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释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释

  

湛山倓虚大师述

  

  今浅释心经的大义‧劝人去执迷‧生正信‧俾究竟能离苦得乐。按我们称为万物之灵的人‧在世界上迷惑的太深了‧简单的说‧迷惑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怎么知道呢?是因为佛出世时‧他说明白的‧我们看他的经‧才知道的。佛在世时‧所说的经甚多‧虽然说的多‧唯是一个宗旨‧就是要劝人认识自己。能认识自己‧自然就离开生死忧悲苦恼了。或说‧我们每日穿衣‧吃饭‧睡觉‧皆是自己呀!为什么说不认识自己呢?所以这就是错认了自己‧是你不知这穿衣吃饭的‧是你自己所用的物啊。你若不与他预备好了吃穿等事‧他就不能受你的支配了。或问‧你若这么一说‧可那个是我自己呢?嗏‧就是你能与他预备吃穿的‧这个知觉心就是你自己。你自己从来也不观照自己‧尽力的‧为你所用的物‧忙个不得了‧你永远也不知道‧观照观照自己。一旦你使用的物若坏了‧把你也就吓坏了。不但不知‧是该自己脱累了‧而反承认是自己死了‧这岂不是颠倒吗?自己要想想‧你的知觉心‧是无形无相的‧他那会死呢‧他那有着死的可能呢?大凡世界上有形有相的‧无一不有生死‧你的知觉心是无形无相‧无生无死的‧你偏要贪恋一个有生死的物为自己‧这岂不是自己不认识自己吗。若这么一说‧可那个到底是我自己呢?六祖大师说‧「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心性就是主人翁‧你须要知道自己的心性‧本来无生无死‧其有生死的‧是我们所用的物‧我者主宰之义‧我使用的物‧他不能作主‧假使我今天想向东方去‧此身体‧他‧是我使用的物‧他就得听从我的主意‧随我向束方走‧这是实在的铁证啊。你还不承认么?一般人多不肯信‧这可难怪‧因为这是多生多世的习惯性‧很不容易决心相信‧佛也深知‧惟慈心难泯。费了四十九年唇舌‧唯一的是劝人醒悟‧认识自己‧毫无别事‧所以佛说般若经‧就是教人彻底明白自己呀!故先说其浅说‧以便后边的经文易于明白了。

  

  「般若」二字‧是印度语‧翻中国话就是根本智慧‧换句话‧就是明白自己的明白‧再说一句‧就是知道自己的知‧见着自己的见‧虽不足为「见自本性‧」也大可为「识自本心」了。

  

  「波罗蜜多」可翻彻底之意。

  

  「心」者。是般若经之譬喻。般若经卷帙浩瀚,共有六百卷。此一卷心经虽祗二百六十字‧但能赅括一切般若经的全体‧而喻为全体之心‧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盖人心是已受了污染的心了‧般若是清净心‧又般若的心·乃是纯净无染的光明心‧可称为心中心又心。又「经」者‧就是一切人心的路径‧可为人心必经之路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是以所证的果立名‧所谓观者‧乃为一切修行第一的要务‧盖世间法与出世间等法‧唯仗此一观念成功‧若无观念觉照的功夫‧任作何事及修何法‧皆不能成就。至于修成佛之法‧更要深刻的观念了。此观念是无二样的‧唯所观的理智‧那就各有不同了。如世间法‧学士农工商的‧必须各有各的观念‧又各有各的深浅精粗不同‧例如铁匠‧观念所成的工作‧不是木匠所能做到的‧因原起的观念不同故。又如其甚细微的工作‧特别是科学‧入的极深。但是总不能离开观念。此种工作大端有二‧一者‧是无形相的观‧二者‧是有事实的行。再按佛法说‧名相虽有不同‧事理当无二致。乃总不离「理具」「事造」‧我们人的思想观念‧乃是一种天然的理具‧我们人的动作‧即是必然的事造‧这理具与事造‧本是不可离的。

  

  向者先说世闻法所切要的‧是借表佛法之确证‧按学佛的功夫‧更不外于此‧凡佛教义之中‧入手先要明白理具事造两端。今简说「观自在」三字‧乃是正当的理具事造‧所谓观者‧乃事造也。自在者。理具也。然与世法名同事同‧而作法不同‧大凡世间法一切之一切‧虽作到最精微处。总不能离开对相的。这就迷惑的苦根‧费力不讨好。想得益而反吃亏‧所以吃亏就吃在他的对相上。今佛教之理具与事造‧则与之大大不同‧何以故?乃无对相故。云何是无对相。乃就是「观自在」三字耳。我佛教中的注解家。亦多有用对相‧解此观自在三字的名号者.亦不为错解‧乃为权巧方便俯就众生故。若按天台家之解释‧则迥然不同‧所以者何?此理具与事造‧乃互不相离。以理具时即是事造‧事造时即是理具‧具造不二‧事理一如故‧则可究观者‧固属事造‧自在者‧当然理具‧然观虽事造.乃从何而造起‧实在从其理具‧若非理具‧而从何起其观行‧若非事造‧而从何证其理具‧则可知事造与理具不相离故‧故名观自在‧所谓观者‧即是自在‧而非是另有一所观之境为自在啊。这岂不是境智一如吗?那里有对相呢。若其他初机不契‧则应用方便‧必须立出能观之智‧所观之境‧方可入修‧但说此观自在三字‧乃表示无对相的果上三德秘藏。观者属般若德‧自在者‧属解脱德‧观自在者‧属法身德。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乃以理智观智理。「是从性理发起妙智‧复以妙智观照性理。」而观至彻底「梵音波罗蜜多之时‧」方得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是将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皆以观照见为妙有真空‧亦为诸法性空。」五蕴皆属事造‧性空皆成理具‧事理不二‧方成诸法实相‧始得度脱一切苦厄‧「痛苦结束之义。」

  

  所谓度一切苦厄者‧乃脱离五住烦恼二种生死之苦厄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乃佛告舍利子‧说汝已闻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五蕴本属有为法‧」皆成妙有真空‧就不同你们曾修四念处时‧而观色蕴之身为不净‧曾用厌离心作苦本等观‧渐证小乘阿罗汉果‧今知耻小乘‧羡慕大乘‧观小乘色蕴等为妙色‧又妙色即是真空‧则可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佛又恐其误解‧作为彼方之色‧不异此处之空‧故又紧跟两句‧谓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此两处之色空。乃说的是当体之妙色‧即是本体之真空等‧其余受想行识四蕴之心法‧亦复如是。可谓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以此符合标文中的照见五蕴皆是妙有真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