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住持依:謂四種食。(段、觸、思、識)
4、 流轉依:謂四識住、十二緣起。
5、 障礙依:謂諸天魔。
6、 苦惱依:謂諸欲界。
7、 適悅依:謂諸定樂。
8、 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
今全取---最後邊依。除六攝事(除第六:福業事)、流轉、障礙,全不相應,取余一分(或相應或不相應)。
又此地中,有四寂靜:
1、 苦寂靜:謂當來苦,畢竟不生。
2、 惑寂靜:謂諸煩惱,畢竟不生。
3、 業寂靜:謂不造惡業,修習諸善。
4、 舍寂靜:謂六恒住于六根門,不喜不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
阿羅漢等,住無學地,具四寂靜,有少余依是故名之。此地即是二乘無學(阿羅漢)身中,有漏無漏諸法,總爲自性如來,雖無真實身心有漏余依,而有變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說名有余依地。
十九. 無余依地者:謂無余依涅槃地也。(卷五十,P1677)
一切有漏法皆舍;二乘有爲無漏亦舍。
如來雖有有爲無漏,而無一切有漏余依故,故亦得說名無余依地。
于此地中:唯有清淨真如所顯甚深功德,離諸分別,絕諸戲論,不可說爲蘊界處等,及人天等。若即若離,若有若無,所有名相,皆是假說有義。
此地正用究竟擇滅真如無爲爲性,兼以如來有爲無漏功德爲性,如來功德,甚深離相,不可說故,不言亦攝;五識地等,理實亦攝。
有義:如來有爲功德,有余依攝;無爲功德,無余依攝。
故後論言無余依地,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獨覺及菩薩。
【學習應知】
一、略釋名義:
1、“聖教”:佛所宣說的法語。
“隱沒”:無人弘揚故失傳。
“開顯”:開發顯示。
2、種姓
“種”:心有出離生死得涅槃(聖道)的功能,稱種,有出離義
“種子”有二:
A、一類沒有(本有):不需學習在心裏即有此功能,如《瑜伽師地論》。
B、新熏:不熏習就沒有,熏習才有,習所成性;如《攝大乘論》。
“姓”:有說同“性”。
“有種姓”:學習此論即能超出生死苦惱境界。
“無種姓”:沒有叁乘道果種姓的,不能出生死,在叁界中流轉生死,
但若學此論也可解脫叁惡道苦。
3、見
“有見”:執著一切法真實有,稱有見;執有常住不滅“我”。
“無見”:A、不承認一切法如幻化,本來寂滅。
B、不承認有依他起、圓成實性。
C、不相信因果。
4、“遍”:普遍。
“文”:教、說話、聲、名、文,文字是文,能诠義理之文句。
“義”:所诠顯。
“行”;止觀。
“果”:小乘四果;大乘初地無生法忍~十地、佛果、辟支佛果。
“障”:愛、見、煩惱障、所知障、業障、報障(身體)。
5、“邪教”:佛法以外的不正宗教,不相信大乘佛法,執著其他宗教的人。
“信”:有“智”才生信。
“攝”:接引。“益”:饒益
二、因緣:
1. 玄奘大師與《瑜伽師地論》的因緣。
2. 戒賢論師 風病 自殺 文、觀、彌,勸住。
第一次:十五個月 第二次:九個月 第叁次:不詳
《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叁:
“將法師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衆共尊重不斥其名號爲正法藏。于是隨衆入谒。既見方事師資務盡其敬。依彼儀式膝行肘步。嗚足頂禮問訊贊歎訖。法藏令廣敷床座命法師及諸僧坐。坐訖問法師從何處來。報曰。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
聞已啼泣。喚弟子佛陀跋陀羅(唐言覺賢)。即法藏之侄也。年七十余博通經論善于言談。法藏語曰:汝可爲衆說我叁年前病惱因緣。覺賢聞已啼泣扪淚而說昔緣雲:和上昔患風病。每發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乍發乍息。凡二十余載。去叁年前。苦痛尤甚。厭惡此身。欲不食取盡。
于夜中夢叁天人。一、黃金色。二、琉璃色。叁、白銀色。形貌端正儀服輕明。來問和上曰:“汝欲棄此身耶。經雲:說身有苦不說厭離于身。汝于過去曾作國王。多惚衆生故招此報。今宜觀省宿愆至誠忏悔。于苦安忍勤宣經論。自當銷滅。直爾厭身。苦終不盡”
和上聞已至誠禮拜。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語和上曰:“汝識不?此是觀自在菩薩。又指銀色曰。此是慈氏菩薩。和上即禮拜慈氏問曰。戒賢常願生于尊處。不知得不。報曰。汝廣傳正法後當得生。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薩。我等見汝空欲舍身不爲利益。故來勸汝當依我語顯揚正法瑜伽論等遍及未聞。汝身即漸安隱勿憂不差。有支那國僧。樂通大法欲就汝學。汝可待教之。”法藏聞已。禮拜報曰。敬依尊教。言已不見。自爾已來和上所苦瘳除。僧衆聞者莫不稱歎希有。法師得親承斯記悲喜不能自勝。更禮謝曰。若如所說。玄奘當盡力聽習。願尊慈悲攝受誨教。法藏又問。法師汝在路幾年。答叁年。既與昔夢符同。種種誨喻令法師歡喜…”
3. 本論詳細深刻地介紹佛法,非概論。
4. 正知正見,才能通達修行之路。
5. 對“聖教”應深入研究,建立正見,方知學習“禅”。
6. 中國佛教久遠已來,念佛爲主,欲知“禅”,如何修,不易。
7. 參考書目:
1、《師伽師地論釋》500卷----印度.最勝子等菩薩造,玄奘法師只譯一卷(總釋瑜伽師地名義,略釋十七地名義)。又稱《瑜伽論釋》。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冊。爲《瑜伽師地論》最古之注疏。最勝子(梵 Jinaputra,音譯作辰那弗多羅),系佛陀入滅後一千一百年之北印度折伐多國人,投于護法之門下,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本書闡釋瑜伽論之大綱,初明造論緣起,次釋瑜伽師地與本地分十七地之名義。全書共分所爲、所因、名義、宗要、藏攝、釋文等六門,爲曆來法相宗學者必習之書。
2、《瑜伽師地論略纂》----窺基大師撰,只至本地分。
凡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叁冊。又作《瑜伽師地論略纂疏》、《瑜伽論略纂》、《瑜伽鈔》。本書系法相宗主要經典《瑜伽師地論》之注疏。內容初依最勝子等之《瑜伽師地論釋》載七言七行之歸敬頌,次立所爲、所因、宗緒、藏攝、釋題、釋文等六門,爲研究瑜伽論者必讀之指南。
3、《瑜伽師地論記》------唐.釋遁倫編集。凡二十四卷。又稱《瑜伽師地論記》。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冊。乃糅錄諸師有關《瑜伽師地論》之釋文。主要依據窺基之《瑜伽師地論略纂》一書,列舉所爲、所因、宗要、藏攝、解題、釋文等六門,前五門中多抄錄窺基之文,次于釋文中先列出略纂之注解,後舉出順憬、文備、玄範、神泰、惠景、圓測、元曉、神廓、僧玄等諸家之說。然《瑜伽師地論》于六十六卷以下缺略纂之釋文,故遁倫多援引神泰、惠景二師之說,而鮮有自說。
4、《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民.韓清淨居士(1873~?)名德清,別署清淨居土,故佛教界多以“韓清淨”稱之。爲繼唐之後複興唯識學大宗匠之一,與歐陽漸齊名。民國十六年(1927),和徐森玉等居士組織“叁時學會”,與歐陽漸之“支那內學院”均以研究唯識著稱,當時有“南歐北韓”之譽。氏治學精審,窮究瑜伽師地論之本論,並兼及十支末論,能于瑜伽師地、攝大乘等論書,字句熟背而直言出處。
氏又致力于印行唯識學之古籍,講學著述之際,亦力持古義,于華北佛學之開展,頗有啓迪之功。其畢生心血悉集于“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一百卷,惟韓氏生前未能出版,直至四十八年,始由叁時學會打字刊印百部。
另著有《唯識指掌》、《唯識叁十頌诠句》、《成唯識論述記講義》二冊、《解深密分別瑜伽品略釋》叁卷等書。
5、《瑜伽論問答》日人.增賀 造(大正65冊)
6、《瑜伽論研究》----日人.宇井伯壽 。
7、《瑜伽師地論總索引》(漢梵藏對照)-日人.橫山纮一、廣澤隆之共著 。
除上述之外,本論之異譯本有北涼昙無谶之《菩薩地持經》(十卷)、劉宋求那跋摩之《菩薩善戒經》(九卷)、梁真谛之《決定藏論》(叁卷),叁本均爲節譯本。漢譯本外,另有藏譯本。
叁、學習分六:(參《瑜伽論記》卷一 T42, p311a;《略纂》卷一T43, p1a)
一、敘所爲:敘述造這部論的目的是爲什麼?會成就什麼樣的功德?
二、彰所因:顯示造論的因緣是什麼?
1、印度佛教史上,瑜伽師地論出現的因緣爲何?
2、中國有了瑜伽師地論後的情況如何?
叁、明宗要:本論的主要宗旨是什麼?
四、顯藏攝:在大小乘的經律論藏中,是屬于那部分?
五、解題目:釋本論的題目。
六、釋本文:解釋本文的內容。
《瑜伽師地論架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