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醒并试图提供帮助。
我喜欢举一只小船穿越暹罗湾的例子,越南有很多被称为"船民"的人,他们乘着小船去国离乡。船经常会被困在汹涌的大海中或狂暴的风浪中,人们如果惊慌失措,船就沉没了。但是如果甲板上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够保持冷静、清醒,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她)就有可能使整只船脱离危险。他(她)的面部表情、他(她)的声音传达着冷静、清醒的信息,于是人们就不知不觉地信任了那个人,听从他(她)的命令。如此一来,这样一个人就能拯救很多人的性命。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世界就像一条小船。与宇宙相比,我们的行星是一条非常小的小船。我们会很惊慌,因为我们的形势比汪洋中的一叶小舟好不了多少。你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已拥有5万多枚核武器,人类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我们需要能够静坐、能够微笑、能够安详地走路的人。我们需要具备上述能力的人,以拯救我们自己。大乘佛教认为,你们正是这样的人,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人。
我有一个学生叫Thich Thanh Van,他六岁就出家了,十七岁开始跟我学习。后来他成为青年社会服务学校的第一把手,在那里,在越战期间,他领导着几千名青年人重建被战争毁掉的家园,安顿了数万名从战区逃出来的难民。在一次事件中他遇害了。听到他的死讯时,我在哥本哈根。他是一个非常温和的出家人,非常勇敢。
当他还是沙弥的时候,大概六、七岁,他看到人们带着糕点和香蕉到寺庙里供佛。他想知道佛是怎样吃香蕉的,所以直到所有的人都回家了,他还在等。寺庙关门了,他透过门缝往里盯着看,等着佛伸出手来,拿一根香蕉,剥了皮吃掉。他等啊等啊,可是根本不见动静。佛看起来不想吃香蕉,除非他意识到有人在窥视他。Thich Thanh Van还告诉了我他童年时代的另外几个小故事。当他发现佛像不是佛的时候,他开始产生了疑问:佛在哪里?他觉得佛似乎并没有生活在人群中间。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佛一定不是特别慈悲的,因为人成了佛以后,他们就遗弃了我们,到一个遥远的国度去了。我告诉他,佛就是我们,他们是用血肉骨头做的,而不是青铜或金银。佛像只是佛的象征,就像美国国旗是美国的象征一样。但美国国旗并不是美国人民。
"Buddh"这个词根的意思是觉醒、明了、智慧。那个觉悟了、具有智慧的他或她,就被称作佛。就是这么简单。觉悟、智慧和慈悲的能力被称为佛性。当佛教徒说"皈依佛"时,他们是在表达对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理解和觉醒能力的信任。中国人和越南人说:"我回过头来,皈依自性佛。"加上"自性",事情就很清楚了,说明你自己就是佛。佛教中有三宝:佛、法、僧。佛,是觉悟的人;法,是培养智慧和慈悲的方法;僧,是和合觉醒的共住团体。三宝是互相联系的,有时很难将它们生硬分开。每个人都有觉悟、智慧和慈悲的能力,所以在我们心中既可以发现佛,也可以发现法,发现僧。对法和僧,我将多作些解释,但是首先我想说点关于佛的知识。佛是将他(她)的智慧和慈悲的能力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人。(梵文中,智慧是"Prajna",慈悲是"Karuma"和"maitri")。
智慧和慈悲不是两种东西,而是一种。假设某天早晨你儿子醒了,看到时间很晚了,于是他决定叫醒妹妹,好让她上学前有足够的时间吃早饭,可是恰巧妹妹很烦躁,她不但没说"谢谢你把我叫醒",反倒说:"闭嘴!让我一个人呆会儿!",还踢哥哥。于是哥哥很生气,想:"我好心好意把你叫醒,她还踢我?"于是他想到厨房向你告状,甚至想回踢妹妹,可是当他想起夜里妹妹咳嗽得很厉害时,他意识到妹妹一定是病了,或许是感冒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她举止这么粗暴的原因。于是哥哥不生气了。那一刻"Buddh"(觉悟)在他心中产生了,他理解了,清醒了。当你理解了以后,除了爱,你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去帮助人了。你不能生气。为了提升智慧,你必须练习用慈悲的眼睛看待一切众生。当你理解了的时候,你就是在爱。当你爱着的时候,你自然就会以一种能减轻人们痛苦的方式来做事。
觉醒、明了、智慧的人叫做佛。佛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都可以觉醒,富有智慧和慈悲。我经常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的妈妈或爸爸非常有智慧和爱心,很有爱心,努力工作,认真顾家,笑得很可爱.像朵花一样,那么他们就可以说:"妈妈(爸爸),你今天一整天都是佛。"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有一个人通过修行使他的智慧和慈悲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件事:他的名字叫做悉达多。当悉达多还很年轻时,他就开始思考为什么生命中有这么多苦痛,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没有足够的爱与理解。于是他离家到森林里去修习禅定、呼吸和微笑,成为一个沙门。为了使他的觉悟、智慧和慈悲发展到最高水平,他努力修行。他与五位沙门朋友一起,练习了几年的坐禅和行禅。尽管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可是他们还是失误了。比方说,他们每天只吃一个水果 一只芒果、一个番石榴,或是一只星果。有时人们夸张了,说悉达多一天只吃一粒芝麻,我去过印度悉达多修行的那座森林,我知道这是荒谬的,因为那儿根本没有芝麻。我也看到了尼连禅河(Anoma River),他在那里洗过几次澡。我还看到了传说中他坐在下面成佛的那棵菩提树,不过我看到的菩提树不是原来的那一棵,而是原来那棵树的玄而又玄的玄孙。
有一天悉达多感到太虚弱了,以致他不能坚持坐下去了。因为他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所以他决定到村庄里要点吃的 香蕉、点心或其它什么东西。但是他才走了四、五步,就昏倒在地上。过度的饥饿使他失去了知觉。如果不是一位提着牛奶的少女进村时看见了他,走上来,他可能会死掉的。少女发现他还活着,还有呼吸,但是非常虚弱,于是她就拿了个碗给他嘴里灌了些牛奶。开始悉达多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他的嘴唇动了,开始喝牛奶。他喝了满满一碗牛奶,感到好多了,慢慢地坐了起来。他看上去相貌端严,因为他是个非常非常英俊的人。现在人们给他塑的一些像不那么好看,有时候看起来满脸怨气,面无笑容。但实际上他是个非常美的人,挤奶的少女以为他是山神,于是就跪下来给他行礼,可悉达多伸臂拦住了她,并对她说了一句话。你们猜他说了什么?
他说:"请再给我一碗牛奶。"因为他看到牛奶使自己恢复了体力,于是他领悟到只有身体强壮了,禅定才有可能成就。少女很高兴,又给了他一碗牛奶,并询问他的情况。悉达多告诉她,自己是个沙门,刻苦修习禅定,想把慈悲与智慧发展到最高水平,好帮助其他人。少女问她能不能帮上什么忙,悉达多说:"你能每天午时给我一小碗米饭吃吗?这将给我很大的帮助。"于是从那天起,少女每天给他带来一些香蕉叶包着的米饭,有时候还带来一些牛奶。
另外五个与悉达多一起修行的沙门很鄙视他,认为他丧失了志节。"我们一起到别的地方去修行吧。悉达多开始喝牛奶吃米饭了,他坚持不了苦行了。"但是悉达多的修行却进展得非常好。他恢复健康以后,夜以继日地打坐,他的悟解、智慧和慈悲飞速地发展着。
一天,悉达多在尼连禅河(Anoma River)洗过浴之后,他感觉到他只需要再打一座,他的修行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他将成为一个彻悟的人。落座之前,他照例先行禅,这时一个牧童从旁边经过。在印度,2500年以前,牛是用来犁田的,牧童的工作是放牧,给它们洗澡.切草给它们吃,照管它们等等。
当这个牧童经过时,他看到悉达多安详地走着,不由地立刻喜欢上了他。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个人,会非常喜欢他(她),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小牧童想说点儿什么,又很害羞,上前三、四次,才说:"先生,我很喜欢您。"悉达多注视着他,说:"我也喜欢你。"牧童受到鼓励,说:"我真想送点东西给您,可实在没什么可送的。"悉达多说:"你倒真的有我需要的东西。你有刚割下来的很好的青草,如果你愿意,可以给我一抱。"能给悉达多点儿什么东西,牧童太高兴了,悉达多谢过了他。牧童离去后,悉达多铺开青草为垫,在上面开始打坐。
当他坐下来的时候,他暗暗发誓:"不得圆满正觉,誓不起座。"怀着坚定的决心,他彻夜打坐,当天空晨星闪烁的时候,他彻悟了,成了一个圆满的觉者,一位拥有了最高的智慧和慈悲的佛。
佛陀在原地呆了两个星期,微笑、呼吸,享受法喜。每天挤牛奶的少女给他送饭,牧童也来看望他。他教他们智慧、慈悲和觉悟。巴利文经典中有一部《牧牛经》,经中列举了一个牧童应具备的十一种本领。诸如:能辨识出自己的牛群,生烟驱蚊,护理牛身上的伤口,帮助牛群渡河,找到有丰美水草的地方放牧。列举完这十一条之后,佛陀告诉诸比丘,禅定也类似于此,于是他又相应地列举了十一项沙门应具备的本领,如能辨认出一个人的五蕴,等等。很多佛陀传记忽略了佛陀在菩提树旁度过的这两个星期。他与挤牛奶的少女和牧童在一起,悠闲地散步,其乐融融。我敢肯定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否则佛陀怎么会讲《牧牛经》?实际上,牧童长大以后,一定成了佛陀的弟子,有一天,当他坐在集会的前面时,佛陀就讲了这部经。
两个星期后,佛陀意识到他必须离开菩提树下的座位去与其他人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告诉挤牛奶的少女和牧童:"我很抱歉,我必须离开这儿了。我们在一起很快乐,可是我得去和成年人共事了。"他思考着谁能够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想到了曾与他一起修行的五位朋友。为了找到他们,他整整跋涉了一天。当他恰巧碰到他们的宿营地时,他们刚刚结束了下午的坐禅。他们坐禅很勤奋,现在已是瘦骨嶙峋。他们中的一个人看到悉达多来了,对同伴…
《活得安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