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眼觑破、佛家大怯、原來如是、豈有些許外事、衆生自擾擾耳。遂贊曰希有世尊、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不過轉轉教化發菩提心、度化衆生、淨信如是而已。若善男子善女人、體佛本懷、發菩提心者、應用何法、常住不退。一旦退習、應用何法、降伏退心。佛俯就衆生、叁十余年之
久、未得暢其本懷。今得須菩提、一言道出、欣慰之至。故贊許之、曰、善哉善哉、意謂善知我心、善于請問、乃善之尤善者也。遂呼之曰、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此聞其知心之言、故重述而深許之曰、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正許其問端、就端開示之際、被須菩提應聲、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一言隔斷。故佛又重告須菩提雲雲。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數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先略答、第二問題、降伏退心、須要脫離分別諸相。諸相雖多、總不出十二類衆生、赅括已盡。故告須菩提、與發心諸菩薩、及大道心多勝行菩薩、曰、應如是降伏其退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皆由妄想而成。按楞嚴經、若卵生者、卵惟想生、如魚鳥龜蛇之類、因飛沈亂想、和合氣成。若胎生者、胎因情有、如人畜龍仙之類、因橫豎亂想、愛情滋染而有。若濕生者、濕因合感、如含蠢蠕動之類、乃翻覆亂想所成。若化生者、化以離應、如轉蛻飛行之類、此屬新故亂想所成。若有色者、休咎精明、有色之可見者、乃精耀亂想所成。若無色者、空散消沈、無色之可見者、乃陰隱妄想所成。若有想者、神鬼精靈、乃罔象虛無妄想所成。若無想者、精神化爲土木、爲枯槁妄想所成。若非有想者、如蒲蘆等、異質相成、因合妄而有。若非無想者、如土枭等、負塊爲兒、子成父母俱遭其食、此因怨害妄想而有。略去非有色非無色二類、類推可知。總屬妄想非實、故須離此諸相、度化一切衆生、無非令其明了如是而已。涅槃者、譯滅度、義謂滅盡妄想、度脫諸相。無余者、乃爲滅度妄想諸相、無余也。總而言之、我既發菩提心、我應使一切衆生、入無余之滅度中。雖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乃分內之事。以真谛審之、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故曰、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若有所度之衆生、即屬人相。能度之菩薩、即屬我相。人我之別、即屬衆生相。以此我人衆生成常見、即屬壽者相。若有四相、不能解脫、根本上即非發菩提心之菩薩、則不足論其退矣。是故欲降退心、先須解脫一切衆生、種種分別之相。此第叁分、乃如來略答降心竟。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答第一問、應以何法、能常住菩提心。複次者、又次答之義。佛呼須菩提、而告之曰、既發菩提心、應行菩提道。菩提者、佛果也、菩薩道者、佛因也、以因方能克果。菩薩者、具自覺、覺他之義。所行菩薩道者、乃六道萬行是。法者、乃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是。自覺者、乃覺悟非六度不能度脫六蔽。度六蔽者、一布施、度悭貪之蔽。二持戒、度汙染之蔽。叁忍辱、度瞋患之蔽。四精進、度懈怠之蔽。五禅定、度散亂之蔽。六智慧、度愚癡之蔽。此六蔽由六塵所生、若住一塵、則六蔽叢生。故曰、菩薩于六塵之相、應無所住、行于六度布施。若欲度六蔽、複住六塵之相、則反助六蔽之因、如水灌漏雨卮永無平滿之時。故曰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乃耳提面命、不住于相。又征起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繼恐聽者、等諸泛言、不知注意。遂乎尊者而告之曰、其不可思量之福德、于汝心意之中、以爲如何。汝觀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答言本不可思量、故曰、不也世尊。又曰、豈只東方一邊之虛空、不可思量而已哉、乃如十方之虛空、亦皆不可思量、菩薩無住相布施之福德、亦複如是十方虛空之不可思量也。既知無住布施、有如是之福德。則菩薩欲菩提心常住、無有別法。但應如是所教、無住之法、而住之爾。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前文佛已略言、降心須離相、不降而自降。住心須無住、不住而自住。但不知當機與大衆、能否究竟領會、故測驗之曰、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意謂可以現在之丈六身、叁十二相、爲見究竟之如來不。須菩提、雖領離相之義、而未究竟、故答曰、不也世尊。意謂不可以現在之丈六身、叁十二相、爲見究竟之如來。又自解釋曰、何以故、如來所說之身相、乃指究竟之清淨法身、諸法實相而言。非謂此應化之丈六身、比丘相也。如來聞其所答、雖非究竟、已有入處、欲導其深入、故先縱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固也。但無此身相、及亦有亦無、乃至非有非無、種種諸相、亦須非之、離之、即是親見清淨法身、諸法實相之如來也。佛有叁身、以法身爲究竟。法身乃一切衆生本具之性理、名毗盧遮那佛者是。若衆生發菩提心、由因克果、謂之圓滿報身、乃華嚴會上、名盧舍那佛者是。再以果上行因、全體起用、應機化導者、謂之百千萬億應化身、乃中印度、大權示現之釋迦牟尼佛者是。毗盧遮那、譯華言、曰遍照一切處。義謂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盧舍那、譯華言、曰淨滿。義謂清淨圓滿、無複染汙。釋迦牟尼、譯華言、曰能仁寂默。義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既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致須菩提疑問。遂啓世尊、曰、信如是也、頗有衆生、得聞如是現在之言說、及將來流通之章句、能生起實在之信心不。佛曉之曰、莫作是說、無論如來現在、即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如有持淨戒、修福德者、于此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善根殊勝、不只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之、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若見諸相非相之章句、由聞而知、由思而修、由修乃至一念相應、而生淨信者。須菩提、應知是人、即登六根清淨位。雖未達分證佛果、已去之不遠。而證相似佛位、則如來之清淨法身、現前一念悉知。如來之諸法實相。現前一念悉見。是諸一念淨信之衆生、得如是與佛相似之位、可謂無量福德矣。何以故、是諸一念淨信之衆生、既知諸相非相、當然無複再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之俱生我執、與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之俱生法執矣。何以故、一相若起、諸相皆彰。若取一相、則四相皆起。以有能取之心、必有所取之相、能所對待、即屬人我之相。人我緣起、即屬衆生之相。我人衆生相續不息、即壽者之相。故曰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故以心外執取法相、有所取之相、必有能取之心、故曰、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乃征起專在執取之非、莫說執法、縱其若取非法相、亦爲四相之本、亦著我人衆生壽者。于是結成諸相非相之義、曰、是故不應取法相、亦不應取非法相也。以是義故、豈只今日言之、如來常說此離相之法、謂汝等比丘、須知我所說之法、譬如舟筏、渡人過河、到岸即應舍筏。說法亦複如是、本爲明心見性、若得見性、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則更應舍之。所謂無有一法當情也。噫、但能舍離諸法相、離相即曰見如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佛恐當機者、反法會大衆、聞此諸相非相之義、誤認諸相非相即成如來之佛相。遂執所說之法、以爲佛法者。欲示諸相非相之所以然、免其…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