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P5

  ..續本文上一頁德。勝前福德。

  

此節、較量無住福德之勝。恒河、印度雪山下之大河也。河長一千六百余哩、其沙當然甚多。又以如是沙數、等多之恒河、在汝心意中、以爲是諸恒河之沙、甯爲多不。須菩提答言、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當然更多無數。佛呼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謂沙數、叁千大千世界、如是之多、盡以用作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答言、不但多、而且多之已甚。佛乃曰、實言告汝、無住之福、勝此甚多。若再有善男子善女人、難未布施如此之多。但能于此經中、由多分乃至最少分、受持四句偈、再少至于叁二一句偈言、爲他人說、此無住之法。雖舍一文錢、或作一點善事、不住我人衆生壽者相、但回向法界怨親、同發菩提心、同證菩提果。而此福德、勝前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之福德也。又不但此少分受持、爲人解說之人、得如是福德。即其說法之處、尚有天龍八部、保護尊重、何況廣爲人說者乎。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分較量無住之福德、由能持之人、推及所說之處。複次者、繼上所說、謂須菩提言。若有不擇處所、隨說是大乘經典、無住之法。雖少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講經之處、一切世間、天龍八部、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之尊重。少分如此、何況有人、盡能如法受持誦讀、爲人演說者乎。當知是受持演說之人、成就最上大乘第一義谛、希有之法。若是滿分受持演說之處、更加尊重、如具足叁寶在者。爲有佛、佛寶也。若尊重弟子、僧寶也。此經、法寶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須菩提、聞佛廣示、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之福德如是之勝。故請問如來。今所說之法。當何以名此經、我等雲何奉行受持。佛告之曰、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顧名思義、汝當奉持。征起解之所以者何、佛說般若波羅密、是因人執迷、造業受苦、如海闊無邊。故說以破迷之金剛智慧(梵語般若)使之脫此無邊苦海、登彼安樂之岸。(梵音波羅密)。何嘗有實法與人、但破其執而已。執迷既破、即不造業、則離苦海、到彼岸矣、但此破迷之法、不可執著、故曰即非般若波羅密。不但破執迷之法不可執、即非執迷之法、亦不可執。若執非法、則成斷滅。故法之假名假相、皆不可廢、但求不執而已。既知是假、當無可執、故曰是名般若波羅密。一不執因緣即有。二不執因緣即空。叁不執因緣即假。叁執既盡、法法皆如。故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座。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見當機、及法會大衆、頗領降心須離相、住心要無住之意。機緣已熟、遂欲引入化境、俾知離相無住之妙用、現前皆是、不止降心住心而已。故舉現前妙用、問須菩提言、如來有所說法不、以觇其能否領解。及答言無所說、又恐其誤墮于斷滅。遂又審之、以極巨最廣之依報、以顯無住之妙用。故問、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當機答言甚多。遂告之曰、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汝莫執微塵之多、以爲多、亦莫執世界之大、以爲大、說多、說大、皆是世人偏計之符號、何嘗有實。如來順其因緣、而破其偏計符號、俾人破執離相、識得妙用現前、頓開佛之知見。必如世人之所執微塵、定是微塵、世界定是世界、則迷之實矣。蓋微塵世界、原無定法。聚微塵成世界、散世界成微塵、試問、以何定爲世界、以何定爲微塵。若言大地不是微塵、離微塵不成大地、若言微塵、不是虛空、離虛空則無微塵、由是可知、法法皆不可思議、不可分別、離分別相、故謂之妙。循其妙而用之、故曰妙用。然妙用有二、一者離相妙用、二者無住妙用。無住妙用、十四分說明之。今專說離相妙用。由如來有所說法不、乃顯說法離相妙用。此微塵世界等、乃依報離相妙用。所謂依報者、乃世人所依住之世界地址、各有苦樂之不同、用是以酬前因善惡之果報。故曰依報。或問、雲何離相即成妙用現前。答曰、善哉是問。夫佛法者、非另有一種事業、出一種局式、乃固有現成之事、只在人心性中耳。今設譬以喻之、如大海中、有波、有水、有濕。此叁者、一而叁、叁而一、波喻有相、水喻無相、濕喻非有相非無相。何以故、以波水皆有濕性故、純波則水相變壞、純水則波相變壞。而濕性者、波則波、水則水、永無變壞。人之性相、亦複如是、相有變壞、性無變壞。世界凡能分出有名有相者、如海之波也。無名無相者、如海之水也。其有無名相不可分別者、如海中波水之濕性也。如世人迷情執相、有我我所、以成五住煩惱、及二種生死。譬如濕性、自起執迷、以水之波相、爲我我所、則濕性隨波相、而有生滅也。又二乘聖人、不執有相、爲我、我所、專依無相、破四住煩惱、了一層分段生死、尚有一住煩惱、(即塵沙惑、無明惑等)、而變易生死猶在。譬如濕性、淺悟以波相無常、棄波就水、故不隨波相生滅、而隨水性、受無形中之變易生死也。若大乘菩薩、不迷有相、不執無相、乃知諸相非相、自能達到、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之地位。譬如濕性自悟、水相本我之濕性所成、波相亦我之濕性所成、不用變其波相水相、而濕性宛然在也。如是詳審、則離相妙用、無作無爲、了如指掌矣。只在人心、知見一轉、即成佛之知見。故曰立地成佛、豈非妙用現前乎。雖然如是、乃有六即之分、有理即佛妙用、名字即佛妙用、乃至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之妙用。不致以凡濫聖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前文、說明依報、離相妙用、此又發明正報、離相妙用。所謂正報者、乃指人之正身、相貌美惡、貴賤、強弱、壽夭、各有苦樂不同。是因前世所造、善惡之業不等、此生以本身、受此酬報、故曰正報。佛之正報、萬德莊嚴。衆生但知世界上、有轉輪聖王、具叁十二相、至爲尊貴。佛雖應機示現、具足叁十二相、其實不能以此叁十二相、完全代表如來。故審問當機、可以現在如來正報身、之叁十二相、即爲見如來不。當機已領佛意、當然答曰、不也、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征曰、何以故、如來現說之叁十二相、是因衆生機緣而說。因緣本無自性、即是非相。非相亦是假名、是名叁十二相。此叁者、因緣乎、非相乎、假名相乎、皆不可執。離之即是妙用福德、其妙用福德、全賴經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作爲布施。夫身命、乃人生之至寶、用作布施、福德固然不少、若再加以恒河沙數之多、則福德當然無量。若不能離相、雖多亦有窮盡之時。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以離相妙用之文義、雖至最少之受持四句偈、或叁二一句、爲他人解說、其福德甚多于恒河沙數之身命、作布施者。以離相妙用之福、不可思議故也。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此聞義述解、當機聞離相妙用、深解義趣。感今日之悟、悲昔日之迷、故鼻涕眼淚俱下、而白佛言、世上希有者、唯我世尊、說如是諸相非相、甚深經典。我從往昔、隨佛修行以來、證無學位、所得慧眼、能觀諸法畢竟空相。未曾得聞、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非空相、有非有相、相即離相、如是希有之法。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其次贊歎他人、信是希有、離相妙用之經。謂世尊曰、若複有人、得聞是經、離一切相、信心清淨、則諸法自然生成實相。當知得聞是經之人、成就第一義谛、佛之希有功德。又稱世尊、而言曰、是實相之相、亦須離之、即是一切法、非一切相。是故如來說假借之名爲實相、而名亦須離之、即是一切法、非一切名。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