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乙亥講演錄▪P10

  ..續本文上一頁法,不取于相,上座時不許見光見佛,一切打破。此即我印心宗以密破相之旨也。

   五、淨土宗

   淨土者,心無染著也,歸入本元,十方周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穢固不立,淨亦不有,是真無上淨土。惟衆生性太活動,不能專一,佛遂專說一西方以堅其信願,後人遂立爲宗。淨禅本不分家,此法上中下叁根普被,中下根人,得有西方歸納之處,上根人直證惟心淨土,既可種因,更可成果,華果同時,有如蓮花,故又名曰“蓮宗”。心中心法修第四印者,可以往生西方,可知淨密亦不分家。密宗修彌陀大法,佐以長壽法,亦是此理。惟淨土太微妙,不明心地者不知其妙,非認爲迂遠,即感無味。余嘗譬如白水清泉,能品得其清妙者爲真功夫。我今學密,方知淨妙,此又我印心宗以密歸淨之旨也。

   六、密宗

   又名“真言宗”,“真言”者,法身如來之語言也,以能顯諸法實相,如義真實;或名“陀羅尼”,乃總持之義,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弘法大師所謂一字含千理也;或名“明”,言如來智慧光明輪,現自體清淨圓明。若念誦之,可滅無明業障也;或又名“秘密”,乃秘妙周密之義,以真言乃法身如來內證之言說,故龍猛菩薩譬以軍中之密號;或又名“瑜珈”,言身口意叁密相應也,叁密加持,必得即身成佛之勝利,非等覺十地之所知。

   曼荼羅,梵語乃輪轉圓滿具足之義,共有四,各不相離,表圓滿法身如來之萬德莊嚴也,雲何謂四:

   一、大曼荼羅如彩畫佛菩薩相好形象也。(法界一切有情)

   二、叁昧耶曼荼羅諸尊所持之金剛蓮華刀劍輪寶,及種種印契也。(器世界)

   叁、法曼荼羅一一佛菩薩諸尊之種子真言。(文字真言也)

   四、羯摩曼荼羅諸尊之坐立喜怒威儀事相也。(一切作法事業爲羯摩)

   密宗分事相教相二門。教相者,言教理之分齊,約之爲二,一顯密對辨門,別二教之優劣,判十住之淺深,明密教無上真實義谛。二自宗不共門,言種種妙理名義,惟限自宗,非余宗能及,兩部大經,即《大日經》、《金剛頂經》,故依“阿”字、“诃”字等字之真實義,說明教理,故總曰教相。至于事相,則言修行之軌則,凡四種,名四秘法:

   一、息災,滅自他罪障及不祥等事。

   二、增益,除苦延壽,集出世福德。

   叁、降伏,降伏自己無明惱亂,對治國家怨敵。

   四、敬愛,受人敬愛,生無礙平等大悲心。

   顯教與密教不同之點究在何處乎?顯爲方便,密爲真實。二教雖有遲速優劣之不同,但成就無上菩提之歸趣則一。馬鳴菩薩《起信論》,總示顯教成佛之時分,必經叁大阿僧祇劫,惟真言密教,專談即身成佛之旨。依一念一生一時之修行,具足無量福智,轉凡夫有漏之肉身,成大日法身無上之果德,故大妙金剛經雲:不轉法身,得無漏果,此自宗不共之深旨也。又密宗由八識修起,依果尋因,淨土法相天臺等宗,皆由六識修起,依因尋果,故遲速不同。密宗仗毗盧遮那威德力加持,于須臾間,證得無量叁昧耶,以不思議法,能變易行者俱生我執種子,生金剛種子。此根本與他宗不共處,未修密者,安得以凡夫情見,測佛之旨哉。密有東密、藏密。日本在唐時來學,尊弘法大師爲祖。藏密即西藏所傳之密,先是紅教,後有宗喀巴者出,別立黃教,法則大同小異,黃教按部就班,有一定程序,偏于有相者多,紅教則同修無相密乘。昔達摩初祖,在東土傳禅宗,在西藏傳無相密乘,諾那活佛,言之甚詳。近所傳之大乘要道大手印要門諸法,其中有頓入真智一訣要門,極言法身禅定之理,惟當初紅教,傳非其人,遂多偏空流弊,或竟作惡,不合西藏人之機,此宗喀巴之所由出也。東藏密宗,皆是修萬法歸一,以一相除一切相,尚未臻一歸何處之旨,只有禅宗,直指心田,不曆階級。近世惟諾那活佛所傳之法,稍稍引入禅宗,相與契合,其推重心中心法,歎爲無上密乘,亦屢言之矣。

   至印心宗之開山,大愚師尊,實爲之祖,先入廬山出家修淨土,後又拜經,大病幾死,遇盜又幾死,後于定中見普賢尊者爲之灌頂,傳心中心大法,及諸密印密咒。七年苦修,成就下山,開印心法門,爲印心宗之祖。此法通于各宗,印證心田,密宗之外,別開生面。此法非可妄傳,合機則授;非可理測,事證乃知;非取諸相,非廢諸相。以印心爲宗,以般若爲用,以總持爲法,以淨土爲歸。修法與他宗特異,證得之速,亦與他法不同。或教以參禅,或授其他密法,徐徐引入,爲前方便,以上所說各宗,亦僅大概耳。

   行者欲問以何法來修,可以先事商榷。本會傳法,先考察其人之根器、地位、時間、體力等等,然後付法,以免中途疑退之弊。至于問修的法子,當說明如下。

  

丁、修的方法

  

此段已入正修分,關系至巨!

   一、福慧雙修

   佛法本以救世,教人自度一切苦厄,免除奸詐殘賊損人不利己諸惡,使人安心自在,勿起無謂恐怖,勿種無謂惡因,勿受無謂苦果,天下自然太平。太者,普遍廣大之意,如人人有平等觀念,亦何至造殺盜淫妄諸業。但眼前種種苦惱,不問有錢無錢,都是福薄,有錢的不用以造福,使之消耗淨盡,不種未來福田,及身而窮,或子孫蕩廢。無錢的不明致貧之由,皆因夙世悭吝所致,造業愈多,則苦愈甚。智者憂因不憂果,君子憂道不憂貧。了知今生苦惱,譬如今歲缺糧,原因在去年少種,今日修行下種,明年必可收成,決不可預借明年之糧,亦不得說沒有明年也。此種人都是福薄之輩。以福薄因緣故,難遇善知識矣,如有福德,則種種因緣,自然引之入佛,故有福無福,不在窮富,窮人而肯修,是真大富大貴之相。余嘗謂人若求富,是窮相,不窮何求之有。人若求貴,是賤相,不賤何求之有,根本在己自認爲窮賤,相由心造,因必有果,非苛論也。大凡多愁之人,惡緣漸足,不久必有不順或顛倒之事,愁則必窮,惱則必病,本相連也。且福薄之人,必碌碌于衣食住,斷無暇于修行,爲最可憐之人。故遇福薄人,先當使之修福,除其入道之障,有福人使之修慧,並養其福,此謂福慧雙修,此非有福人不能承受也。修福之法,重在布施,六波羅蜜,第一布施,名爲種福田。凡有錢而慷慨者,不必定欲其布施也,獨悭吝或窮苦者,則勸其多施,一以教其施舍,除其貪習,一以種諸善根,助其因緣,非同世法之講人情,分窮富而衡多寡者可比也。凡夫劣見,求佛專爲求福,以爲福是佛可付予,求而可得,不得則疑謗起矣。複有求佛得慧,以爲慧亦佛可付予,求而可得,不得亦生疑謗矣。近世求道者多,行道者少,修道者多,證道者少,皆因此病。行者當知福慧應同修,佛不過指示法門,教汝自種善因于前,自得福報于後,欲求富貴,當除悭吝,先習布施。欲求開慧,當親善知識,亦得先習布施,欲修福者,是真慧,人若真慧者,必肯除貪瞋以造福,然則修福正以修慧,愚人強分爲二,亦殊偏執矣。

   二、定慧交資

   世人入道,亦知求定。“知止而後能定”,此儒家所說之定而道家襲取者也,但此是靜,不得謂定。定者,動定一如之謂也,見境不惑之謂也,一切接,一切不染,無著無住之謂也。定慧非二,假名爲二,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互相交資,如火如光,名若有二,不可分也。世人求定,以硬壓不起念,斷見聞爲定,與木石何異?此是死于空無,落于斷滅,反動時必至癫狂成魔。又世人妄執定慧爲兩截事,遂有定多慧少之別,不知此非了義,定慧本屬均等,無分多寡。惟世人習氣,有好動者,有好靜者,遂以好動者謂爲多慧,好靜者謂爲多定,實則去定慧尚遙。定慧當由體起用,交資雙融者也,正見不惑,名叁昧定,叁昧者,正定也。茲將禅定衆名開示如後:

   (一)叁摩地,此是諸定總名,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一切禅定攝心也。

   (二)奢摩他,止也,調也,滅也,能調諸根不善法,使無染著也,又寂靜義,名爲定相。

   (叁)叁摩缽提,又名叁摩,勾銷也,方便隨緣止也,此雲等至,言于等持之中,能至勝位,即平等任持,雙離沈掉,至勝定至聖位也。

   (四)禅那,此雲靜慮,以寂滅爲義,定慧雙融,即靜而慮,故非無記與天臺叁觀不同,因彼屬推窮諸法性相,約義生解,此多約心成行,不立所觀之境,息二邊,止分別也。

   (五)毗缽舍那,此雲觀,謂以智照理,故雲正見,亦雲了見,觀行成時,境智相應,了了見性不昧故。

   (六)優畢義,止觀平等也,止即定,觀即慧也,又不诤不行義,或名爲舍,不诤斷常,不行空有,舍二邊故。

   (七)末陀摩,此雲莫著中道,謂中道亦假名,不應立也。

   (八)毗恒迦毗遮羅,此雲尋伺,亦雲覺觀,蓋粗心感動名覺,細心分別名觀。

   (九)叁昧,此雲調直定,又名正思正定正受,謂入此定時,不受一切法故。

   總之定慧相資,總歸入“阿”字門。阿,言一切諸法本不生義,生是緣生,本不可得,證入毗盧遮那性海,惟以此一字爲真言,自在成立大曼荼羅。凡夫無智慧,不能了觀諸法本源,妄謂有生。故甚深密藏者,衆生自秘,惟證乃知。一切真言,不離五十字母,皆佛法之總相,阿字居首,總括一切,此五十字,一一皆是得解脫門。解脫者,以定慧證得無生法忍耳,世人如了達此義,證入無生,不起諸相,更有何惡可作,何罪可犯,然則又有何戒可持?此戒之隱于定慧中,非愚夫所可測知,妄斷修密修禅爲無戒律矣,然持戒法門亦不可不說,所以便初學者。

   叁、戒合體相

   戒有戒體戒相二種。相屬威儀,何可廢也。…

《乙亥講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性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