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回答,比如有人问佛陀,人是不是都要死,那么佛陀的回答是采取一向记,人肯定是要死的,谁都逃不了这一关。
第二、分别记:若一个问题里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如有人问:到这里来听法的人是不是都信佛?是不是都已归依三宝?对这种问题要采取一分为二的回答,有的人信也有的人不信;有的人已归依,有的人尚没归依。对不同的问题,佛陀采取不同的解答方式,这是分别记。
第三、反诘记:对提出的问题不做正面的回答,而是采取反问的态度。佛陀在世时,舍利弗有个在外道出家的舅舅,他的学术和辩才都很权威,得知舍利弗跟随佛陀出家后非常不服气,来僧团找佛陀辩论。他立了这样一个论题:“一切见不受”,也就是说“我一切观点都不接受”,打算通过这次辩论难倒佛陀。结果佛陀就问他“是见受否?”,就是说:你提出的这个观点你接受不接受?他无言以对:假如接受自己的观点岂非自相矛盾?假如不接受,这一论点也就不成立。后来,他也跟随佛陀出家了。
第四、舍置记:是一种置之不理的方式。佛陀对人们基于好奇心而提出的与修行解脱无关的问题采取沉默的回答方式。比如前面所说的十四无记问题,对人生、修行都没什么意义的,佛陀就用舍置记。
五、经教是怎么来的
现在说到的佛法,一般指的是经教,尤其是佛陀所说的经典。这些经典是怎么来的?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一般的典籍都是作者亲手撰写的,佛经的数量那么多,是否都是佛陀写出来的呢?
佛经大部分是佛陀亲口说的,却不是佛陀亲手写的。在佛陀时代,佛说法时弟子们靠自己的记忆来背诵,然后依文解义,如理思维,依法修行。弟子们弘法时也是依自己从佛陀那里听到的法,完全靠的是记忆。为了能够继承佛陀的遗教,避免佛法的失传及误传,在佛陀灭后,僧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佛法的结集。这次结集经典的工作相当的严格而认真,必须证到大阿罗汉果位的人才有资格参与,人数有五百人之多,在王舍城郊外二十里的七叶石窑洞内举行。这次的结集队伍中,阿难是个中心人物,结集时阿难坐中央的主位,其它比丘们四面围绕,由阿难一句一句诵出经文,五百大阿罗汉静听作证,如果有人觉得不对的地方,就提出来共同讨论纠正,如果没人反对就确定下来。
阿难原本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一直在佛陀身边,佛陀走到哪里他就跟随到哪里,佛陀所讲过的一切经教他都听过,而且能够一字不漏的记在心里。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难以多闻第一著称。他的记忆好到什么程度呢?就好比将一瓶油从这个瓶中倒向另一个瓶中,能完完整整地点滴不漏。他的记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录音机,录音机还会出现故障,而他的记忆则一点遗漏都没有。佛陀四十九年中所说过的法他能完完整整的背诵下来,这种非凡的记忆实是相当难得。因此,佛陀灭后结集经典,作为诵出经教的人,他是最好的人选了。在诵出这些经教时,他按照当时法会的每一个情节、有哪些重要人物参加,法会所讲的什么内容,在这个法会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情景等等,都如实的按说法的时间次第诵出。比如佛陀讲《法华经》时,诵出法华会上的内容;讲《华严经》时,诵华严法会上的内容,乃至《般若经》、《楞严经》、《楞伽经》等等,都是这样结集出来的。佛教对经典的结集不仅仅是这一次,从迦叶尊者倡导举行结集后,又曾有过五、六次之多。
至于每部经是否都是佛说的,这是佛教界比较有争论性的问题。根据传统的看法,认为经典里的每句话都是佛说的,例如《华严经》八十经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佛说的。相反的看法是认为佛教经典并非全是佛陀说的,尤其是大乘经典,含有许多后人创作的成份,于是有人高唱大乘非佛说,提出许多经典是伪造的。这两种说法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以为对于大乘经典,不应该认为一字一句都是佛说的,因为这种看法与《大智度论》中的“经通五人说”的观点相违背;也不应该对后人整理的成份持否定态度,大乘经典告诉我们,抉择佛法的标准要“依法不依人”。我们对佛法的抉择,应该从法义的自身去把握,以佛法研究佛法,不应过多的去考证谁说的。
六、佛法包括哪些内容
初步接触佛法的人,总会听到人们对佛法做这样的描述:或认为佛法无边,或认为佛法博大精深,往往给人不着边际的感觉,佛法究竟指那些内容呢?假如我们不弄清楚这个问题,修学佛法就不知从何处下手。
1、从常法到教法:
常法是指佛陀所证得诸法的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亦是宇宙人生的规律,无论佛陀是否证得它都存在着。这一规律不是佛创造的,也不是因佛陀出现才有,从无穷的过去至无尽的未来,它一直存在。无佛住世是这样,有佛出世也是这样,佛佛之间所证相同,不仅三世诸佛如此证得,历代祖师所证的法也是同样。有道是“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教法是佛陀教导众生如何走近真理、趋向解脱的法门。它是佛陀证悟真理后,观察众生因不了诸法实性而导致生死茫茫,为了引导众生走出这段烦恼黑暗,佛陀将其所证得的法性回真向俗,施设无量法门引导众生趋向解脱。佛教是依教法而得以体现,学佛修行是依经教,从闻思修而得解脱。
2、从能诠到所诠:
佛陀的教法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曰能诠,即能表现的,一曰所诠,即所表现的。能诠又分两个方面,即佛陀的言教与身教,所谓言教是通过言语将这些教法显示出来;身教是通过佛陀的身体力行,如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来体现,佛陀的一举一动无不以智慧为先导,无不以实相相应,他以自身的如法言行为弟子楷模。因此,身教与言教都是表现佛法的渠道。
所诠的法也分两种:即佛陀通过言教及身教表现出来的法。言教所表现的是佛陀住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法,如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界、六度、乃至一切经典、律典等,令众生随闻得解,依闻起修。佛陀身教所表现出来的是佛陀彰现于外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以及佛陀说法时的放光动地等等。佛陀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举止动默都含摄着教法,他如法如律的行为就是律仪的光明写照。总之,无论是佛的言教还是身教,都是佛陀觉悟和智慧的表现。《金刚经》开篇说到佛陀吃完饭,洗过脚,结跏趺坐,这都是在表法。虽然看上去很平凡,却充满着法义。
佛陀的教法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以义理为中心的,一是以生活事相为中心的。其中以义理为中心的是佛陀对人生真相的阐述,及引导众生走出生死,趋向解脱的方法,称为教授,也就是“法”,法是印度语“达摩”的意思。另一部分的法是以生活事相为中心的,即是佛陀日常生活中教诫弟子们一些生活细节的问题,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做,这种以生活规范为主的法在佛教叫“戒”,戒是止恶向善的意思,也是印度语“毗奈耶”。毗奈耶中国译为“调伏”,即是通过这种法来调服弟子们的身、口、意三种行为。众生无始以来养成了许多不良生活习惯,如贪嗔痴杀盗淫妄等,佛陀就象慈母一样,为了清净弟子们的身心,施设戒律来束缚弟子的身口意三业,使得弟子们身心清净,这一部分内容在佛教中又称为教诫。
3、从佛陀到弟子:
佛法的范围很广,它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佛陀说的,同时也包含了弟子们所说。佛弟子们从佛出家、修行、证悟,依佛陀所说的法去行持,即是行佛所行,当然也是证佛所证了,修行的结果所证到的法与佛陀所证悟的法是一样的。弟子们弘扬的佛法过程中,在自己对佛法的体验、领悟的基础上,对佛法进行解说、抉择、阐发,将对佛法的所觉所知写出来,与佛的法完全是一样的。弟子们弘扬佛法的方式多半是对佛的经教解释,所以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除了佛说的经律二藏外还有论藏,论藏就是弟子们对佛经的诠释。因此佛法不仅是佛说的,同时也有佛弟子说的,但不论是佛说、或弟子说,只要符合佛教的三法印就是真实的佛法。
4、从佛法到世间法:
佛陀所说的法无量无边,现存于世的佛教典籍就已汗牛充栋,何况除世间保存的以外,还有深藏在龙宫里的经典。但佛陀却说:“我所说过的法就象爪上的土那么多,我未说过的法则如大地的土那么多”,可见佛法是何等的博大。佛陀一生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虽然施设了许多法门,但未曾说过的法却是更多。
佛法不仅仅限于佛陀说过的法,同时还有佛陀未说过的法。佛法也不仅仅保存在佛典内部,同时还有流露在佛典以外的佛法,比如世间上的哲学家、智者、宗教家等,他们的很多看法都可以归纳入佛法范围内。因此佛陀在《阿含经》里说到:“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世间很多宗教家和哲学家,在人生过程中所悟到的也有很多是真实的、道德的,这一部分道理自然也属于佛法的范畴,所以说它们是佛法。佛法除了对邪恶的、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外,对一切正确的、有益于自他身心、人格的思想,都采取包容的态度。 5、一切法皆是佛法:对佛法的理解不仅局限于佛法之中,同时还应从佛法以外去领悟。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蕴含着佛法,它的范围很广,所以《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法皆是佛法”。为什么呢?因为法的实相就蕴藏在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中,因此生活中的一切都包含着真理、包含着佛法。古德曰“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繁花,无非中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都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一切法都是佛法,因为佛法是真理,而真理是普遍的、必然的,因此佛法自然不能离开一切,自然包含在一切法中。就如佛教中的缘起、空、无常、无…
《佛与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