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乙亥讲演录▪P10

  ..续本文上一页法,不取于相,上座时不许见光见佛,一切打破。此即我印心宗以密破相之旨也。

   五、净土宗

   净土者,心无染著也,归入本元,十方周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秽固不立,净亦不有,是真无上净土。惟众生性太活动,不能专一,佛遂专说一西方以坚其信愿,后人遂立为宗。净禅本不分家,此法上中下三根普被,中下根人,得有西方归纳之处,上根人直证惟心净土,既可种因,更可成果,华果同时,有如莲花,故又名曰“莲宗”。心中心法修第四印者,可以往生西方,可知净密亦不分家。密宗修弥陀大法,佐以长寿法,亦是此理。惟净土太微妙,不明心地者不知其妙,非认为迂远,即感无味。余尝譬如白水清泉,能品得其清妙者为真功夫。我今学密,方知净妙,此又我印心宗以密归净之旨也。

   六、密宗

   又名“真言宗”,“真言”者,法身如来之语言也,以能显诸法实相,如义真实;或名“陀罗尼”,乃总持之义,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弘法大师所谓一字含千理也;或名“明”,言如来智慧光明轮,现自体清净圆明。若念诵之,可灭无明业障也;或又名“秘密”,乃秘妙周密之义,以真言乃法身如来内证之言说,故龙猛菩萨譬以军中之密号;或又名“瑜珈”,言身口意三密相应也,三密加持,必得即身成佛之胜利,非等觉十地之所知。

   曼荼罗,梵语乃轮转圆满具足之义,共有四,各不相离,表圆满法身如来之万德庄严也,云何谓四:

   一、大曼荼罗如彩画佛菩萨相好形象也。(法界一切有情)

   二、三昧耶曼荼罗诸尊所持之金刚莲华刀剑轮宝,及种种印契也。(器世界)

   三、法曼荼罗一一佛菩萨诸尊之种子真言。(文字真言也)

   四、羯摩曼荼罗诸尊之坐立喜怒威仪事相也。(一切作法事业为羯摩)

   密宗分事相教相二门。教相者,言教理之分齐,约之为二,一显密对辨门,别二教之优劣,判十住之浅深,明密教无上真实义谛。二自宗不共门,言种种妙理名义,惟限自宗,非余宗能及,两部大经,即《大日经》、《金刚顶经》,故依“阿”字、“诃”字等字之真实义,说明教理,故总曰教相。至于事相,则言修行之轨则,凡四种,名四秘法:

   一、息灾,灭自他罪障及不祥等事。

   二、增益,除苦延寿,集出世福德。

   三、降伏,降伏自己无明恼乱,对治国家怨敌。

   四、敬爱,受人敬爱,生无碍平等大悲心。

   显教与密教不同之点究在何处乎?显为方便,密为真实。二教虽有迟速优劣之不同,但成就无上菩提之归趣则一。马鸣菩萨《起信论》,总示显教成佛之时分,必经三大阿僧祇劫,惟真言密教,专谈即身成佛之旨。依一念一生一时之修行,具足无量福智,转凡夫有漏之肉身,成大日法身无上之果德,故大妙金刚经云:不转法身,得无漏果,此自宗不共之深旨也。又密宗由八识修起,依果寻因,净土法相天台等宗,皆由六识修起,依因寻果,故迟速不同。密宗仗毗卢遮那威德力加持,于须臾间,证得无量三昧耶,以不思议法,能变易行者俱生我执种子,生金刚种子。此根本与他宗不共处,未修密者,安得以凡夫情见,测佛之旨哉。密有东密、藏密。日本在唐时来学,尊弘法大师为祖。藏密即西藏所传之密,先是红教,后有宗喀巴者出,别立黄教,法则大同小异,黄教按部就班,有一定程序,偏于有相者多,红教则同修无相密乘。昔达摩初祖,在东土传禅宗,在西藏传无相密乘,诺那活佛,言之甚详。近所传之大乘要道大手印要门诸法,其中有顿入真智一诀要门,极言法身禅定之理,惟当初红教,传非其人,遂多偏空流弊,或竟作恶,不合西藏人之机,此宗喀巴之所由出也。东藏密宗,皆是修万法归一,以一相除一切相,尚未臻一归何处之旨,只有禅宗,直指心田,不历阶级。近世惟诺那活佛所传之法,稍稍引入禅宗,相与契合,其推重心中心法,叹为无上密乘,亦屡言之矣。

   至印心宗之开山,大愚师尊,实为之祖,先入庐山出家修净土,后又拜经,大病几死,遇盗又几死,后于定中见普贤尊者为之灌顶,传心中心大法,及诸密印密咒。七年苦修,成就下山,开印心法门,为印心宗之祖。此法通于各宗,印证心田,密宗之外,别开生面。此法非可妄传,合机则授;非可理测,事证乃知;非取诸相,非废诸相。以印心为宗,以般若为用,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修法与他宗特异,证得之速,亦与他法不同。或教以参禅,或授其他密法,徐徐引入,为前方便,以上所说各宗,亦仅大概耳。

   行者欲问以何法来修,可以先事商榷。本会传法,先考察其人之根器、地位、时间、体力等等,然后付法,以免中途疑退之弊。至于问修的法子,当说明如下。

  

丁、修的方法

  

此段已入正修分,关系至巨!

   一、福慧双修

   佛法本以救世,教人自度一切苦厄,免除奸诈残贼损人不利己诸恶,使人安心自在,勿起无谓恐怖,勿种无谓恶因,勿受无谓苦果,天下自然太平。太者,普遍广大之意,如人人有平等观念,亦何至造杀盗淫妄诸业。但眼前种种苦恼,不问有钱无钱,都是福薄,有钱的不用以造福,使之消耗净尽,不种未来福田,及身而穷,或子孙荡废。无钱的不明致贫之由,皆因夙世悭吝所致,造业愈多,则苦愈甚。智者忧因不忧果,君子忧道不忧贫。了知今生苦恼,譬如今岁缺粮,原因在去年少种,今日修行下种,明年必可收成,决不可预借明年之粮,亦不得说没有明年也。此种人都是福薄之辈。以福薄因缘故,难遇善知识矣,如有福德,则种种因缘,自然引之入佛,故有福无福,不在穷富,穷人而肯修,是真大富大贵之相。余尝谓人若求富,是穷相,不穷何求之有。人若求贵,是贱相,不贱何求之有,根本在己自认为穷贱,相由心造,因必有果,非苛论也。大凡多愁之人,恶缘渐足,不久必有不顺或颠倒之事,愁则必穷,恼则必病,本相连也。且福薄之人,必碌碌于衣食住,断无暇于修行,为最可怜之人。故遇福薄人,先当使之修福,除其入道之障,有福人使之修慧,并养其福,此谓福慧双修,此非有福人不能承受也。修福之法,重在布施,六波罗蜜,第一布施,名为种福田。凡有钱而慷慨者,不必定欲其布施也,独悭吝或穷苦者,则劝其多施,一以教其施舍,除其贪习,一以种诸善根,助其因缘,非同世法之讲人情,分穷富而衡多寡者可比也。凡夫劣见,求佛专为求福,以为福是佛可付予,求而可得,不得则疑谤起矣。复有求佛得慧,以为慧亦佛可付予,求而可得,不得亦生疑谤矣。近世求道者多,行道者少,修道者多,证道者少,皆因此病。行者当知福慧应同修,佛不过指示法门,教汝自种善因于前,自得福报于后,欲求富贵,当除悭吝,先习布施。欲求开慧,当亲善知识,亦得先习布施,欲修福者,是真慧,人若真慧者,必肯除贪瞋以造福,然则修福正以修慧,愚人强分为二,亦殊偏执矣。

   二、定慧交资

   世人入道,亦知求定。“知止而后能定”,此儒家所说之定而道家袭取者也,但此是静,不得谓定。定者,动定一如之谓也,见境不惑之谓也,一切接,一切不染,无著无住之谓也。定慧非二,假名为二,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互相交资,如火如光,名若有二,不可分也。世人求定,以硬压不起念,断见闻为定,与木石何异?此是死于空无,落于断灭,反动时必至癫狂成魔。又世人妄执定慧为两截事,遂有定多慧少之别,不知此非了义,定慧本属均等,无分多寡。惟世人习气,有好动者,有好静者,遂以好动者谓为多慧,好静者谓为多定,实则去定慧尚遥。定慧当由体起用,交资双融者也,正见不惑,名三昧定,三昧者,正定也。兹将禅定众名开示如后:

   (一)三摩地,此是诸定总名,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切禅定摄心也。

   (二)奢摩他,止也,调也,灭也,能调诸根不善法,使无染著也,又寂静义,名为定相。

   (三)三摩钵提,又名三摩,勾销也,方便随缘止也,此云等至,言于等持之中,能至胜位,即平等任持,双离沉掉,至胜定至圣位也。

   (四)禅那,此云静虑,以寂灭为义,定慧双融,即静而虑,故非无记与天台三观不同,因彼属推穷诸法性相,约义生解,此多约心成行,不立所观之境,息二边,止分别也。

   (五)毗钵舍那,此云观,谓以智照理,故云正见,亦云了见,观行成时,境智相应,了了见性不昧故。

   (六)优毕义,止观平等也,止即定,观即慧也,又不诤不行义,或名为舍,不诤断常,不行空有,舍二边故。

   (七)末陀摩,此云莫著中道,谓中道亦假名,不应立也。

   (八)毗恒迦毗遮罗,此云寻伺,亦云觉观,盖粗心感动名觉,细心分别名观。

   (九)三昧,此云调直定,又名正思正定正受,谓入此定时,不受一切法故。

   总之定慧相资,总归入“阿”字门。阿,言一切诸法本不生义,生是缘生,本不可得,证入毗卢遮那性海,惟以此一字为真言,自在成立大曼荼罗。凡夫无智慧,不能了观诸法本源,妄谓有生。故甚深密藏者,众生自秘,惟证乃知。一切真言,不离五十字母,皆佛法之总相,阿字居首,总括一切,此五十字,一一皆是得解脱门。解脱者,以定慧证得无生法忍耳,世人如了达此义,证入无生,不起诸相,更有何恶可作,何罪可犯,然则又有何戒可持?此戒之隐于定慧中,非愚夫所可测知,妄断修密修禅为无戒律矣,然持戒法门亦不可不说,所以便初学者。

   三、戒合体相

   戒有戒体戒相二种。相属威仪,何可废也。…

《乙亥讲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性释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