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烦者动也、恼者乱也。以此动乱故、障碍寂静真如、故曰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此动乱烦恼由无明而起。所谓无明义者、是不明动乱即真如、而以动乱为动乱之了别、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自然业智、发于真如根本智。而根本智具于烦恼、以有无明不觉、而根本智不发。业习不退、自然业智不生。故曰、无明能障业智。是故上根利智顿破无明、烦恼任运脱落。中根以下者、只可渐破烦恼、最后乃破无明。此是无明与烦恼不分而分之义。或曰、何谓自然业智、曰亦名后得智、亦名量智。谓一切世间业、由现量而知、在根本智之后方得、以根本智为体、后得智为用、至体用会极谓之一切种智。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此义云何者、乃标起疑问。意谓何故烦恼粗相、反障真如之细相。无明之细、反障业智之粗。何不以粗障粗、以细障细为是耶。释曰、以依不相应之染心、能见能现、及相应之染心、妄取境界、违背真如平等性故、于是名为烦恼障真如也。以一切法、常自寂静、无有起灭之相、而无明不觉诸法各具寂灭性、妄与法性相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而有种种尽量之知、于是名为智碍、障业智故。
上释生灭因缘 下释生灭相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麤。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又麤中之麤。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此又释生灭因缘之相。谓因缘有二种粗细之分。粗者与心相应、细者与心不相应。又有粗细复会之别。如粗中之粗、即属于计名字执取相、是六道凡夫境界、而三贤菩萨觉之。粗中之细者、属于相续智相、及细中之粗者、属于现相见相、是菩萨境界、登地者觉之。细中之细者、属于业相、是佛境界、唯佛觉之。此粗细二种生灭、依于无明不觉、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唯不觉义、心境未分能所不相应故。依缘者妄作心外有境、成能取之心、所取之境、是为相应义故。若一念觉了、而无明之因即灭、则一切业缘应时顿灭。以略而解、因灭者指无明灭、则三细不相应心灭。缘灭者指智相灭、则六粗相应心灭。若详而解之、此三细六粗之因缘、即十二因缘之略相。如无明为因、以行为缘。如行为因、以识为缘。如识为因、以名色为缘。此详三细之因缘也。以不觉即无明、行即业相、识即见相、名色即现相。又如六入为因、以触为缘、此二支共为智相。受即相续相。爱取二支、互为执取计名字相。有即起业相。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即业系苦相。此详六粗之因缘也。连起如是种种业苦因缘、皆由一念不觉之惑。呜呼、全世界古今之竞争惨杀、皆在此一惑之中。夫惑者祸也。以惑至极端必淫、是由淫而招祸也。其为淫者何、乃六根淫于六尘、发六种淫识。认为固定之应有、牢不可破。此是众生苦本之所以为苦本也。盖淫者乃尝之过、过则必竭其源、而泛其所注、所注既泛、无所不滥、以滥而乱、何事不危。万物皆然、以人类为尤甚。而不速求其离惑之道。任其种种机巧种种技能、无非是以迷引迷、以过制过、造至极危而后已。即世尊所云、为可愍者也。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此问答之义、以揭上文可疑之情。其意谓、若灭则不应相续、若相续则不应灭。既明由染还净、若相应心灭、云何复有不相应心相续。若既相续、云何相应心灭。若有相续、云何说究竟灭、岂相应与不相应、是二心乎。出此问端、特为后学有不分体相之疑、或有分执体相之弊。故答之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所言相者、是心中分别之相、非无分别之心体。此分别之相、起于无分别之体。而无分别之体。显于分别之相。偏于相、执相为体、多属凡夫、应有疑问之端。偏于体、执体为究竟、多属二乘、有如死水之弊。故初学须先用体相之义。由灭相而归体。若执体为真、就此住果、而为偏真小果。若不住果、由体起相、悲智双运、谓之菩萨。以体起相、由相显体、而体相用会其宜、谓之佛。仍复于世界体相用三大之义。此义难会、以下文之喻、详玩可知。
下文以喻明相灭性不灭、合无生灭义。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此释心相可灭、心体不灭之义。先以喻解、后以法合。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者、以风喻无明、水喻心体、动相喻相应、不相应、粗细相续等相。风依水、喻无明依心体。若水灭则风相断绝、喻心体灭、则无明相续相灭。无所依止、喻无明离心体无所依止。水不灭风相相续、喻心体不灭、为无明粗细诸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喻无明灭、相续相灭、非心体灭。无明亦尔者、乃以法合喻之义。谓无明亦是以心体而有动相。若心体灭者、则众生妄心相续之相、完全断绝、以无所依止故。但以心体不灭、而心始起相续之相。唯是无明痴心灭故、而心所起相续之相随灭、非心体根本智断灭也。此法喻合解之义。以生灭相含不生灭性。上来一往之解属于生灭因缘。就此若生若灭若因若缘、了无生灭因缘之性、始为灭无明之风、显心体之水。如风依水而有动相、此动相之生、非依风生、非依水生。若谓风生、何说水动。若谓水生、何待风起。又心之动相、非心体生、非无明生。若无明生、何说心动。若心自生、何说无明。以生无所来、灭从何去、既无来去、而因缘从何说起。以一切法究竟皆不可说、而一切法皆成心之本体。所谓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即可知众生不离心体。即心之体、即一切法。若以一切法为实可说、而一切法即成无明相续之相。则可知依一切法为可说者、即是无明。若灭无明、不必灭一切法、但灭执一切法为可说之痴心耳。所谓唯痴心灭、心相随灭。非了一切法不可说之心智而灭也。或曰、论文所谓、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其义不然。曰、乃谓风相断绝、非谓风性断绝、盖风有主动之性、而相必藉被动之物而显。设谓风性断绝、则可谓不然。今谓风相、无不然也。或曰、所解者、谓以生灭相、含不生灭性。而论中并无明文、由何见出、曰、但以唯痴灭故之一句见出。若非为醒人之眼、令知不生灭性、则应说唯无明灭故、名顺义顺、有何不可、何须改用痴字。因恐执文为解、永不知无明为何物、则永堕无明之中。故以痴而代无明。又此论名大乘、若专以生灭法解之、则有乖名义、不合了义诸经。以执文求解者、痴也。言外了义者、智也。所谓狮子咬人、韩卢逐块者是也。
上明心生灭门中、初释生灭心法中、初染净生灭已竟。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终
《大乘起信论讲义(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