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誤會。遂呼須菩提、而雙問之曰、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已領佛意、遂雙答曰、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由須菩提之答意、足以發明佛證之果、佛說之法、皆要離相。若離世間諸相即成佛相、若執佛相、必成世間相矣。佛所證果要離相、佛所說法亦要離相。故雙答佛果、及所說之法、皆無定法。何以故叁字、乃征起之詞、佛果不可執取、佛說之法亦不可執說。以法即非法、而非法亦即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叁賢四聖、皆以無爲大法、而有離相精粗之別。如凡夫、執有法相。二乘聖人、執非法相。叁賢菩薩、執非非法相。佛乃一法不執。名無爲法。此之謂離相精粗之差別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愒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知衆生著相已久、今聞廣說降心離相之法、難免起斷滅之想、及無希望之心。豈知離相、即是顯性、離相者、乃背塵也、顯性者、合覺也、諸佛證果、唯是覺道圓成、而覺道圓成之法、唯離一切相而已。佛將此離相法要、引事況勝、此法要、乃成佛之福德性、不可忽也。于是引世間之事實、問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已領佛意、故答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之相、即非福德性也、是故如來以福德相爲問、而說甯爲多不。佛聞須菩提、已領本意、遂以之比況、離相福德性之殊勝。乃曰、若複有人、于此經中接受行持、雖少至四句偈、或叁句、二句、一句、爲他人解說、離相之要旨、以合覺性。其福德性、勝彼福德相多多矣。何以故、知一切諸佛之果、及諸佛所修菩提之法、別無他法、皆從此離相經中産出。須菩提、更要知離相之法。不分尊卑、不論親疏、不擇時間、不問處所、任何環境、任何玄妙、隨見隨離、隨說隨掃。雖現在所謂佛果佛法者、亦須離之、謂之即非佛果佛法可也。由第五分、至此第八分、乃佛廣示離相、以答降伏其心。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答降心離相已、又廣示無住、以答菩提心常住不退之法。大凡不執住之理、小乘不異。但小乘僅知心理一面、故證偏真小果、而不知事實、同時心理本具、皆要不住、方是大乘。須菩提等、本是小乘、已證四果聖位。受佛引導、于方等時、已經回小向大。今在般若時、又機緣成熟、觑破現量實際、體佛本懷、欲偕同大衆、轉教菩薩、故發此請。佛恐其不徹究竟、畏難不前、故于小乘四果、逐位審問。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果、謂入聖人之法流、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爲證。設起已得勝果之念、即住法塵、便非聖果。就此一問一答、可知須陀洹果、雖證初果、不著初果之念、無論大乘小乘、所證之果、唯以斷惑淺深多寡而分。深微迷惑、曰無明惑、有四十二品、唯大乘登地菩薩能破之。多廣迷惑、曰塵沙惑、以如塵沙之多而得名、唯叁賢化導菩薩能破之。粗淺迷惑曰見惑、有八十八使、小乘初果聖人、即須陀洹、能頓破之。自初果至四果、佛一一審、藉以發明差別、能知本無難行之事。菩提心自然常在矣。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最少之迷惑、曰思惑。有叁界九地之分。每地九品、共八十一品。第二果聖人、僅破欲界六品思惑。梵語名爲斯陀含、華言一往來果、謂一往天上、一來人間、此一番生死未了、故來欲界受生死。合前破之、叁界八十八使見惑、及今破之、欲界六品思惑、而證此位。就此一問一答、可知斯陀含、雖證二果、不著二果之念。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又叁果聖人、再破欲界後叁品思惑。梵語名爲阿那含、華言不來果、謂不來欲界受生死也。乃合前初二果、共破叁界八十八使見惑、及欲界九品見惑、所證之位、就此一問一答、可知阿那含、雖證叁果、不著叁果之念。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味。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四果聖人、梵稱阿羅漢、華言不生、謂不在六道輪回、受生死也。完全破盡、叁界八十八使見惑、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方證此位。就此一問一答、可知阿羅漢雖證四果、亦不著四果之念。大凡小乘聖人、通以破除迷惑、不起著住之念、而證果位。再發菩提心、行菩提道、教導衆生、亦能不作著住、便證大乘。故層層質問、以得須菩提、無住之確證。遂曰、佛說我得無诤叁味、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雖佛如是證明、我亦不作是念。我若作是念、自以爲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稱許我、是樂阿蘭那行者。(譯寂靜無诤)。以我實無、無诤之念、始許我是樂阿蘭那行者。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由九分至此、乃佛廣示無住、以答菩提心之常住、所謂菩提心者、乃覺道虛通、在塵而不染塵。故雖度衆生、而不著住度衆生之念、若有著住、即屬染汙、覺度何山而成。小乘偏于見分心理、以世事爲實有之塵、能染淨心、故遠棄之。此乃事理不融、心外有所執之法。若菩提攬全事爲自心、無染無不染、一道清淨、事理雙融、方成大乘佛道、小乘不足以知此。佛故問其所證之果、任運引入大乘。告須菩提曰、我問汝答、皆言不作是念、法塵無住、于汝意以爲如何解說。如我往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夫有得必有住、須菩提、既領住心無住之意、故答雲、如來于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是知以無得爲得、當然無住、無住即是佛法。遂又問曰、菩薩以此無住佛法、度化衆生、以爲莊嚴佛土不。須菩提、已深解佛所說義、故答曰、不也世尊。意謂菩薩絕不住于莊嚴、征起解釋曰、何以故、莊嚴佛土者、以因緣而言之、緣生無性、因緣性空、故說即非莊嚴、不可住于有莊嚴也。無性緣生、因緣即是假借名相、故說是名莊嚴、不可住于無莊嚴也。是以菩薩、度化衆生、決不住于莊嚴、及不莊嚴佛土之念。佛聞須菩提所答不謬、遂縱其意釋之、如是莊嚴佛土、心地自然清淨、即是菩提心現前、故曰應如是生清淨心。蓋心之所以不清淨者、無非爲六塵所擾、故不應住色生心、乃至不應住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清淨心也。又舉喻以釋無住之所以然。(即經文自須菩提以下四十一字是也)。蓋衆生依賴性成、不能獨立。故有營求奔逸之苦、佛法超倫絕待、必須獨立爲究竟。凡不可依賴者、皆是假名假相、幻妄不真之事。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此身可謂長大矣。然所謂長大、比現在人身短小而言、借小而名大、依名而成相、若名若相、皆由假借而成、木來實無大身之性質、是緣生無性。故曰、大身即非大身。然雖非大身、又是無性緣生、而假借有此名相、故曰、是名大身。于是因緣之非大身、可依住乎、因緣之假借大身、可依住乎。噫、皆不可靠也。于是法法不住、即是菩提心常住、更從何處、覓常住之菩提心乎。此雖無爲無作、而功德無量、正是萬德莊嚴、乃佛之心印大法、不可梢忽。故下文舉世事、以況功德也。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