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醒並試圖提供幫助。
我喜歡舉一只小船穿越暹羅灣的例子,越南有很多被稱爲"船民"的人,他們乘著小船去國離鄉。船經常會被困在洶湧的大海中或狂暴的風浪中,人們如果驚慌失措,船就沈沒了。但是如果甲板上哪怕只有一個人能夠保持冷靜、清醒,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她)就有可能使整只船脫離危險。他(她)的面部表情、他(她)的聲音傳達著冷靜、清醒的信息,于是人們就不知不覺地信任了那個人,聽從他(她)的命令。如此一來,這樣一個人就能拯救很多人的性命。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世界就像一條小船。與宇宙相比,我們的行星是一條非常小的小船。我們會很驚慌,因爲我們的形勢比汪洋中的一葉小舟好不了多少。你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已擁有5萬多枚核武器,人類已經變成了一種非常危險的動物。我們需要能夠靜坐、能夠微笑、能夠安詳地走路的人。我們需要具備上述能力的人,以拯救我們自己。大乘佛教認爲,你們正是這樣的人,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人。
我有一個學生叫Thich Thanh Van,他六歲就出家了,十七歲開始跟我學習。後來他成爲青年社會服務學校的第一把手,在那裏,在越戰期間,他領導著幾千名青年人重建被戰爭毀掉的家園,安頓了數萬名從戰區逃出來的難民。在一次事件中他遇害了。聽到他的死訊時,我在哥本哈根。他是一個非常溫和的出家人,非常勇敢。
當他還是沙彌的時候,大概六、七歲,他看到人們帶著糕點和香蕉到寺廟裏供佛。他想知道佛是怎樣吃香蕉的,所以直到所有的人都回家了,他還在等。寺廟關門了,他透過門縫往裏盯著看,等著佛伸出手來,拿一根香蕉,剝了皮吃掉。他等啊等啊,可是根本不見動靜。佛看起來不想吃香蕉,除非他意識到有人在窺視他。Thich Thanh Van還告訴了我他童年時代的另外幾個小故事。當他發現佛像不是佛的時候,他開始産生了疑問:佛在哪裏?他覺得佛似乎並沒有生活在人群中間。于是他得出一個結論:佛一定不是特別慈悲的,因爲人成了佛以後,他們就遺棄了我們,到一個遙遠的國度去了。我告訴他,佛就是我們,他們是用血肉骨頭做的,而不是青銅或金銀。佛像只是佛的象征,就像美國國旗是美國的象征一樣。但美國國旗並不是美國人民。
"Buddh"這個詞根的意思是覺醒、明了、智慧。那個覺悟了、具有智慧的他或她,就被稱作佛。就是這麼簡單。覺悟、智慧和慈悲的能力被稱爲佛性。當佛教徒說"皈依佛"時,他們是在表達對他們自身所具有的理解和覺醒能力的信任。中國人和越南人說:"我回過頭來,皈依自性佛。"加上"自性",事情就很清楚了,說明你自己就是佛。佛教中有叁寶:佛、法、僧。佛,是覺悟的人;法,是培養智慧和慈悲的方法;僧,是和合覺醒的共住團體。叁寶是互相聯系的,有時很難將它們生硬分開。每個人都有覺悟、智慧和慈悲的能力,所以在我們心中既可以發現佛,也可以發現法,發現僧。對法和僧,我將多作些解釋,但是首先我想說點關于佛的知識。佛是將他(她)的智慧和慈悲的能力發展到最高階段的人。(梵文中,智慧是"Prajna",慈悲是"Karuma"和"maitri")。
智慧和慈悲不是兩種東西,而是一種。假設某天早晨你兒子醒了,看到時間很晚了,于是他決定叫醒妹妹,好讓她上學前有足夠的時間吃早飯,可是恰巧妹妹很煩躁,她不但沒說"謝謝你把我叫醒",反倒說:"閉嘴!讓我一個人呆會兒!",還踢哥哥。于是哥哥很生氣,想:"我好心好意把你叫醒,她還踢我?"于是他想到廚房向你告狀,甚至想回踢妹妹,可是當他想起夜裏妹妹咳嗽得很厲害時,他意識到妹妹一定是病了,或許是感冒了,這大概就是爲什麼她舉止這麼粗暴的原因。于是哥哥不生氣了。那一刻"Buddh"(覺悟)在他心中産生了,他理解了,清醒了。當你理解了以後,除了愛,你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去幫助人了。你不能生氣。爲了提升智慧,你必須練習用慈悲的眼睛看待一切衆生。當你理解了的時候,你就是在愛。當你愛著的時候,你自然就會以一種能減輕人們痛苦的方式來做事。
覺醒、明了、智慧的人叫做佛。佛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我們都可以覺醒,富有智慧和慈悲。我經常告訴孩子們,如果他們的媽媽或爸爸非常有智慧和愛心,很有愛心,努力工作,認真顧家,笑得很可愛.像朵花一樣,那麼他們就可以說:"媽媽(爸爸),你今天一整天都是佛。"
兩千五百多年以前,有一個人通過修行使他的智慧和慈悲達到了完美的程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件事:他的名字叫做悉達多。當悉達多還很年輕時,他就開始思考爲什麼生命中有這麼多苦痛,爲什麼人與人之間沒有足夠的愛與理解。于是他離家到森林裏去修習禅定、呼吸和微笑,成爲一個沙門。爲了使他的覺悟、智慧和慈悲發展到最高水平,他努力修行。他與五位沙門朋友一起,練習了幾年的坐禅和行禅。盡管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可是他們還是失誤了。比方說,他們每天只吃一個水果 一只芒果、一個番石榴,或是一只星果。有時人們誇張了,說悉達多一天只吃一粒芝麻,我去過印度悉達多修行的那座森林,我知道這是荒謬的,因爲那兒根本沒有芝麻。我也看到了尼連禅河(Anoma River),他在那裏洗過幾次澡。我還看到了傳說中他坐在下面成佛的那棵菩提樹,不過我看到的菩提樹不是原來的那一棵,而是原來那棵樹的玄而又玄的玄孫。
有一天悉達多感到太虛弱了,以致他不能堅持坐下去了。因爲他是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所以他決定到村莊裏要點吃的 香蕉、點心或其它什麼東西。但是他才走了四、五步,就昏倒在地上。過度的饑餓使他失去了知覺。如果不是一位提著牛奶的少女進村時看見了他,走上來,他可能會死掉的。少女發現他還活著,還有呼吸,但是非常虛弱,于是她就拿了個碗給他嘴裏灌了些牛奶。開始悉達多沒有反應,過了一會兒他的嘴唇動了,開始喝牛奶。他喝了滿滿一碗牛奶,感到好多了,慢慢地坐了起來。他看上去相貌端嚴,因爲他是個非常非常英俊的人。現在人們給他塑的一些像不那麼好看,有時候看起來滿臉怨氣,面無笑容。但實際上他是個非常美的人,擠奶的少女以爲他是山神,于是就跪下來給他行禮,可悉達多伸臂攔住了她,並對她說了一句話。你們猜他說了什麼?
他說:"請再給我一碗牛奶。"因爲他看到牛奶使自己恢複了體力,于是他領悟到只有身體強壯了,禅定才有可能成就。少女很高興,又給了他一碗牛奶,並詢問他的情況。悉達多告訴她,自己是個沙門,刻苦修習禅定,想把慈悲與智慧發展到最高水平,好幫助其他人。少女問她能不能幫上什麼忙,悉達多說:"你能每天午時給我一小碗米飯吃嗎?這將給我很大的幫助。"于是從那天起,少女每天給他帶來一些香蕉葉包著的米飯,有時候還帶來一些牛奶。
另外五個與悉達多一起修行的沙門很鄙視他,認爲他喪失了志節。"我們一起到別的地方去修行吧。悉達多開始喝牛奶吃米飯了,他堅持不了苦行了。"但是悉達多的修行卻進展得非常好。他恢複健康以後,夜以繼日地打坐,他的悟解、智慧和慈悲飛速地發展著。
一天,悉達多在尼連禅河(Anoma River)洗過浴之後,他感覺到他只需要再打一座,他的修行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他將成爲一個徹悟的人。落座之前,他照例先行禅,這時一個牧童從旁邊經過。在印度,2500年以前,牛是用來犁田的,牧童的工作是放牧,給它們洗澡.切草給它們吃,照管它們等等。
當這個牧童經過時,他看到悉達多安詳地走著,不由地立刻喜歡上了他。有時候我們看到某個人,會非常喜歡他(她),甚至不知道爲什麼。小牧童想說點兒什麼,又很害羞,上前叁、四次,才說:"先生,我很喜歡您。"悉達多注視著他,說:"我也喜歡你。"牧童受到鼓勵,說:"我真想送點東西給您,可實在沒什麼可送的。"悉達多說:"你倒真的有我需要的東西。你有剛割下來的很好的青草,如果你願意,可以給我一抱。"能給悉達多點兒什麼東西,牧童太高興了,悉達多謝過了他。牧童離去後,悉達多鋪開青草爲墊,在上面開始打坐。
當他坐下來的時候,他暗暗發誓:"不得圓滿正覺,誓不起座。"懷著堅定的決心,他徹夜打坐,當天空晨星閃爍的時候,他徹悟了,成了一個圓滿的覺者,一位擁有了最高的智慧和慈悲的佛。
佛陀在原地呆了兩個星期,微笑、呼吸,享受法喜。每天擠牛奶的少女給他送飯,牧童也來看望他。他教他們智慧、慈悲和覺悟。巴利文經典中有一部《牧牛經》,經中列舉了一個牧童應具備的十一種本領。諸如:能辨識出自己的牛群,生煙驅蚊,護理牛身上的傷口,幫助牛群渡河,找到有豐美水草的地方放牧。列舉完這十一條之後,佛陀告訴諸比丘,禅定也類似于此,于是他又相應地列舉了十一項沙門應具備的本領,如能辨認出一個人的五蘊,等等。很多佛陀傳記忽略了佛陀在菩提樹旁度過的這兩個星期。他與擠牛奶的少女和牧童在一起,悠閑地散步,其樂融融。我敢肯定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否則佛陀怎麼會講《牧牛經》?實際上,牧童長大以後,一定成了佛陀的弟子,有一天,當他坐在集會的前面時,佛陀就講了這部經。
兩個星期後,佛陀意識到他必須離開菩提樹下的座位去與其他人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告訴擠牛奶的少女和牧童:"我很抱歉,我必須離開這兒了。我們在一起很快樂,可是我得去和成年人共事了。"他思考著誰能夠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想到了曾與他一起修行的五位朋友。爲了找到他們,他整整跋涉了一天。當他恰巧碰到他們的宿營地時,他們剛剛結束了下午的坐禅。他們坐禅很勤奮,現在已是瘦骨嶙峋。他們中的一個人看到悉達多來了,對同伴…
《活得安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