名獨,性相俱收,真如是識性,依他相分色等是識相,心所以識爲主,皆不離識故,總名唯識。八識皆無自體,唯如來藏平等顯現,余相皆盡,一切衆生即涅槃相。

  此一心法理事圓備,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寶藏、萬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緣覺聲聞、一切衆生皆同此心,諸佛已覺,衆生不知。今爲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不虛,以應得故非謬。故《華嚴經》偈雲:“譬如世間人,聞有寶藏處,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歡喜。”寶藏處者,即衆生心。才入信門自然顯現,方悟從來具足,豈假功成?始知本性無差,非因行得。可謂最靈之物,至道之原,絕妙之門,精實之義。爲凡聖根本,作迷悟元由。如萬物得地而發生,萬行證理而成就,諸門競入衆德攸歸。作千聖趣道之基,爲諸佛出世之眼。是以若了自心頓成佛慧,可謂會百川爲一濕,抟衆塵爲一丸,融镮钏爲一金,變酥酪爲一味。《入楞伽經》偈雲:“心具于法藏,離無我見垢,世尊說諸行,內心所知法。”所言正法者,即第一義心。心外妄計,理外別求。皆隨邊邪,迷于正見。所以得爲如來正眼,攝盡十方之際,照窮法界之邊,總歸一心,是名攝受正法。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認緣慮能推之心,決定執在色身之內。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如《華嚴經·入法界品》雲:“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大地虛空,草木叢林塵毛等處,無不鹹稱真法界,具無邊德。”

  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以依業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見有境界,名爲無明。心性本淨,無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義;若心生見境,則有不見之相,心性無見則無不見,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義;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由是具起過于恒沙虛妄雜染。以心性無動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于恒沙清淨功德相義。若心有起,見有余境可分別求,則于內法有所不足。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于恒沙、非一非異、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複名爲如來法身。

  結語

  《成唯識論》雲:“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 若能了知心識之外另無真如,亦即悟了真如之外另無心識。識外無如者即是圓成實性,而不離依他起。如外無識者即是依他無性,亦即是圓成實。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又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夫學法須得理事雙明,方通圓旨;教觀齊運,始達一乘。一心實相,悉是諸法,而諸法所生,皆從現行善惡熏習第八識含藏種子爲因,發起染淨差別報應爲果。若不微細剖析,問答決疑,如何能到一心總別之源,徹八識性相之際!文隨于義,義隨于文。教之與理,不曾有二。但恐依文解義,則爲叁世佛冤。故既依聖教,仍須正理以爲指南。又恐離經一字,則便同于魔說。故既依正理,仍須聖教以爲定量。欲分別性相義者,若不了性,亦不了相,其相即妄。若不識相,亦不識性,其性即孤。故須性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又性相即是事理,不達事而理非圓,不了理而事不立,真俗二谛了了分明,以爲起行曆位證果之本。只此一念弘法功德,能報十方諸佛深恩;又複回施群生,以順大悲;願登大覺,以順大智。悲智雙運,即是四弘誓铠,即是大乘唯識之正印。

  此窮心之旨,達識之诠,實非我一初學能明能說,只是會采諸位明眼祖師之文,祈抛磚石以引玉,向諸善知識學習,唯願諸位知識達者,不吝指教。現在見聞隨喜妙法唯識,不退菩提,鹹成妙種。他日同生極樂蓮邦,先觐彌陀佛,還入龍華會,同親彌勒世尊,圓成一切種智。

  參考文獻:

  1、法華經

  2、華嚴經

  3、宗鏡錄

  4、成唯識論

  5、瑜伽師地論

  6、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妙法唯識(光通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