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P5

  ..续本文上一页德。胜前福德。

  

此节、较量无住福德之胜。恒河、印度雪山下之大河也。河长一千六百余哩、其沙当然甚多。又以如是沙数、等多之恒河、在汝心意中、以为是诸恒河之沙、宁为多不。须菩提答言、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当然更多无数。佛呼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谓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之多、尽以用作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答言、不但多、而且多之已甚。佛乃曰、实言告汝、无住之福、胜此甚多。若再有善男子善女人、难未布施如此之多。但能于此经中、由多分乃至最少分、受持四句偈、再少至于三二一句偈言、为他人说、此无住之法。虽舍一文钱、或作一点善事、不住我人众生寿者相、但回向法界怨亲、同发菩提心、同证菩提果。而此福德、胜前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福德也。又不但此少分受持、为人解说之人、得如是福德。即其说法之处、尚有天龙八部、保护尊重、何况广为人说者乎。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分较量无住之福德、由能持之人、推及所说之处。复次者、继上所说、谓须菩提言。若有不择处所、随说是大乘经典、无住之法。虽少至四句偈等、当知此讲经之处、一切世间、天龙八部、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之尊重。少分如此、何况有人、尽能如法受持诵读、为人演说者乎。当知是受持演说之人、成就最上大乘第一义谛、希有之法。若是满分受持演说之处、更加尊重、如具足三宝在者。为有佛、佛宝也。若尊重弟子、僧宝也。此经、法宝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须菩提、闻佛广示、降心离相、住心无住、之福德如是之胜。故请问如来。今所说之法。当何以名此经、我等云何奉行受持。佛告之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顾名思义、汝当奉持。征起解之所以者何、佛说般若波罗密、是因人执迷、造业受苦、如海阔无边。故说以破迷之金刚智慧(梵语般若)使之脱此无边苦海、登彼安乐之岸。(梵音波罗密)。何尝有实法与人、但破其执而已。执迷既破、即不造业、则离苦海、到彼岸矣、但此破迷之法、不可执着、故曰即非般若波罗密。不但破执迷之法不可执、即非执迷之法、亦不可执。若执非法、则成断灭。故法之假名假相、皆不可废、但求不执而已。既知是假、当无可执、故曰是名般若波罗密。一不执因缘即有。二不执因缘即空。三不执因缘即假。三执既尽、法法皆如。故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座。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见当机、及法会大众、颇领降心须离相、住心要无住之意。机缘已熟、遂欲引入化境、俾知离相无住之妙用、现前皆是、不止降心住心而已。故举现前妙用、问须菩提言、如来有所说法不、以觇其能否领解。及答言无所说、又恐其误堕于断灭。遂又审之、以极巨最广之依报、以显无住之妙用。故问、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当机答言甚多。遂告之曰、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汝莫执微尘之多、以为多、亦莫执世界之大、以为大、说多、说大、皆是世人偏计之符号、何尝有实。如来顺其因缘、而破其偏计符号、俾人破执离相、识得妙用现前、顿开佛之知见。必如世人之所执微尘、定是微尘、世界定是世界、则迷之实矣。盖微尘世界、原无定法。聚微尘成世界、散世界成微尘、试问、以何定为世界、以何定为微尘。若言大地不是微尘、离微尘不成大地、若言微尘、不是虚空、离虚空则无微尘、由是可知、法法皆不可思议、不可分别、离分别相、故谓之妙。循其妙而用之、故曰妙用。然妙用有二、一者离相妙用、二者无住妙用。无住妙用、十四分说明之。今专说离相妙用。由如来有所说法不、乃显说法离相妙用。此微尘世界等、乃依报离相妙用。所谓依报者、乃世人所依住之世界地址、各有苦乐之不同、用是以酬前因善恶之果报。故曰依报。或问、云何离相即成妙用现前。答曰、善哉是问。夫佛法者、非另有一种事业、出一种局式、乃固有现成之事、只在人心性中耳。今设譬以喻之、如大海中、有波、有水、有湿。此三者、一而三、三而一、波喻有相、水喻无相、湿喻非有相非无相。何以故、以波水皆有湿性故、纯波则水相变坏、纯水则波相变坏。而湿性者、波则波、水则水、永无变坏。人之性相、亦复如是、相有变坏、性无变坏。世界凡能分出有名有相者、如海之波也。无名无相者、如海之水也。其有无名相不可分别者、如海中波水之湿性也。如世人迷情执相、有我我所、以成五住烦恼、及二种生死。譬如湿性、自起执迷、以水之波相、为我我所、则湿性随波相、而有生灭也。又二乘圣人、不执有相、为我、我所、专依无相、破四住烦恼、了一层分段生死、尚有一住烦恼、(即尘沙惑、无明惑等)、而变易生死犹在。譬如湿性、浅悟以波相无常、弃波就水、故不随波相生灭、而随水性、受无形中之变易生死也。若大乘菩萨、不迷有相、不执无相、乃知诸相非相、自能达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之地位。譬如湿性自悟、水相本我之湿性所成、波相亦我之湿性所成、不用变其波相水相、而湿性宛然在也。如是详审、则离相妙用、无作无为、了如指掌矣。只在人心、知见一转、即成佛之知见。故曰立地成佛、岂非妙用现前乎。虽然如是、乃有六即之分、有理即佛妙用、名字即佛妙用、乃至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之妙用。不致以凡滥圣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前文、说明依报、离相妙用、此又发明正报、离相妙用。所谓正报者、乃指人之正身、相貌美恶、贵贱、强弱、寿夭、各有苦乐不同。是因前世所造、善恶之业不等、此生以本身、受此酬报、故曰正报。佛之正报、万德庄严。众生但知世界上、有转轮圣王、具三十二相、至为尊贵。佛虽应机示现、具足三十二相、其实不能以此三十二相、完全代表如来。故审问当机、可以现在如来正报身、之三十二相、即为见如来不。当机已领佛意、当然答曰、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征曰、何以故、如来现说之三十二相、是因众生机缘而说。因缘本无自性、即是非相。非相亦是假名、是名三十二相。此三者、因缘乎、非相乎、假名相乎、皆不可执。离之即是妙用福德、其妙用福德、全赖经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作为布施。夫身命、乃人生之至宝、用作布施、福德固然不少、若再加以恒河沙数之多、则福德当然无量。若不能离相、虽多亦有穷尽之时。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以离相妙用之文义、虽至最少之受持四句偈、或三二一句、为他人解说、其福德甚多于恒河沙数之身命、作布施者。以离相妙用之福、不可思议故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此闻义述解、当机闻离相妙用、深解义趣。感今日之悟、悲昔日之迷、故鼻涕眼泪俱下、而白佛言、世上希有者、唯我世尊、说如是诸相非相、甚深经典。我从往昔、随佛修行以来、证无学位、所得慧眼、能观诸法毕竟空相。未曾得闻、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非空相、有非有相、相即离相、如是希有之法。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其次赞叹他人、信是希有、离相妙用之经。谓世尊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离一切相、信心清净、则诸法自然生成实相。当知得闻是经之人、成就第一义谛、佛之希有功德。又称世尊、而言曰、是实相之相、亦须离之、即是一切法、非一切相。是故如来说假借之名为实相、而名亦须离之、即是一切法、非一切名。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