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相唯識學(洪修平、陳紅兵)

  法相唯識學

  洪修平 陳紅兵

  本講主要介紹法相唯識宗的思想。法相唯識宗是繼承發展古印度瑜伽行派理論學說的一個佛教宗派,也稱“法相宗”或“唯識宗”,因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境無識有”、“萬法唯識”的基本結論,故得名。因而該宗的思想學說主要就是唯識學和法相學,並據此展開了對修行解脫的說明。

  法相唯識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是《解深密經》、《瑜伽師地淪》和《成唯識論》。《解深密經》是對深奧隱密的大乘經義進行論釋,特別解說了阿賴耶識和叁性叁無性等,並對釋迦一代教法作了判別,這些都成爲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唯識宗主要教義的基本依據。《瑜伽師地論》托名彌勒,一般認爲其實是無著所著。此淪把瑜伽禅觀境界分爲十七地,並對漸次發展的禅觀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觀的各種果位作了論釋,提出了萬法唯識所變現的結論。《成唯識論》則是對世親《唯識叁十頌》的解釋。

  《唯識叁十頌》是世親晚年精心結構的著作,以五言叁十行的偈頌,概括地論述了叁界唯識的要義,但世親本人未及親自注釋便去世了。古印度有許多瑜伽系的學者著淪對之加以解釋,最著名的注釋家是親勝、火辨、德慧、安慧、難陀、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等十人,稱“唯識十大淪師”。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曾打算把十大論師的著作一一翻譯過來,後接受窺基的建議,改爲以其中之一的護法之論爲主,雜糅其他諸師之說,譯成《成唯識論》十卷,中心內容是論證阿賴耶識爲萬法的本源,世界萬有都是“唯識所變”,“實無外境,唯有內識”。此論成爲法相唯識宗的重要代表作,基本上包括了法相唯識宗的全部思想學說。

  此外,無著的《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以及世親的<<唯識二十論》、《大乘百法明門論>>等,也都是法相唯識宗理論的重要經典依據。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玄奘弟子窺基所作的《成唯識論述記》,它一向被認爲是發揮法相唯識宗理論的代表性著作。此論極爲詳盡地注釋了《成唯識論》,謂世界萬有皆阿賴耶識所變,並借助佛教因明,對小乘和佛教以外的各種學說進行了批駁,其影響甚至超過了《成唯識論》本身。

  法相唯識宗理論的建立與玄奘西行求法和回國譯經講學的活動也是聯系在一起的。玄奘由于深感中土佛教各家學說不一,驗之于佛典經論,也異說紛纭,使人“莫知適從”,特別是他對當時流行的攝論和地論兩個學派關于佛性的不同說法而感到迷惑。爲此,他曆經千辛萬苦,赴印度取經。他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五萬裏,帶回大小乘佛教典籍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此外還有大量的佛像、舍利等。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滿載著名震五印的聲譽回到長安。回國後,他把主要精力都用于翻譯佛經上,並創立了唐代第一個佛教宗派法相唯識宗。他的譯經爲法相唯識宗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在譯經的同時又從事講學,培養出的一大批佛教學者又爲法相唯識宗的創立提供了人才方面的保證。由于玄奘本人取經回國後的主要精力都用于譯經,基本上是一個譯而不述的人,因而法相唯識宗的主要著作大都是由窺基來完成的。

  法相唯識宗的重要理論有叁性叁無性說、唯識轉依說、五重唯識觀、五種姓說和五位百法說等等,同時重視因明的運用。在判教方面則提出了“叁時教”的說法。法相唯識宗向以名相概念的繁複而著稱,同時也富含人類的許多思維成果。下面我們就擇其要而略作介紹。

  第一節 叁性叁無性

  叁性亦名叁自性、叁相、叁自相等,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理論體系的中心觀念。法相唯識宗以叁性來概括其全部學說。叁性的內容是:(1)遍計所執性,意謂世界萬法並非真實的存在,人們“周遍計度”(普遍觀察思量)、虛妄分別而執有實我、實法,猶如繩本非蛇,人們妄執爲蛇。《成唯識論》卷八中說:“周遍計度,故名遍計,晶類衆多,說爲彼彼。謂能遍計,虛妄分別,即由彼彼虛妄分別,遍計種種所遍計物,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此所妄執自性差別,總名遍計所執自性。如是自性,都無所有。”(2)依他起性:這裏的“他”,指“衆緣”,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這“四緣”,特別是指作爲因緣的阿賴耶識種子及其能夠引起心識變現萬法的活動;依他起,就是“依他衆緣而得起”,意謂世界萬法雖非真實,但也不是絕對的空無,作爲“假有”還是存在的,如繩依麻等因緣而生。《成唯識論》卷八中說:“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衆緣而得起故。”(3)圓成實性:意謂于“依他起性”上遠離“遍計所執性”的謬誤,破除妄執,便能體悟到萬法既無“人我”又無“法我”的真實本性,如繩亦空,由此顯示的真如實性即爲“圓成實性”。《成唯識論》卷八中說:“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二空所顯,真如爲,陸。”

  法相唯識宗不僅繼承了瑜伽行派的叁性說,而且還結合唯識理淪,發揮了“唯識無境”,認爲“叁性亦不離識”。“依他起”指的主要就是依識而起。諸識生起時,現似“見分”與“相分”(詳下),此即依他起;意識于是周遍計度,執著爲“能”與“所”,此即遍計所執;遠離有、無二執,我法俱空,便顯萬法唯識,此即圓成實。

  相對于叁性,法相唯識宗又有“叁無性”的說法,這是爲了破除世俗對“叁性”的不正確執著而提出來的。“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依叁性而立的叁無性爲:(1)相無性:此依“遍計所執性”而立,意謂世俗認識把因緣所生法妄執爲“實我”、“實法”,其實,“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⑥;(2)生無性,此依“依他起性”而立,意謂依他起的萬法乃“托衆緣生”,如幻如化,只有假相,而無妄執自然之性;(3)勝義無性,此依“圓成實性”而立,意謂“圓成實”這一勝義性已經“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⑦。此即遠離世俗認識所達到的“諸法真如”,亦即“唯識實性”。

  關于“唯識實性”,《成唯識論》引《唯識叁十頌》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說明遠離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而顯的諸法實相,即是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即唯識實性。《成唯識論》又解釋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異。謂此真實,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複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如余論中隨義廣釋。此性即是唯識實性。”

  上述“叁無性”被認爲是佛的“密意說”,而非“了義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叁性”中的後二性乃“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也就是說,在法相唯識宗看來,真正“無”的只有“遍計所執性”,至于依他起性,雖無實性,但有假相,故非“全無”,而圓成實性,乃是真有、實有,就更非“性全無”了。現假說爲無,只是爲了否定世俗所執持的那種實性而已。叁無性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對叁性思想的表述。

  第二節 唯識轉依說

  唯識,亦稱“唯識無境”,意謂宇宙萬法都是心識的變現,心識之外無獨立自存之境。這本是印度瑜伽行派的一個基本觀點,世親的代表作《唯識叁十頌》就是專門論述叁界唯識理論的重要著作。此論的叁十頌,初二十四頌明唯識相,次一頌明唯識性,後五頌明唯識行位,全論以識的轉變爲中心,系統論述了“唯識無境”的學說,提出了“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的重要觀點,並對有關唯識修行實踐的問題作了論證說明。無著、世親以後,主張“唯識無境”的瑜伽行派分成兩派:一是以難陀和安慧等爲代表的唯識古學,因其否認“相分”的真實性,故又稱“唯識無相派”;二是以陳那、護法爲代表的唯識今學,因其主張“相分”真實有體,“見分”取“相分”爲境時,見竺十會生起相分之“行相”,故又稱“唯識有相派”。這兩派的思想都先後傳到了中國。南北朝時菩提流支的地論學派和真谛的攝論學派所傳的基本上是唯識古學,唐代玄奘傳譯並據以立宗的主要是唯識今學。

  從詞義上看,“唯識”,是梵文Vijn~a^ptima^trata^的意譯。唯,簡別義;遮境有,簡別識外無境謂之唯:“唯言爲遮離識實物”。識,了別義;泛而言之,與“心”、“意”的含義相似:“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區別論之,第八識名“心”,第七識名“意”,前六識名“識”:“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爲識。”唯識,就是萬法不離識,離識無境。法相唯識宗繼承了這一觀點,並作了重點發揮。

  法相唯識宗強調,衆生的“識”是變現萬法的根源,“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因而“實無外境,唯有內識”。由于我、法皆唯識,故我、法皆不真。《成唯識論》卷一說:“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爲假。”爲了說明萬法唯識的理論,法相唯識宗在堅持唯有內識、而無外境的同時,又將識分爲叁類八識,並提出了“種子說”和“四分說”等來詳加解說。與“唯識說”密切相關的則是法相唯識宗的“轉依說”。

  1.叁類入識說

  法相唯識宗認爲,能夠變現萬法的“識”可以分爲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它們分別有能緣與所緣兩個方面,即能見的“見分”和所見的“相分”,認識活動就是識體自身的“見分”緣慮自身的“相分”,或“相分”引起“見分”,由此證明了“實無外法,唯有內識”。這八識根據它們能變的性質又可分爲叁類:

  第一類是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它們的主要職能是起“了別”和…

《法相唯識學(洪修平、陳紅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