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答,比如有人問佛陀,人是不是都要死,那麼佛陀的回答是采取一向記,人肯定是要死的,誰都逃不了這一關。
第二、分別記:若一個問題裏包含了幾個方面的內容,如有人問:到這裏來聽法的人是不是都信佛?是不是都已歸依叁寶?對這種問題要采取一分爲二的回答,有的人信也有的人不信;有的人已歸依,有的人尚沒歸依。對不同的問題,佛陀采取不同的解答方式,這是分別記。
第叁、反诘記:對提出的問題不做正面的回答,而是采取反問的態度。佛陀在世時,舍利弗有個在外道出家的舅舅,他的學術和辯才都很權威,得知舍利弗跟隨佛陀出家後非常不服氣,來僧團找佛陀辯論。他立了這樣一個論題:“一切見不受”,也就是說“我一切觀點都不接受”,打算通過這次辯論難倒佛陀。結果佛陀就問他“是見受否?”,就是說:你提出的這個觀點你接受不接受?他無言以對:假如接受自己的觀點豈非自相矛盾?假如不接受,這一論點也就不成立。後來,他也跟隨佛陀出家了。
第四、舍置記:是一種置之不理的方式。佛陀對人們基于好奇心而提出的與修行解脫無關的問題采取沈默的回答方式。比如前面所說的十四無記問題,對人生、修行都沒什麼意義的,佛陀就用舍置記。
五、經教是怎麼來的
現在說到的佛法,一般指的是經教,尤其是佛陀所說的經典。這些經典是怎麼來的?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一般的典籍都是作者親手撰寫的,佛經的數量那麼多,是否都是佛陀寫出來的呢?
佛經大部分是佛陀親口說的,卻不是佛陀親手寫的。在佛陀時代,佛說法時弟子們靠自己的記憶來背誦,然後依文解義,如理思維,依法修行。弟子們弘法時也是依自己從佛陀那裏聽到的法,完全靠的是記憶。爲了能夠繼承佛陀的遺教,避免佛法的失傳及誤傳,在佛陀滅後,僧團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對佛法的結集。這次結集經典的工作相當的嚴格而認真,必須證到大阿羅漢果位的人才有資格參與,人數有五百人之多,在王舍城郊外二十裏的七葉石窯洞內舉行。這次的結集隊伍中,阿難是個中心人物,結集時阿難坐中央的主位,其它比丘們四面圍繞,由阿難一句一句誦出經文,五百大阿羅漢靜聽作證,如果有人覺得不對的地方,就提出來共同討論糾正,如果沒人反對就確定下來。
阿難原本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後一直在佛陀身邊,佛陀走到哪裏他就跟隨到哪裏,佛陀所講過的一切經教他都聽過,而且能夠一字不漏的記在心裏。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難以多聞第一著稱。他的記憶好到什麼程度呢?就好比將一瓶油從這個瓶中倒向另一個瓶中,能完完整整地點滴不漏。他的記憶相當于我們現在的錄音機,錄音機還會出現故障,而他的記憶則一點遺漏都沒有。佛陀四十九年中所說過的法他能完完整整的背誦下來,這種非凡的記憶實是相當難得。因此,佛陀滅後結集經典,作爲誦出經教的人,他是最好的人選了。在誦出這些經教時,他按照當時法會的每一個情節、有哪些重要人物參加,法會所講的什麼內容,在這個法會裏發生了什麼樣的情景等等,都如實的按說法的時間次第誦出。比如佛陀講《法華經》時,誦出法華會上的內容;講《華嚴經》時,誦華嚴法會上的內容,乃至《般若經》、《楞嚴經》、《楞伽經》等等,都是這樣結集出來的。佛教對經典的結集不僅僅是這一次,從迦葉尊者倡導舉行結集後,又曾有過五、六次之多。
至于每部經是否都是佛說的,這是佛教界比較有爭論性的問題。根據傳統的看法,認爲經典裏的每句話都是佛說的,例如《華嚴經》八十經卷、《大般若經》六百卷,裏面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佛說的。相反的看法是認爲佛教經典並非全是佛陀說的,尤其是大乘經典,含有許多後人創作的成份,于是有人高唱大乘非佛說,提出許多經典是僞造的。這兩種說法究竟誰是誰非呢?我以爲對于大乘經典,不應該認爲一字一句都是佛說的,因爲這種看法與《大智度論》中的“經通五人說”的觀點相違背;也不應該對後人整理的成份持否定態度,大乘經典告訴我們,抉擇佛法的標准要“依法不依人”。我們對佛法的抉擇,應該從法義的自身去把握,以佛法研究佛法,不應過多的去考證誰說的。
六、佛法包括哪些內容
初步接觸佛法的人,總會聽到人們對佛法做這樣的描述:或認爲佛法無邊,或認爲佛法博大精深,往往給人不著邊際的感覺,佛法究竟指那些內容呢?假如我們不弄清楚這個問題,修學佛法就不知從何處下手。
1、從常法到教法:
常法是指佛陀所證得諸法的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亦是宇宙人生的規律,無論佛陀是否證得它都存在著。這一規律不是佛創造的,也不是因佛陀出現才有,從無窮的過去至無盡的未來,它一直存在。無佛住世是這樣,有佛出世也是這樣,佛佛之間所證相同,不僅叁世諸佛如此證得,曆代祖師所證的法也是同樣。有道是“東方有聖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焉,此心同、此理同”,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教法是佛陀教導衆生如何走近真理、趨向解脫的法門。它是佛陀證悟真理後,觀察衆生因不了諸法實性而導致生死茫茫,爲了引導衆生走出這段煩惱黑暗,佛陀將其所證得的法性回真向俗,施設無量法門引導衆生趨向解脫。佛教是依教法而得以體現,學佛修行是依經教,從聞思修而得解脫。
2、從能诠到所诠:
佛陀的教法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曰能诠,即能表現的,一曰所诠,即所表現的。能诠又分兩個方面,即佛陀的言教與身教,所謂言教是通過言語將這些教法顯示出來;身教是通過佛陀的身體力行,如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來體現,佛陀的一舉一動無不以智慧爲先導,無不以實相相應,他以自身的如法言行爲弟子楷模。因此,身教與言教都是表現佛法的渠道。
所诠的法也分兩種:即佛陀通過言教及身教表現出來的法。言教所表現的是佛陀住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法,如四谛、十二因緣、十八界、六度、乃至一切經典、律典等,令衆生隨聞得解,依聞起修。佛陀身教所表現出來的是佛陀彰現于外的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以及佛陀說法時的放光動地等等。佛陀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舉止動默都含攝著教法,他如法如律的行爲就是律儀的光明寫照。總之,無論是佛的言教還是身教,都是佛陀覺悟和智慧的表現。《金剛經》開篇說到佛陀吃完飯,洗過腳,結跏趺坐,這都是在表法。雖然看上去很平凡,卻充滿著法義。
佛陀的教法主要分爲兩大方面:一是以義理爲中心的,一是以生活事相爲中心的。其中以義理爲中心的是佛陀對人生真相的闡述,及引導衆生走出生死,趨向解脫的方法,稱爲教授,也就是“法”,法是印度語“達摩”的意思。另一部分的法是以生活事相爲中心的,即是佛陀日常生活中教誡弟子們一些生活細節的問題,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做,這種以生活規範爲主的法在佛教叫“戒”,戒是止惡向善的意思,也是印度語“毗奈耶”。毗奈耶中國譯爲“調伏”,即是通過這種法來調服弟子們的身、口、意叁種行爲。衆生無始以來養成了許多不良生活習慣,如貪嗔癡殺盜淫妄等,佛陀就象慈母一樣,爲了清淨弟子們的身心,施設戒律來束縛弟子的身口意叁業,使得弟子們身心清淨,這一部分內容在佛教中又稱爲教誡。
3、從佛陀到弟子:
佛法的範圍很廣,它的內容並不局限于佛陀說的,同時也包含了弟子們所說。佛弟子們從佛出家、修行、證悟,依佛陀所說的法去行持,即是行佛所行,當然也是證佛所證了,修行的結果所證到的法與佛陀所證悟的法是一樣的。弟子們弘揚的佛法過程中,在自己對佛法的體驗、領悟的基礎上,對佛法進行解說、抉擇、闡發,將對佛法的所覺所知寫出來,與佛的法完全是一樣的。弟子們弘揚佛法的方式多半是對佛的經教解釋,所以在佛教的叁藏十二部典籍中,除了佛說的經律二藏外還有論藏,論藏就是弟子們對佛經的诠釋。因此佛法不僅是佛說的,同時也有佛弟子說的,但不論是佛說、或弟子說,只要符合佛教的叁法印就是真實的佛法。
4、從佛法到世間法:
佛陀所說的法無量無邊,現存于世的佛教典籍就已汗牛充棟,何況除世間保存的以外,還有深藏在龍宮裏的經典。但佛陀卻說:“我所說過的法就象爪上的土那麼多,我未說過的法則如大地的土那麼多”,可見佛法是何等的博大。佛陀一生在教化衆生的過程中,雖然施設了許多法門,但未曾說過的法卻是更多。
佛法不僅僅限于佛陀說過的法,同時還有佛陀未說過的法。佛法也不僅僅保存在佛典內部,同時還有流露在佛典以外的佛法,比如世間上的哲學家、智者、宗教家等,他們的很多看法都可以歸納入佛法範圍內。因此佛陀在《阿含經》裏說到:“一切世間微妙善語皆是佛法”。世間很多宗教家和哲學家,在人生過程中所悟到的也有很多是真實的、道德的,這一部分道理自然也屬于佛法的範疇,所以說它們是佛法。佛法除了對邪惡的、錯誤的東西進行批判外,對一切正確的、有益于自他身心、人格的思想,都采取包容的態度。 5、一切法皆是佛法:對佛法的理解不僅局限于佛法之中,同時還應從佛法以外去領悟。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蘊含著佛法,它的範圍很廣,所以《金剛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切法皆是佛法”。爲什麼呢?因爲法的實相就蘊藏在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中,因此生活中的一切都包含著真理、包含著佛法。古德曰“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繁花,無非中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都說明了同樣的道理。
一切法都是佛法,因爲佛法是真理,而真理是普遍的、必然的,因此佛法自然不能離開一切,自然包含在一切法中。就如佛教中的緣起、空、無常、無…
《佛與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