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無不可。所謂成就四種利益因緣者。一者世界、爲成就歡喜益。二者爲人、爲成就生善益。叁者能治。爲成就破惡益。四者第一義、爲成就入理益。若非成就、此四種因緣、便無可說之余地。在不可說處、討得個消息、方是般若經之實體也。
叁明經宗。此經以無著住爲宗旨。宗旨者、趣向之義、趣向之含義有二、有能趣之智、與所趣之境。此經既然以法即無法爲體、此體即所趣之境。至若能趣之智、當然以不住一切法爲宗。略言之、故曰、無著住爲宗也。故經中略釋無住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又廣釋曆明無住雲、不入聲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雲雲。所謂不入者、即不住之義、非避之之謂。乃在明了諸法性空、不起沾染、爲能觀智、自能達到般若實體。故以無住之智、爲能宗之旨。四辨經用。此經以離相爲力用。力用有二。一者、由因克果之力用。二者、果上行因之力用。所謂力用者、乃能力、威力、作用、受用也。能力作用、多屬于因。威力受用、多屬于果。所謂離相者、非泯滅一切法之謂、乃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也。故經中略釋離相雲。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乃至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菩薩由因克果、唯憑化度衆生、以衆生爲體性、能去分別之相。用四攝法行法忍力、而得解脫。合于無住、共趣般若實體。成就叁德秘藏也。
五判經之教相。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結集爲經、共有五時八教之分。五時者。所謂一華嚴時、二阿含時、叁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八教者。分二種四教。一化儀四教、二化法四教。化儀四教者、謂教化之儀軌、如醫病之藥方。一頓教、示以頓超直入之方、二漸教、由淺入深、叁秘密教、一會聞法、互不相知、四不定教、說大乘法、領會小乘、說小乘法、領會大乘、以領會不定故、故名不定教。化法四教者。謂教化之實法、如醫病之藥味。一叁藏教、以小乘鈍根、我執堅固、及執我所、謂爲實有。乃就經律論叁藏而立教、故說生滅四谛。二通教、通前藏教、爲小乘之利根、通後別圓二教、爲大乘之初門、乃說無生四谛。叁別教、與前藏通二教不同。與後圓教亦不同。乃分別種種次第、發明十法界之因果、故說無量四谛。四圓教、將藏通別叁種權教、融成一實教、無欠無余、圓融無礙、故說無作四谛。所謂判教者。乃判別一經之教義、屬于何時何教者也。此金剛般若經、乃佛第四時所說、屬于化儀、漸教中之漸後。漸後之說、帶二權說一實、比第二時漸初、阿含經之藏教、純權無實者、固爲高出其上。比第叁時漸中、方等經內之藏通別圓、叁權一實教較深。以去藏教之權、留通別二教之權、作般若中、入圓教實理之前方便。故曰帶二權說一實也。此經之教義高深、唯次于華嚴、法華、涅槃。以華嚴唯帶別教一權、謂之一權一實。而法華、涅槃、無權巧方便、乃純實無權。故曰、次于此叁經也。以五味判教、爲第四時之熟酥味也。
此經、有九種譯本。今用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姚秦爲五胡十六國之一、亦稱後秦。標其姓者、所以別符氏之前秦、乞伏氏之西秦也。叁藏者、法師之尊稱、因深明經律論叁藏之義理、譯成華文、以利益此方人民、故稱叁藏、彰其智得也。法師者、爲世人之法則模範、能導世人、脫離苦海、同登彼岸、故名法師也。鸠摩羅什、乃法師之姓名。譯華言曰童壽、謂童年有耆德也。其父、名鸠摩羅炎。原印度人、遊龜茲國、國王慕其道高學博、因以妹妻之、生法師。詳見本傳不贅。
本經講義中所指若幹分者。以昭明太子叁十二分爲標准。稱序正流通叁大分者。乃依道安大師之說。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一分、爲序分。而第一節、爲序分中之通序。乃集經人、承佛遺囑、凡佛所說之經、通照此儀式序起。故曰通序。蓋謂如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我阿難、親從佛口所聞。一時間師資道合、機教相扣。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祇陀太子舍樹給孤長者施園)共與大比丘僧常隨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在座。古德解此、稱爲六種成就。如是謂信成就。我聞謂聞成就。一時謂時成就。佛者謂說法主成就。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謂處成就。與大比丘衆等、謂衆成就。如是爲信成就者。以佛如是說、阿難如是述、教人如是信、即信此如是而已。何以故。佛說法四十九年、唯令衆生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證、如是爲究竟耳。如是二字、雖屬偏計之言、而能使人顧名思義、有必信之可能。何以故、有事理可憑故。蓋如者、乃事理性相之都稱。故法華經、方便品中。說如中本具之一切事理名相、其大綱有十。所謂十者、曰、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也。雖有此十法分別、皆從無分別之如中而來。故曰、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此十大綱領、乃世俗所承認之名實、無一不從如中來者、故如來爲佛號之通稱。如是信解修證、一法即是十法、十法即趣一法。若缺一法、而十法皆不成就。何以故、以離相無性故、離性無體故、乃至離因緣無果報故。縱經屑微事理名相、而必成天然之本末。此十法顯然非一、而俾人悟之、竟成非異、終歸于不即不離、故謂之究竟平等、不可思議、皆如是也。以如無異相故。如是推窮、必能斷疑生信、俾人人種成佛之因、是其本旨、故曰信成就也。此一卷經、展轉審問詳說、無非發揮如是而已。我聞、爲聞成就者。聞有能聞所聞之義。所聞者、乃佛親證現量境、親見而說如實之法。不同世界哲學之研究、格致之化驗、文學之編輯也。能聞者、乃尊者、以修多生之聞慧、接受無遺。如法如說、令現在未來一切衆生、皆聞佛法、利益均沾。故曰聞成就也。一時、爲時成就者。印度彼時、列國不能統一、無曆可遵、又天龍八部鬼神、各界時間不同、無所適從。此一時、乃師資道合、機教相扣、不失其時。故曰時成就也。佛爲說法主成就者。乃指釋迦牟尼佛而言。佛者、覺義、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法界衆生、因聞佛所說之法覺悟、依教奉行者、皆已離苦得樂。共尊爲天人之師。故曰說法主成就也。又釋迦牟尼者、梵音也。譯華言曰、能仁寂默。能仁者、謂感而遂通。寂默者、謂寂然不動。在舍衛國等、爲處成就者、謂一成就、永遠成就。佛說法之處、大有因緣所在、豈偶然哉。雖佛不說法時、而天龍八部、亦時時護持、如佛塔廟。若天臺智者大師、證初旋陀羅尼時、見靈山法會、俨然未散、足證非虛。凡見凡境、聖見聖境、妙境難量、故曰處成就也。與大比丘衆等、爲衆成就者、乃如來示現之正因緣。以前之五種成就、皆爲成就此一種也。佛有四衆弟子、一發起當機衆、如此經須菩提等。二常隨衆、如迦葉波等。叁影響衆、如法身大士、及天龍八部等。四結緣衆、如薄福衆生、今無證悟之益、而結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緣者。又千二百五十人俱者、專表常隨衆之人數。迦葉波弟兄叁人、師資共一千人。舍利弗、及目犍連、師資共二百人。耶舍長者子、師資共五十人。略去鹿園五比丘、諒都在座。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一節文、爲序分中之別序。別序者、述此經之特別因緣、與他經不同之故也。凡佛說法、必以因緣成熱方說。此經法會所起、因佛食時、著衣持缽乞食還等。方引起須菩提尊者、發明心地。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時者、謂佛敷座而坐之時。長老、謂德臘俱高、爲僧衆之長老者也。須菩提、華言空生、爲佛弟子。于常隨衆中、隨佛二十余年。今在大衆之中、一眼觑透、佛之本懷。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具請法之儀式。乃對佛言道、希有世尊。此一句贊言、是一經發起之本。如來之本懷、唯欲衆生共成佛道。自成道說華嚴經、度脫大成善根成熟者雖廣。唯小乘根性、于此法會、不見不聞、若聾若啞。佛本同體悲心、不棄小根、至鹿苑、度憍陳如、五比丘等、說阿含經、生滅四谛法門、俯就衆生、純權無實。諸弟子等、以出世禅定、多證阿羅漢道。經十二年之久、始說方等經、俾其回小向大、對叁權教、說一實教、四教並談。八年之久、方說般若經、付囑諸弟子、轉教菩薩、發菩提心、度化衆生。諸弟子等、不知利人、即是自利。故時有退習者、而如來隨時俯就之婆心、無人領會。突有須菩提、機綠成熟、在佛穿衣吃飯、出入往還之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