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等法門,都揭示了世間的真相,宇宙萬物都是緣起的、空的、無常的、無我的,所以,在世間萬事萬物裏我們都可以觀察到佛法,領悟到佛法,乃至證得佛法。修行就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觀察萬事萬物,那麼萬事萬物都會給我們講法。古德有“無情說法”的明訓,如果我們離開生活去尋求佛法、尋求解脫,就象在兔子頭上硬要找到一對免角一樣。所以佛教有這樣一個偈子:“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免角”。
七、如何抉擇究竟的佛法
佛陀設教,隨著衆生的根基不同,除直暢本懷,顯諸法真實相又開設無量方便法門。佛陀滅後,教法在數千年的流傳過程中,弟子們又隨著自身對佛法的理解,對佛法進行闡釋及發揚,這些經教典籍,自然存在方便與真實,了義與不了義,乃至正確與錯誤,對此我們應該如何來去分辨、判斷、抉擇真實而究竟的佛法呢?
1、依四依
(1)依法不依人:一般修學佛法的人,對佛法的信仰往往是建立在對佛陀人格崇拜的基礎上,因此在接受佛法時非常注意說法的人,特別在乎佛法是不是佛說。以爲佛陀親口說的才是真正的佛法,否則就不是佛法,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學術界的研究,出現了對佛教經典的不同的看法,比如說“大乘經典是不是佛說?”由于這類問題的爭議,使許多人在信念上發生了動搖,認爲大乘經典不是佛陀所說就失去了可信性。這種人對佛法的信仰完全是建立在佛陀的人格上,不知道佛法雖然是佛陀所創見,但佛陀並非唯一證得佛法的人。佛法乃是叁乘聖賢所共證,佛陀所說是佛法,佛弟子證佛所證,說出來的照樣也是佛法。只要符合于宇宙人生的真理、符合于叁法印,無論是誰說出來都是佛法。
還有一種現象是:有的人聽法是憑著自己的情見,一定要自己所尊重的法師所講的法才肯相信,認爲只有他所講的法才是最可靠、最真實的佛法,其他人所講的法就覺得不可信,因此也不願意聽。正是由于人們的這種觀點,才使佛教出現宗派的對立,每個人都以自己所推崇的師父所講的教法爲標准,這種圍繞一個人爲核心來接受佛法的現象是非常不可取的。佛陀是大智慧者,知道衆生有這種毛病,所以才爲我們提供了檢驗佛法真僞的標准。提倡要依法不依人,所接受的法是不是符合佛法的真理,是不是符合叁法印,才是我們判斷真理的根本方法,而不應隨著個人的情見與好惡,對佛法進行說是道非。
(2)依義不依語:義是義理,語是語言、文字。佛法的弘揚必須要借助世間的語言文字,假如離開了語言文字,佛法就無法在世間上得以流傳。正如我們接受佛法一樣,無論是聽法師講經還是自己誦經,都要依賴語言文字。這樣一來,有人或許會以爲表達佛法的語言文字便是佛法了。因此,一些人學佛只懂得誦經、拜經,很少去注意經中究竟講些什麼。針對這種情況,佛陀教導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佛經中的語言文字是爲了揭示宇宙人生的真實,是爲幫助我們認識人生的解脫之道,但修學佛法不可以停留在語言文字,要透過語言文字。就如佛經裏所講的,如果有人用手指著月亮,他用手指是爲了讓我們看到月亮,月亮並不在手指上,如果我們的眼光只看到他的手指,而不知道從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麼我們永遠都無法看到月亮。
同樣的道理,佛經中的一切語言就象比喻中的手指一樣,是指導我們了解佛法、認識真理的工具。如果我們修學佛法只停留在語言文字上,把佛教當作一門學術去研究,縱使經曆河沙劫,猶如蒸沙煮飯,徒勞無益。《法句經》說:“雖然能誦一千個頌,如果不懂裏面的意思,還不如只誦一個頌而了解裏面的意思”,所以我們學佛不可以停留在書本文字上,學佛幾十年,最後經還是經,自己還是自己,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3)依智不依識:識是虛妄的,取相分別的,學習佛法不能離開意識的作用,需要由妄識來接受佛法,再由識對世界人生進行重新考察,從而改變以往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識是虛妄的,取相的,假如我們停留在識上,永遠都不能與道相應,不能見道。經中說到見道要在妄識妄境都熄滅的基礎上,無漏智慧生起,始能與道相應。以爲覺悟的人生是以智爲本,因此要依智不依識。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究竟而徹底圓滿的,不了義則是不究竟、不徹底、不圓滿的。佛陀的教法分實教和權教兩個方面,其中實教是佛陀親證的圓滿究竟的人生真理,也只有實教才能表現佛陀出世的本懷,令衆生直接悟入佛的知見,證得佛的境界。而權教則是屬于方便教,是佛陀爲劣根衆生而施設的。在四悉檀中:世間悉檀、對治悉檀、爲人悉檀是權教;第一義悉檀則是實教。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因時空的不同,爲適應各種根基衆生的需要,出現了許多方便教法。學佛者應當善于分辨一大藏教中,何爲了義,何爲不了義;當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法華經》對于了義與不了義以比喻進行了說明:有導師領著一批商人外出尋寶,因行程實在遙遠,商人們走著走著就不肯前進了,導師爲使他們繼續前進,就在前面幻化了一座城市,告訴他們前面不遠就到了,商人們聞言又高興地往前走。在化城恢複體力後,導師才告訴他們真相,要求他們繼續往前。二乘衆生嫌佛道遙遠不肯去修,佛陀就告訴他們聲聞乘法門,一旦他們證得阿羅漢果後,佛陀才告訴他們這個果位還究竟,只是了斷生死,可以休息一下而已,還得再往前修才可抵達真正的佛位,又勸二乘聲聞回小向大,修六度法、菩薩行,利益無量衆生、積集無量福德而圓成佛果,可見聲聞法是佛所立的方便權教。但佛陀出世本懷是要衆生直接悟入佛的知見得以成佛,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也應當是這樣,求得佛的知見,證得佛的境界。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應該依佛法的實教作爲修學的依止,這樣才能獲得最圓滿的境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2、依叁法印
叁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是印證、印可的意思,具有決定性的判斷作用。叁法印是判斷佛法虛實的叁種標准,我們如果要判斷自己所接觸的法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就得根據叁法印來印證它,如果符合叁法印的道理就是佛法;如果不符合叁法印就不是佛法。叁種法印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1)諸行無常:諸行指一切有爲法,諸行無常是說一切有爲的現象都是不長久的。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時間有四季變換,一切物質有生住異滅,總之,世間上一切東西都是苦空無常的。
(2)諸法無我:人人都認爲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自我存在著,然而“我”又是怎麼一回事?依印度宗教對我所下的定義是:我具有常恒、主宰、自在的意思。可是我們觀察世界上萬事萬物,不論是外面的山河大地還是我們的內在身心,都找不到常恒不變的、能夠自在超越的主宰者,由此可知,世界上根本沒有不變的、能自我主宰的“實我”存在,因此佛教講諸法無我。既然是沒有我,那麼萬事萬物究竟是依什麼而存在呢?佛教認爲世間的一切都是衆多因緣的組合,種種條件互相依賴、相對假立的結果。萬事萬物既是因緣條件決定的,便沒有永恒性,主宰性,所以說諸法無常、無我。
(3)涅槃寂靜:涅槃是寂滅的意思。寂滅就是心中斷盡一切煩惱,通過修行滅除一切煩惱而達到安甯自在的境界就是涅槃。
叁法印是建立在緣起法上的:依緣起生滅現象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從緣起寂滅的角度建立涅槃寂靜的境界。它也是驗證佛法真僞的標准,我們所接受的法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只要用這叁法印進行對比,看它是否符合標准。因此,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一標准,那麼任何法都欺騙不了我們。
八、法的差別及內涵
佛法以法爲中心,佛陀之所以成爲佛陀,因爲他證得了這種法。在四依裏也講到了要依法不依人,可知法在佛教裏的重要性。同時,佛陀也曾告訴弟子們,在修行過程中要自依止、法依止。
佛陀是人天導師,爲什麼不教我們依止他而要我們依止自己呢?因爲佛法的修行完全依靠自覺,從斷除煩惱到開發智慧是靠自己的覺悟,內在的煩惱必須自己用佛法的智慧去洗滌。這就象餓了必須自己去吃飯才能飽一樣,如果不肯吃飯,別人對你再好也無法使你解除饑餓。佛陀雖然具備了無限的智慧和能力,但也只能把他證悟的經驗告訴我們,讓我們沿著他所走過的路解脫生死、證得佛果,如果自己不努力,佛陀也是無能爲力的,因此在修行中首先應自依止。
其次是法依止,爲什麼要依止于法呢?人活在世間上都想追求快樂,但我們卻總是陷入煩惱的困境中無法自拔。因爲我們心中沒有真實的法,就好比我們與敵人作戰而手中沒有武器一樣,終歸是戰敗而歸。同樣的道理,我們與煩惱作戰,手上一定要有斷煩惱的武器,這個武器就是佛法。佛陀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後,對人生的痛苦及解脫悟出一整套解決之道,唯有佛法才能真正引導我們走出生死長夜,達到究竟的解脫。
然而,佛法是那樣博大精深,對于初學佛法的人來說,如何把握它的要領呢?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中,爲我們詳細分析了佛法的重要內涵:即文義法、意境法、依歸法。
1、文義法
文義法是指诠釋佛法的語言文字。如佛教中的叁藏十二部典籍,就是諸佛菩薩、曆代祖師爲引導衆生斷惑證真而指明的方法,這些經教文字的本身雖然不是真理,但它能引導我們認識真理,趨向解脫,所以稱爲佛法。
2、意境法
意境法,依《成唯識論》說:法即軌持義,軌,是軌生物解;持,是任持自性。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特性,如水是以濕爲性,火是以暧爲性,地是以堅爲性,風是以動爲性。凡是具有一定特…
《佛與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