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乙亥讲演录▪P23

  ..续本文上一页 三、设有人问云,修成佛,经三大阿僧祇,如何说?当反问云:阿僧祇从几时算起?至几时止?且问阿僧祇三字作何解?

   四、设有人问云,烦恼何以即是菩提,当答云,因为菩提即是烦恼,或云水结了冰,冰又化为水,不是两个水。

   五、设有人问,何故云欲除烦恼重增病?当答云,因为欲除,再云,不说烦恼不应除,只因根本未明,反而增加尘劳,旧病不除自了,新病何必再招。

   六、设有人问云,我现今是何境界?当答云,我自吃饭,不知你饱否。

   七、设有人问云,佛灭后当以戒为根本是否?当答云,不是,彼必大惊,然后再云,不关戒不戒,只问持不持,佛法不会灭,灭于佛法者。

   八、设有人问云,如何是佛法者?当答云,即今问我者是。

   九、设有人问云,论义何以太高?当答云,论即不义,义即不高,若可论义,即有思议,若有高下,云何平等,何事修佛,无诤无诤。

   十、设有人问云,如何是骄慢人?当答云,说有骄慢者。

   十一、设有人问云,何以禅宗是第一?当答云,禅宗不会说话,不曾自称第一。

   十二、设有人问云,佛何以有教外别传?当答云,佛不曾有别传,因佛不曾立教,也不曾立内外,是仁者分别。

   十三、设有人问云,如何而能成佛?当答云,能入魔者,方能成佛,若问如何入魔法,则答云,二见即是魔见,由二入不二,无佛无魔者是。

   十四、设有人问云,修心中心法何故又谈禅宗?当答云,本来不是密,不是禅,但也不离密,不离禅,却不是禅密。

   十五、设有人问云,禅家混有许多讥讽习气?当答云,此是方式,与习气不同,死守方式,不懂变化,才是习气。

   十六、设有人问云,修净土是最稳妥是否?当答云,不是,彼必不然,应再云,正因净土太稳妥,反使学生不老实,但修十分之一的净土,所以不是。

   十七、设有人问云,君何故偏说即生成佛容易?当答云,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以我愚见,即生尚是方便,我的贪心最狠,竟要当下成佛,经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不见人敢把当字作去声读,承认当下成佛,又经云,当知是人,即是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等,从不见人敢在如来下点断读,自己承认是如来。

   十八、设有人问云,如何谓之狂禅?当答云,狂即非禅,狂乃野义,世称野禅者是,但狂不狂,野不野,在自己证知,非人可测。

   十九、设有人问云,如何是善知识?当答云,能自知者,又能知善知识,其人即善知识。

   二十、设有人问云,何以宗下每示惊人之举?当答云,要求你起疑,疑是疑己,能自起疑,便肯寻参,其所故示惊奇者,目的在试你吓得动吓不动,上当不上当,由此开悟不开悟,无非要你跳出这圈子去,不是和你争高下。

   二十一、设有人问云,如何是心中心修法?当答云,证知不可得之十方净土时,不是净的净,不是禅的禅,不是密的密,也不是心中心法的法,是心中心。

   二十二、设有人问云,如何弘心中心法?当答云,但求疑谤,不求弘誉,但作实事,不事多诤。

   二十三、设有人问云,如何而能印心?当答云,心不可得,印个什么。

   佛法无定法,岂有法可说?诸仁如自问能运用此般若法时,慎勿轻与不会人说,恐误彼而生退心也。至观机法门,传法法门,密宗双身密意法,诸仁已知之矣,不宜为未修人说,故不公开,应止勿录。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收其放心而已矣。不知收的是不是放的,又从何处收回,收回后,又如何安放法,若知毕竟无心可收,我人正属多事。会么?

  总结

   上面所说三分竟,未能尽其万一。

   启机分,为发心者说,使其发最胜广大心,直入华严法界,以正其因。如物承受者,必以器,器大则容大,器小则容小。《华严经》以佛性为宗,欲人成佛,必先启发广大心,所谓此经不付余众生手,只付大心凡夫也,华严之香光庄严,所以放大其心量者,为承受成佛之器。众生不信自性广大,与佛不二,不堪承受,不足与言华严之微妙。人皆可以为尧舜,立此宏愿,圣人所许,名曰尚志,不称为骄。骄者,骄于人也,若自己向上事,亦指为骄慢狂逆,其荒谬鄙小可知。器云何哉,佛说华严,虽为菩萨说,而对众生之期望如是,此即华严因缘,而众生上报佛恩,决非供养了事,只有发大心承当而已。

   次正修分,为精进者说,宗旨不拘何法,不立门庭,当机付法,不尚空谈,谨防诸病,勿入歧途。

   再次为印证分,为印证者说,免其中途疑退,略资考证。

   总之千言万语,不如行者自己一决,决心如是,顿成佛道。余前以暗室为喻,人居其中,与盲者不异,费尽心力,终属唐捐,故必决定两个大关键,一曰开灯见垢,关断后门,以杜来源,二曰肃清室内积物,永不再垢。盖一开灯,始见眼前积垢之果,复见后门进垢之因,入手第一关键,不容丝毫假借。今之启机正因者,使先知因地法行,惟在觉慧,明心见性后,眼自开朗,无明既破,后门自闭,因果洞彻,垢不再入。此禅密二宗,由根本下手,与余宗不共之旨也。积垢者,无始来之盖障积习也,无明虽破,习尚未动,更有一个如丧考妣在,于是尽力打扫,逐渐除净,打扫之器,惟仗般若,此非一生可能了事,但在开灯关门而后,一切方是正办,庶不盲修瞎练,劳而无功。及至行者自明本来,自见积垢,自能杜绝,自能打扫,亦自不容其退缩因循也。何也,破竹苦在初节,初节既破,自然顺势而下,欲罢不能矣。经云:初发心即成佛,况已明根本者乎。

   心中心法之功用,在启发根本,得定生慧,明心见性以开灯也,由密入禅,引起般若,打扫积习以除垢也。体用合一,理事双融,启发在师,运用在己,讲义价值,无非笤帚,用之一时,不用则弃。果能不起我见,直下承当,勿以耳为目,勿畏难而退,由发心而精进,由精进而修证,将此空谈,演为实事,更由起参而讨究,由讨究而心得,于所说未圆者,指示其谬,未尽者,加以补充,用以启发未来,同此宏化,斯真上报佛恩,并不负大愚师尊历年之苦心矣。至甚深密藏玄要,及《仁王般若经》忍位修法,诸仁可求证于愚师,因缘且俟异日。至未修心中心者,幸勿先以印证分示之,如自阅者,请勿起疑,于他无损,徒自苦耳,珍重。

   或问,前云试一放下万缘立可顿超十地,若有个放下,云何是十地?若有个十地,云何说放下?请代答之。

  注释:

   〔一〕《佛心经》即《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的简称。

   〔二〕十大行愿:一、佛佛俱信,法法无碍,清净僧众等视如师;二、持戒不缺,摄心常定,诸法空相,平等无著;三、慈心众生,励行戒杀,视众生如己,不忍食其肉;四、人有所求,等心施舍,温和谦下,骄慢不生;五、不违本愿,常利自他,不自称赞,不见他过;六、贫富贵贱,性本不二,口常软语,令生欢喜,心意质直,远离谄媚,随顺人情,善转俗谛;七、佛说教诫,体会力行,护持佛法,如护己命,救护众生,而不望报,众生骄慢,亦不退心;八、不轻正法,不使他轻,不谤三宝,不令他谤,有轻谤者,善言开解,令其信入,不堕邪网;九、常护正念,不亏暗室,胜行坚固,不厌疲劳,发弘誓愿,摄心不退,常住大乘,破除邪见;十、所修本法,一一遍持,清净密印,莫污染结,须为自利利他而修,不因名闻利养而用。

   〔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菩萨行品第三》云:诸菩萨摩诃萨,依五忍法,以为修行,所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皆上中下;于寂灭忍,而有上下,名为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次性种性修十种波罗蜜多,次道种性修十回向。复次信忍菩萨,谓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能断三障色烦恼缚。复次顺忍菩萨,谓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能断三障心烦恼缚。复次无生忍菩萨,谓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能断三障色心习气。复次寂灭忍者,佛与菩萨同依此忍,金刚喻定,住下忍位,名为菩萨;至于上忍,名一切智,观胜义谛,断无明相,是为等觉。

  

《乙亥讲演录》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心性释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