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故我立叁種無性”。《唯識叁十頌》中亦有“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依此經文,可得知依他、圓成,法體心行處滅,不可言宣。但約事而論,不可說無,乃性相具足,非如鏡月空花。然衆生迷冥,于依他、圓成,增益遍計,成遍計境。故此大覺如來,慈悲宣說叁無性,遣除彼邪執增益執,顯如實相之真相。
叁自性是一種客觀事實上的“有”,而叁無性則是超越于現實的一種主觀上的絕待的“無”。“有”與“無”是“空”的兩面,諸法實相即是由非有非無,不一不異,不即不離之聯系而顯現出來的。究竟上的“有”,是“真空妙有”,所以如來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第一義谛上的“無”則是“妙有而真空”,故世尊在《金剛經》中有“廣度一切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可度”之文。
由于這客觀的有即是主觀的空,道出了叁自性與叁無性是對于中道實相的一個說明。今將叁自性與叁無性的思想統合整理:
客觀的“有”:
遍計所執性——非有——譬如:蛇;
依他起自性——假有——譬如:繩;
圓成實自性——真有——譬如:麻。
主觀的“空”:
相無性——幻化;
生無性——幻事;
勝義無性——虛空。
如上所說的叁性叁無性,前者屬法相,後者屬法性,法相代表染淨因果,也就是因果律所攝;法性代表真如實相,也就是無我律所攝。只談法相,不談法性者,則因果便成絕對真實,爲了顯示因果如幻,法相不實,故于叁自性後必談叁無性,以示諸法相有體無,故于相上不可分別執著。反之,若只談法性,不談法相者,空便成了實法,而人生宇宙中哪裏有離開法相的有爲法而另有法性的無爲法呢?爲了顯示性不離相,性由相顯,故于叁無性前必說叁自性,以明無爲法性。叁性叁無性並顯,正是性相雙彰,理事圓融。
二、 叁性之中道義
所謂唯識:唯:簡持義,簡去心外的諸法而唯持內在的心識;識:了別義,顯示內心能變現萬有而了別唯心所現,即心外無法,唯識所現。
所謂中道義:中道,是不落二邊,就是離開二邊的極端邪見,是一種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道。
唯識宗所謂的中道是唯識中道,如《解深密經》等所說,遠離空有二邊而完全彰顯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稱爲中道教。唯識宗的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須通過叁自性來認識。叁性之中道義是唯識學派所要論述的重要問題之一,由此,瑜伽學派就取唯識以立宗名。《成唯識論》雲:“唯識者,唯遮外境,顯其非有;識表內心,顯其非無。非有非無,故名唯識”。非有,是否定有,即是空;非無,是對有的肯定,則是非空,非有非無,故契合中道。《辨中邊論》雲:“故說一切法,非有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唯識宗認爲,宇宙萬法非心外實有,皆是唯識中道,其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主要是從叁自性來顯示,此叁性中道義可以從兩方面簡要闡述:一是依叁性辨中道義,叁性是一切諸法所顯的叁種不同的法相,同時叁性也能攝盡一切法,在叁性中依他起是主幹,是中心。若依于迷執,便是遍計所執性,遍計虛妄分別,其體相俱無,如龜毛兔角一樣,“非有”。若依于智悟,了知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即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相無體,可說是“假有”,如同夢幻泡影,故說是“非空”。在依他起性上遠離顛倒妄想,去掉安立在它之上的遍計所執性,而顯出事物的真實性,即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可稱爲認識所達到的絕對真實,如太虛空,清淨無相,只有實體,故說是“實有”,即“非空”。由此,由遍計的“非有”,依他、圓成的“非空”,得知,叁性具有“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即一色一香皆具叁性,于一色中可見其中道妙理。這正是“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二是從叁性的一一性上看各具中道義:遍計所執的實體是絕對無的,理無故非有,但在凡夫迷執的心境上是有的,情有故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依他起無一常恆不變的實體,性無故非有,但依因待緣和合的假相是湛然存在的,相有故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圓成實是諸法的真實性,也是存在的實相,不能說它無,性有故非空,但它是無形無相的,是聖人無分別智所證得的境界,並非凡夫的語言、思維所能表達的,在凡夫的境界是無的,相無故非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由此可說叁性的每一性都表示著“非有非空”的中道義。今將上文概括如下:一是約叁性對望中道:
遍計所執性——體性皆無——非有;
依他起自性——如幻假有——非空;
圓成實自性——真空妙有——非空。
二是約一法各具中道:
遍計所執性——情有理無——非空非有;
依他起自性——相有性無——非空非有;
圓成實自性——性有相無——非空非有。
依叁自性建立的叁無性中,相無性由龜毛兔角所顯,生無性由水月鏡花所顯,勝義無性由清淨無染的太虛空所顯。此中龜毛兔角恒無所有,水月鏡花有而非真,清淨太虛空恒常不變,所以依叁無性亦建立非有非空的中道。
因此,就“叁性叁無性”能對執有者示其非有以對治,對執空者示其非空來遣除,唯使行者不偏兩邊直行中道,故可說是普被群機。由此可見,叁自性叁無性,不僅能全面闡述諸法的有無問題(現象與本體),也是佛陀叁時說教中最後時所說的中道了義法。這中道思想恰恰是唯識學中所談及的最極理趣,也是佛法最終引導衆生趨向最極妙果——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
故《成唯識論料簡》雲:“深密等經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心外無法遍計所執無;內識非無依他圓成有。遍計所執無故我法俱遣,依他圓成有故真俗皆存。我法遣故,破其有執;真俗有故除彼空執,離有無邊顯示中道”。
綜上所述,叁自性與唯識中道義,不僅體現唯識宗的宗旨,更是佛陀出世思想之本懷,吾等因無始無明妄動,迷執心外實境而起惑造業,受生死輪回無有窮盡。佛陀憐憫衆生,授予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中道教理,使吾等于諸法自相共相上如理正觀,悟入唯識實性。但是,現在我們雖明白了一點教理,但還不能證悟,還須要去實踐修行,所謂“解行並進”。所以說,我們還要求真正地使吾等于行持中以修唯識觀而通達心外無境,唯有內識的唯識中道義思想,而不是滿足于對教理的認識,這也是佛陀說法的本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依教去修行,邁向解脫之路,證得佛果。
限于本人學識水平及掌握資料的有限性,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諸善知識不吝指正,不勝感謝!(完)
附:本文參考書目
1、護法等著《成唯識論卷五》
2、無著菩薩著《攝大乘論》
3、井上玄真著《唯識叁十頌講話》
4、世親著《唯識叁十頌》
5窺基大師《成唯識論料解》
6、《解深密經》
《叁自性與唯識中道義(妙相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