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误会。遂呼须菩提、而双问之曰、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已领佛意、遂双答曰、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由须菩提之答意、足以发明佛证之果、佛说之法、皆要离相。若离世间诸相即成佛相、若执佛相、必成世间相矣。佛所证果要离相、佛所说法亦要离相。故双答佛果、及所说之法、皆无定法。何以故三字、乃征起之词、佛果不可执取、佛说之法亦不可执说。以法即非法、而非法亦即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三贤四圣、皆以无为大法、而有离相精粗之别。如凡夫、执有法相。二乘圣人、执非法相。三贤菩萨、执非非法相。佛乃一法不执。名无为法。此之谓离相精粗之差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愒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知众生着相已久、今闻广说降心离相之法、难免起断灭之想、及无希望之心。岂知离相、即是显性、离相者、乃背尘也、显性者、合觉也、诸佛证果、唯是觉道圆成、而觉道圆成之法、唯离一切相而已。佛将此离相法要、引事况胜、此法要、乃成佛之福德性、不可忽也。于是引世间之事实、问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已领佛意、故答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之相、即非福德性也、是故如来以福德相为问、而说宁为多不。佛闻须菩提、已领本意、遂以之比况、离相福德性之殊胜。乃曰、若复有人、于此经中接受行持、虽少至四句偈、或三句、二句、一句、为他人解说、离相之要旨、以合觉性。其福德性、胜彼福德相多多矣。何以故、知一切诸佛之果、及诸佛所修菩提之法、别无他法、皆从此离相经中产出。须菩提、更要知离相之法。不分尊卑、不论亲疏、不择时间、不问处所、任何环境、任何玄妙、随见随离、随说随扫。虽现在所谓佛果佛法者、亦须离之、谓之即非佛果佛法可也。由第五分、至此第八分、乃佛广示离相、以答降伏其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答降心离相已、又广示无住、以答菩提心常住不退之法。大凡不执住之理、小乘不异。但小乘仅知心理一面、故证偏真小果、而不知事实、同时心理本具、皆要不住、方是大乘。须菩提等、本是小乘、已证四果圣位。受佛引导、于方等时、已经回小向大。今在般若时、又机缘成熟、觑破现量实际、体佛本怀、欲偕同大众、转教菩萨、故发此请。佛恐其不彻究竟、畏难不前、故于小乘四果、逐位审问。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果、谓入圣人之法流、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证。设起已得胜果之念、即住法尘、便非圣果。就此一问一答、可知须陀洹果、虽证初果、不着初果之念、无论大乘小乘、所证之果、唯以断惑浅深多寡而分。深微迷惑、曰无明惑、有四十二品、唯大乘登地菩萨能破之。多广迷惑、曰尘沙惑、以如尘沙之多而得名、唯三贤化导菩萨能破之。粗浅迷惑曰见惑、有八十八使、小乘初果圣人、即须陀洹、能顿破之。自初果至四果、佛一一审、藉以发明差别、能知本无难行之事。菩提心自然常在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最少之迷惑、曰思惑。有三界九地之分。每地九品、共八十一品。第二果圣人、仅破欲界六品思惑。梵语名为斯陀含、华言一往来果、谓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此一番生死未了、故来欲界受生死。合前破之、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今破之、欲界六品思惑、而证此位。就此一问一答、可知斯陀含、虽证二果、不着二果之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又三果圣人、再破欲界后三品思惑。梵语名为阿那含、华言不来果、谓不来欲界受生死也。乃合前初二果、共破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欲界九品见惑、所证之位、就此一问一答、可知阿那含、虽证三果、不着三果之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味。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四果圣人、梵称阿罗汉、华言不生、谓不在六道轮回、受生死也。完全破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方证此位。就此一问一答、可知阿罗汉虽证四果、亦不着四果之念。大凡小乘圣人、通以破除迷惑、不起着住之念、而证果位。再发菩提心、行菩提道、教导众生、亦能不作着住、便证大乘。故层层质问、以得须菩提、无住之确证。遂曰、佛说我得无诤三味、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虽佛如是证明、我亦不作是念。我若作是念、自以为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称许我、是乐阿兰那行者。(译寂静无诤)。以我实无、无诤之念、始许我是乐阿兰那行者。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由九分至此、乃佛广示无住、以答菩提心之常住、所谓菩提心者、乃觉道虚通、在尘而不染尘。故虽度众生、而不着住度众生之念、若有着住、即属染污、觉度何山而成。小乘偏于见分心理、以世事为实有之尘、能染净心、故远弃之。此乃事理不融、心外有所执之法。若菩提揽全事为自心、无染无不染、一道清净、事理双融、方成大乘佛道、小乘不足以知此。佛故问其所证之果、任运引入大乘。告须菩提曰、我问汝答、皆言不作是念、法尘无住、于汝意以为如何解说。如我往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夫有得必有住、须菩提、既领住心无住之意、故答云、如来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是知以无得为得、当然无住、无住即是佛法。遂又问曰、菩萨以此无住佛法、度化众生、以为庄严佛土不。须菩提、已深解佛所说义、故答曰、不也世尊。意谓菩萨绝不住于庄严、征起解释曰、何以故、庄严佛土者、以因缘而言之、缘生无性、因缘性空、故说即非庄严、不可住于有庄严也。无性缘生、因缘即是假借名相、故说是名庄严、不可住于无庄严也。是以菩萨、度化众生、决不住于庄严、及不庄严佛土之念。佛闻须菩提所答不谬、遂纵其意释之、如是庄严佛土、心地自然清净、即是菩提心现前、故曰应如是生清净心。盖心之所以不清净者、无非为六尘所扰、故不应住色生心、乃至不应住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清净心也。又举喻以释无住之所以然。(即经文自须菩提以下四十一字是也)。盖众生依赖性成、不能独立。故有营求奔逸之苦、佛法超伦绝待、必须独立为究竟。凡不可依赖者、皆是假名假相、幻妄不真之事。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此身可谓长大矣。然所谓长大、比现在人身短小而言、借小而名大、依名而成相、若名若相、皆由假借而成、木来实无大身之性质、是缘生无性。故曰、大身即非大身。然虽非大身、又是无性缘生、而假借有此名相、故曰、是名大身。于是因缘之非大身、可依住乎、因缘之假借大身、可依住乎。噫、皆不可靠也。于是法法不住、即是菩提心常住、更从何处、觅常住之菩提心乎。此虽无为无作、而功德无量、正是万德庄严、乃佛之心印大法、不可梢忽。故下文举世事、以况功德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