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妙相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性,故我立三种无性”。《唯识三十颂》中亦有“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依此经文,可得知依他、圆成,法体心行处灭,不可言宣。但约事而论,不可说无,乃性相具足,非如镜月空花。然众生迷冥,于依他、圆成,增益遍计,成遍计境。故此大觉如来,慈悲宣说三无性,遣除彼邪执增益执,显如实相之真相。

  三自性是一种客观事实上的“有”,而三无性则是超越于现实的一种主观上的绝待的“无”。“有”与“无”是“空”的两面,诸法实相即是由非有非无,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之联系而显现出来的。究竟上的“有”,是“真空妙有”,所以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第一义谛上的“无”则是“妙有而真空”,故世尊在《金刚经》中有“广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之文。

  由于这客观的有即是主观的空,道出了三自性与三无性是对于中道实相的一个说明。今将三自性与三无性的思想统合整理:

  客观的“有”:

  遍计所执性——非有——譬如:蛇;

  依他起自性——假有——譬如:绳;

  圆成实自性——真有——譬如:麻。

  主观的“空”:

  相无性——幻化;

  生无性——幻事;

  胜义无性——虚空。

  如上所说的三性三无性,前者属法相,后者属法性,法相代表染净因果,也就是因果律所摄;法性代表真如实相,也就是无我律所摄。只谈法相,不谈法性者,则因果便成绝对真实,为了显示因果如幻,法相不实,故于三自性后必谈三无性,以示诸法相有体无,故于相上不可分别执著。反之,若只谈法性,不谈法相者,空便成了实法,而人生宇宙中哪里有离开法相的有为法而另有法性的无为法呢?为了显示性不离相,性由相显,故于三无性前必说三自性,以明无为法性。三性三无性并显,正是性相双彰,理事圆融。

  二、 三性之中道义

  所谓唯识:唯:简持义,简去心外的诸法而唯持内在的心识;识:了别义,显示内心能变现万有而了别唯心所现,即心外无法,唯识所现。

  所谓中道义:中道,是不落二边,就是离开二边的极端邪见,是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道。

  唯识宗所谓的中道是唯识中道,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空有二边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称为中道教。唯识宗的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须通过三自性来认识。三性之中道义是唯识学派所要论述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瑜伽学派就取唯识以立宗名。《成唯识论》云:“唯识者,唯遮外境,显其非有;识表内心,显其非无。非有非无,故名唯识”。非有,是否定有,即是空;非无,是对有的肯定,则是非空,非有非无,故契合中道。《辨中边论》云:“故说一切法,非有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唯识宗认为,宇宙万法非心外实有,皆是唯识中道,其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主要是从三自性来显示,此三性中道义可以从两方面简要阐述:一是依三性辨中道义,三性是一切诸法所显的三种不同的法相,同时三性也能摄尽一切法,在三性中依他起是主干,是中心。若依于迷执,便是遍计所执性,遍计虚妄分别,其体相俱无,如龟毛兔角一样,“非有”。若依于智悟,了知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即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相无体,可说是“假有”,如同梦幻泡影,故说是“非空”。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颠倒妄想,去掉安立在它之上的遍计所执性,而显出事物的真实性,即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可称为认识所达到的绝对真实,如太虚空,清净无相,只有实体,故说是“实有”,即“非空”。由此,由遍计的“非有”,依他、圆成的“非空”,得知,三性具有“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即一色一香皆具三性,于一色中可见其中道妙理。这正是“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二是从三性的一一性上看各具中道义:遍计所执的实体是绝对无的,理无故非有,但在凡夫迷执的心境上是有的,情有故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依他起无一常恆不变的实体,性无故非有,但依因待缘和合的假相是湛然存在的,相有故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圆成实是诸法的真实性,也是存在的实相,不能说它无,性有故非空,但它是无形无相的,是圣人无分别智所证得的境界,并非凡夫的语言、思维所能表达的,在凡夫的境界是无的,相无故非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由此可说三性的每一性都表示着“非有非空”的中道义。今将上文概括如下:一是约三性对望中道:

  遍计所执性——体性皆无——非有;

  依他起自性——如幻假有——非空;

  圆成实自性——真空妙有——非空。

  二是约一法各具中道:

  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非空非有;

  依他起自性——相有性无——非空非有;

  圆成实自性——性有相无——非空非有。

  依三自性建立的三无性中,相无性由龟毛兔角所显,生无性由水月镜花所显,胜义无性由清净无染的太虚空所显。此中龟毛兔角恒无所有,水月镜花有而非真,清净太虚空恒常不变,所以依三无性亦建立非有非空的中道。

  因此,就“三性三无性”能对执有者示其非有以对治,对执空者示其非空来遣除,唯使行者不偏两边直行中道,故可说是普被群机。由此可见,三自性三无性,不仅能全面阐述诸法的有无问题(现象与本体),也是佛陀三时说教中最后时所说的中道了义法。这中道思想恰恰是唯识学中所谈及的最极理趣,也是佛法最终引导众生趋向最极妙果——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

  故《成唯识论料简》云:“深密等经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心外无法遍计所执无;内识非无依他圆成有。遍计所执无故我法俱遣,依他圆成有故真俗皆存。我法遣故,破其有执;真俗有故除彼空执,离有无边显示中道”。

  综上所述,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不仅体现唯识宗的宗旨,更是佛陀出世思想之本怀,吾等因无始无明妄动,迷执心外实境而起惑造业,受生死轮回无有穷尽。佛陀怜悯众生,授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中道教理,使吾等于诸法自相共相上如理正观,悟入唯识实性。但是,现在我们虽明白了一点教理,但还不能证悟,还须要去实践修行,所谓“解行并进”。所以说,我们还要求真正地使吾等于行持中以修唯识观而通达心外无境,唯有内识的唯识中道义思想,而不是满足于对教理的认识,这也是佛陀说法的本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依教去修行,迈向解脱之路,证得佛果。

  限于本人学识水平及掌握资料的有限性,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诸善知识不吝指正,不胜感谢!(完)

  附:本文参考书目

  1、护法等著《成唯识论卷五》

  2、无著菩萨著《摄大乘论》

  3、井上玄真著《唯识三十颂讲话》

  4、世亲著《唯识三十颂》

  5窥基大师《成唯识论料解》

  6、《解深密经》

  

《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妙相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