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住持依:谓四种食。(段、触、思、识)
4、 流转依:谓四识住、十二缘起。
5、 障碍依:谓诸天魔。
6、 苦恼依:谓诸欲界。
7、 适悦依:谓诸定乐。
8、 后边依:谓阿罗汉,相续诸蕴。
今全取---最后边依。除六摄事(除第六:福业事)、流转、障碍,全不相应,取余一分(或相应或不相应)。
又此地中,有四寂静:
1、 苦寂静:谓当来苦,毕竟不生。
2、 惑寂静:谓诸烦恼,毕竟不生。
3、 业寂静:谓不造恶业,修习诸善。
4、 舍寂静:谓六恒住于六根门,不喜不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
阿罗汉等,住无学地,具四寂静,有少余依是故名之。此地即是二乘无学(阿罗汉)身中,有漏无漏诸法,总为自性如来,虽无真实身心有漏余依,而有变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说名有余依地。
十九. 无余依地者:谓无余依涅槃地也。(卷五十,P1677)
一切有漏法皆舍;二乘有为无漏亦舍。
如来虽有有为无漏,而无一切有漏余依故,故亦得说名无余依地。
于此地中:唯有清净真如所显甚深功德,离诸分别,绝诸戏论,不可说为蕴界处等,及人天等。若即若离,若有若无,所有名相,皆是假说有义。
此地正用究竟择灭真如无为为性,兼以如来有为无漏功德为性,如来功德,甚深离相,不可说故,不言亦摄;五识地等,理实亦摄。
有义:如来有为功德,有余依摄;无为功德,无余依摄。
故后论言无余依地,五地一分:谓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独觉及菩萨。
【学习应知】
一、略释名义:
1、“圣教”:佛所宣说的法语。
“隐没”:无人弘扬故失传。
“开显”:开发显示。
2、种姓
“种”:心有出离生死得涅槃(圣道)的功能,称种,有出离义
“种子”有二:
A、一类没有(本有):不需学习在心里即有此功能,如《瑜伽师地论》。
B、新熏:不熏习就没有,熏习才有,习所成性;如《摄大乘论》。
“姓”:有说同“性”。
“有种姓”:学习此论即能超出生死苦恼境界。
“无种姓”:没有三乘道果种姓的,不能出生死,在三界中流转生死,
但若学此论也可解脱三恶道苦。
3、见
“有见”:执著一切法真实有,称有见;执有常住不灭“我”。
“无见”:A、不承认一切法如幻化,本来寂灭。
B、不承认有依他起、圆成实性。
C、不相信因果。
4、“遍”:普遍。
“文”:教、说话、声、名、文,文字是文,能诠义理之文句。
“义”:所诠显。
“行”;止观。
“果”:小乘四果;大乘初地无生法忍~十地、佛果、辟支佛果。
“障”:爱、见、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身体)。
5、“邪教”:佛法以外的不正宗教,不相信大乘佛法,执著其他宗教的人。
“信”:有“智”才生信。
“摄”:接引。“益”:饶益
二、因缘:
1. 玄奘大师与《瑜伽师地论》的因缘。
2. 戒贤论师 风病 自杀 文、观、弥,劝住。
第一次:十五个月 第二次:九个月 第三次:不详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将法师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众共尊重不斥其名号为正法藏。于是随众入谒。既见方事师资务尽其敬。依彼仪式膝行肘步。呜足顶礼问讯赞叹讫。法藏令广敷床座命法师及诸僧坐。坐讫问法师从何处来。报曰。从支那国来欲依师学瑜伽论。
闻已啼泣。唤弟子佛陀跋陀罗(唐言觉贤)。即法藏之侄也。年七十余博通经论善于言谈。法藏语曰:汝可为众说我三年前病恼因缘。觉贤闻已啼泣扪泪而说昔缘云:和上昔患风病。每发手足拘急如火烧刀刺之痛。乍发乍息。凡二十余载。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厌恶此身。欲不食取尽。
于夜中梦三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形貌端正仪服轻明。来问和上曰:“汝欲弃此身耶。经云:说身有苦不说厌离于身。汝于过去曾作国王。多惚众生故招此报。今宜观省宿愆至诚忏悔。于苦安忍勤宣经论。自当销灭。直尔厌身。苦终不尽”
和上闻已至诚礼拜。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语和上曰:“汝识不?此是观自在菩萨。又指银色曰。此是慈氏菩萨。和上即礼拜慈氏问曰。戒贤常愿生于尊处。不知得不。报曰。汝广传正法后当得生。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萨。我等见汝空欲舍身不为利益。故来劝汝当依我语显扬正法瑜伽论等遍及未闻。汝身即渐安隐勿忧不差。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欲就汝学。汝可待教之。”法藏闻已。礼拜报曰。敬依尊教。言已不见。自尔已来和上所苦瘳除。僧众闻者莫不称叹希有。法师得亲承斯记悲喜不能自胜。更礼谢曰。若如所说。玄奘当尽力听习。愿尊慈悲摄受诲教。法藏又问。法师汝在路几年。答三年。既与昔梦符同。种种诲喻令法师欢喜…”
3. 本论详细深刻地介绍佛法,非概论。
4. 正知正见,才能通达修行之路。
5. 对“圣教”应深入研究,建立正见,方知学习“禅”。
6. 中国佛教久远已来,念佛为主,欲知“禅”,如何修,不易。
7. 参考书目:
1、《师伽师地论释》500卷----印度.最胜子等菩萨造,玄奘法师只译一卷(总释瑜伽师地名义,略释十七地名义)。又称《瑜伽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瑜伽师地论》最古之注疏。最胜子(梵 Jinaputra,音译作辰那弗多罗),系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之北印度折伐多国人,投于护法之门下,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为历来法相宗学者必习之书。
2、《瑜伽师地论略纂》----窥基大师撰,只至本地分。
凡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又作《瑜伽师地论略纂疏》、《瑜伽论略纂》、《瑜伽钞》。本书系法相宗主要经典《瑜伽师地论》之注疏。内容初依最胜子等之《瑜伽师地论释》载七言七行之归敬颂,次立所为、所因、宗绪、藏摄、释题、释文等六门,为研究瑜伽论者必读之指南。
3、《瑜伽师地论记》------唐.释遁伦编集。凡二十四卷。又称《瑜伽师地论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乃糅录诸师有关《瑜伽师地论》之释文。主要依据窥基之《瑜伽师地论略纂》一书,列举所为、所因、宗要、藏摄、解题、释文等六门,前五门中多抄录窥基之文,次于释文中先列出略纂之注解,后举出顺憬、文备、玄范、神泰、惠景、圆测、元晓、神廓、僧玄等诸家之说。然《瑜伽师地论》于六十六卷以下缺略纂之释文,故遁伦多援引神泰、惠景二师之说,而鲜有自说。
4、《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民.韩清净居士(1873~?)名德清,别署清净居土,故佛教界多以“韩清净”称之。为继唐之后复兴唯识学大宗匠之一,与欧阳渐齐名。民国十六年(1927),和徐森玉等居士组织“三时学会”,与欧阳渐之“支那内学院”均以研究唯识著称,当时有“南欧北韩”之誉。氏治学精审,穷究瑜伽师地论之本论,并兼及十支末论,能于瑜伽师地、摄大乘等论书,字句熟背而直言出处。
氏又致力于印行唯识学之古籍,讲学著述之际,亦力持古义,于华北佛学之开展,颇有启迪之功。其毕生心血悉集于“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一百卷,惟韩氏生前未能出版,直至四十八年,始由三时学会打字刊印百部。
另著有《唯识指掌》、《唯识三十颂诠句》、《成唯识论述记讲义》二册、《解深密分别瑜伽品略释》三卷等书。
5、《瑜伽论问答》日人.增贺 造(大正65册)
6、《瑜伽论研究》----日人.宇井伯寿 。
7、《瑜伽师地论总索引》(汉梵藏对照)-日人.横山纮一、广泽隆之共著 。
除上述之外,本论之异译本有北凉昙无谶之《菩萨地持经》(十卷)、刘宋求那跋摩之《菩萨善戒经》(九卷)、梁真谛之《决定藏论》(三卷),三本均为节译本。汉译本外,另有藏译本。
三、学习分六:(参《瑜伽论记》卷一 T42, p311a;《略纂》卷一T43, p1a)
一、叙所为:叙述造这部论的目的是为什么?会成就什么样的功德?
二、彰所因:显示造论的因缘是什么?
1、印度佛教史上,瑜伽师地论出现的因缘为何?
2、中国有了瑜伽师地论后的情况如何?
三、明宗要:本论的主要宗旨是什么?
四、显藏摄:在大小乘的经律论藏中,是属于那部分?
五、解题目:释本论的题目。
六、释本文:解释本文的内容。
《瑜伽师地论架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