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P2

  ..续本文上一页皆无不可。所谓成就四种利益因缘者。一者世界、为成就欢喜益。二者为人、为成就生善益。三者能治。为成就破恶益。四者第一义、为成就入理益。若非成就、此四种因缘、便无可说之余地。在不可说处、讨得个消息、方是般若经之实体也。

  

三明经宗。此经以无着住为宗旨。宗旨者、趣向之义、趣向之含义有二、有能趣之智、与所趣之境。此经既然以法即无法为体、此体即所趣之境。至若能趣之智、当然以不住一切法为宗。略言之、故曰、无着住为宗也。故经中略释无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又广释历明无住云、不入声色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云云。所谓不入者、即不住之义、非避之之谓。乃在明了诸法性空、不起沾染、为能观智、自能达到般若实体。故以无住之智、为能宗之旨。四辨经用。此经以离相为力用。力用有二。一者、由因克果之力用。二者、果上行因之力用。所谓力用者、乃能力、威力、作用、受用也。能力作用、多属于因。威力受用、多属于果。所谓离相者、非泯灭一切法之谓、乃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故经中略释离相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乃至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由因克果、唯凭化度众生、以众生为体性、能去分别之相。用四摄法行法忍力、而得解脱。合于无住、共趣般若实体。成就三德秘藏也。

  

五判经之教相。如来所说一代时教、结集为经、共有五时八教之分。五时者。所谓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八教者。分二种四教。一化仪四教、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者、谓教化之仪轨、如医病之药方。一顿教、示以顿超直入之方、二渐教、由浅入深、三秘密教、一会闻法、互不相知、四不定教、说大乘法、领会小乘、说小乘法、领会大乘、以领会不定故、故名不定教。化法四教者。谓教化之实法、如医病之药味。一三藏教、以小乘钝根、我执坚固、及执我所、谓为实有。乃就经律论三藏而立教、故说生灭四谛。二通教、通前藏教、为小乘之利根、通后别圆二教、为大乘之初门、乃说无生四谛。三别教、与前藏通二教不同。与后圆教亦不同。乃分别种种次第、发明十法界之因果、故说无量四谛。四圆教、将藏通别三种权教、融成一实教、无欠无余、圆融无碍、故说无作四谛。所谓判教者。乃判别一经之教义、属于何时何教者也。此金刚般若经、乃佛第四时所说、属于化仪、渐教中之渐后。渐后之说、带二权说一实、比第二时渐初、阿含经之藏教、纯权无实者、固为高出其上。比第三时渐中、方等经内之藏通别圆、三权一实教较深。以去藏教之权、留通别二教之权、作般若中、入圆教实理之前方便。故曰带二权说一实也。此经之教义高深、唯次于华严、法华、涅槃。以华严唯带别教一权、谓之一权一实。而法华、涅槃、无权巧方便、乃纯实无权。故曰、次于此三经也。以五味判教、为第四时之熟酥味也。

  

此经、有九种译本。今用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姚秦为五胡十六国之一、亦称后秦。标其姓者、所以别符氏之前秦、乞伏氏之西秦也。三藏者、法师之尊称、因深明经律论三藏之义理、译成华文、以利益此方人民、故称三藏、彰其智得也。法师者、为世人之法则模范、能导世人、脱离苦海、同登彼岸、故名法师也。鸠摩罗什、乃法师之姓名。译华言曰童寿、谓童年有耆德也。其父、名鸠摩罗炎。原印度人、游龟兹国、国王慕其道高学博、因以妹妻之、生法师。详见本传不赘。

  

本经讲义中所指若干分者。以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为标准。称序正流通三大分者。乃依道安大师之说。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一分、为序分。而第一节、为序分中之通序。乃集经人、承佛遗嘱、凡佛所说之经、通照此仪式序起。故曰通序。盖谓如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我阿难、亲从佛口所闻。一时间师资道合、机教相扣。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祇陀太子舍树给孤长者施园)共与大比丘僧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在座。古德解此、称为六种成就。如是谓信成就。我闻谓闻成就。一时谓时成就。佛者谓说法主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谓处成就。与大比丘众等、谓众成就。如是为信成就者。以佛如是说、阿难如是述、教人如是信、即信此如是而已。何以故。佛说法四十九年、唯令众生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证、如是为究竟耳。如是二字、虽属偏计之言、而能使人顾名思义、有必信之可能。何以故、有事理可凭故。盖如者、乃事理性相之都称。故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如中本具之一切事理名相、其大纲有十。所谓十者、曰、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也。虽有此十法分别、皆从无分别之如中而来。故曰、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十大纲领、乃世俗所承认之名实、无一不从如中来者、故如来为佛号之通称。如是信解修证、一法即是十法、十法即趣一法。若缺一法、而十法皆不成就。何以故、以离相无性故、离性无体故、乃至离因缘无果报故。纵经屑微事理名相、而必成天然之本末。此十法显然非一、而俾人悟之、竟成非异、终归于不即不离、故谓之究竟平等、不可思议、皆如是也。以如无异相故。如是推穷、必能断疑生信、俾人人种成佛之因、是其本旨、故曰信成就也。此一卷经、展转审问详说、无非发挥如是而已。我闻、为闻成就者。闻有能闻所闻之义。所闻者、乃佛亲证现量境、亲见而说如实之法。不同世界哲学之研究、格致之化验、文学之编辑也。能闻者、乃尊者、以修多生之闻慧、接受无遗。如法如说、令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皆闻佛法、利益均沾。故曰闻成就也。一时、为时成就者。印度彼时、列国不能统一、无历可遵、又天龙八部鬼神、各界时间不同、无所适从。此一时、乃师资道合、机教相扣、不失其时。故曰时成就也。佛为说法主成就者。乃指释迦牟尼佛而言。佛者、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法界众生、因闻佛所说之法觉悟、依教奉行者、皆已离苦得乐。共尊为天人之师。故曰说法主成就也。又释迦牟尼者、梵音也。译华言曰、能仁寂默。能仁者、谓感而遂通。寂默者、谓寂然不动。在舍卫国等、为处成就者、谓一成就、永远成就。佛说法之处、大有因缘所在、岂偶然哉。虽佛不说法时、而天龙八部、亦时时护持、如佛塔庙。若天台智者大师、证初旋陀罗尼时、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足证非虚。凡见凡境、圣见圣境、妙境难量、故曰处成就也。与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者、乃如来示现之正因缘。以前之五种成就、皆为成就此一种也。佛有四众弟子、一发起当机众、如此经须菩提等。二常随众、如迦叶波等。三影响众、如法身大士、及天龙八部等。四结缘众、如薄福众生、今无证悟之益、而结见佛闻法之因缘、作未来得道之因缘者。又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专表常随众之人数。迦叶波弟兄三人、师资共一千人。舍利弗、及目犍连、师资共二百人。耶舍长者子、师资共五十人。略去鹿园五比丘、谅都在座。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一节文、为序分中之别序。别序者、述此经之特别因缘、与他经不同之故也。凡佛说法、必以因缘成热方说。此经法会所起、因佛食时、着衣持钵乞食还等。方引起须菩提尊者、发明心地。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时者、谓佛敷座而坐之时。长老、谓德腊俱高、为僧众之长老者也。须菩提、华言空生、为佛弟子。于常随众中、随佛二十余年。今在大众之中、一眼觑透、佛之本怀。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具请法之仪式。乃对佛言道、希有世尊。此一句赞言、是一经发起之本。如来之本怀、唯欲众生共成佛道。自成道说华严经、度脱大成善根成熟者虽广。唯小乘根性、于此法会、不见不闻、若聋若哑。佛本同体悲心、不弃小根、至鹿苑、度憍陈如、五比丘等、说阿含经、生灭四谛法门、俯就众生、纯权无实。诸弟子等、以出世禅定、多证阿罗汉道。经十二年之久、始说方等经、俾其回小向大、对三权教、说一实教、四教并谈。八年之久、方说般若经、付嘱诸弟子、转教菩萨、发菩提心、度化众生。诸弟子等、不知利人、即是自利。故时有退习者、而如来随时俯就之婆心、无人领会。突有须菩提、机绿成熟、在佛穿衣吃饭、出入往还之间、…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