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叁、設有人問雲,修成佛,經叁大阿僧祇,如何說?當反問雲:阿僧祇從幾時算起?至幾時止?且問阿僧祇叁字作何解?
四、設有人問雲,煩惱何以即是菩提,當答雲,因爲菩提即是煩惱,或雲水結了冰,冰又化爲水,不是兩個水。
五、設有人問,何故雲欲除煩惱重增病?當答雲,因爲欲除,再雲,不說煩惱不應除,只因根本未明,反而增加塵勞,舊病不除自了,新病何必再招。
六、設有人問雲,我現今是何境界?當答雲,我自吃飯,不知你飽否。
七、設有人問雲,佛滅後當以戒爲根本是否?當答雲,不是,彼必大驚,然後再雲,不關戒不戒,只問持不持,佛法不會滅,滅于佛法者。
八、設有人問雲,如何是佛法者?當答雲,即今問我者是。
九、設有人問雲,論義何以太高?當答雲,論即不義,義即不高,若可論義,即有思議,若有高下,雲何平等,何事修佛,無诤無诤。
十、設有人問雲,如何是驕慢人?當答雲,說有驕慢者。
十一、設有人問雲,何以禅宗是第一?當答雲,禅宗不會說話,不曾自稱第一。
十二、設有人問雲,佛何以有教外別傳?當答雲,佛不曾有別傳,因佛不曾立教,也不曾立內外,是仁者分別。
十叁、設有人問雲,如何而能成佛?當答雲,能入魔者,方能成佛,若問如何入魔法,則答雲,二見即是魔見,由二入不二,無佛無魔者是。
十四、設有人問雲,修心中心法何故又談禅宗?當答雲,本來不是密,不是禅,但也不離密,不離禅,卻不是禅密。
十五、設有人問雲,禅家混有許多譏諷習氣?當答雲,此是方式,與習氣不同,死守方式,不懂變化,才是習氣。
十六、設有人問雲,修淨土是最穩妥是否?當答雲,不是,彼必不然,應再雲,正因淨土太穩妥,反使學生不老實,但修十分之一的淨土,所以不是。
十七、設有人問雲,君何故偏說即生成佛容易?當答雲,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以我愚見,即生尚是方便,我的貪心最狠,竟要當下成佛,經雲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不見人敢把當字作去聲讀,承認當下成佛,又經雲,當知是人,即是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等,從不見人敢在如來下點斷讀,自己承認是如來。
十八、設有人問雲,如何謂之狂禅?當答雲,狂即非禅,狂乃野義,世稱野禅者是,但狂不狂,野不野,在自己證知,非人可測。
十九、設有人問雲,如何是善知識?當答雲,能自知者,又能知善知識,其人即善知識。
二十、設有人問雲,何以宗下每示驚人之舉?當答雲,要求你起疑,疑是疑己,能自起疑,便肯尋參,其所故示驚奇者,目的在試你嚇得動嚇不動,上當不上當,由此開悟不開悟,無非要你跳出這圈子去,不是和你爭高下。
二十一、設有人問雲,如何是心中心修法?當答雲,證知不可得之十方淨土時,不是淨的淨,不是禅的禅,不是密的密,也不是心中心法的法,是心中心。
二十二、設有人問雲,如何弘心中心法?當答雲,但求疑謗,不求弘譽,但作實事,不事多诤。
二十叁、設有人問雲,如何而能印心?當答雲,心不可得,印個什麼。
佛法無定法,豈有法可說?諸仁如自問能運用此般若法時,慎勿輕與不會人說,恐誤彼而生退心也。至觀機法門,傳法法門,密宗雙身密意法,諸仁已知之矣,不宜爲未修人說,故不公開,應止勿錄。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收其放心而已矣。不知收的是不是放的,又從何處收回,收回後,又如何安放法,若知畢竟無心可收,我人正屬多事。會麼?
總結
上面所說叁分竟,未能盡其萬一。
啓機分,爲發心者說,使其發最勝廣大心,直入華嚴法界,以正其因。如物承受者,必以器,器大則容大,器小則容小。《華嚴經》以佛性爲宗,欲人成佛,必先啓發廣大心,所謂此經不付余衆生手,只付大心凡夫也,華嚴之香光莊嚴,所以放大其心量者,爲承受成佛之器。衆生不信自性廣大,與佛不二,不堪承受,不足與言華嚴之微妙。人皆可以爲堯舜,立此宏願,聖人所許,名曰尚志,不稱爲驕。驕者,驕于人也,若自己向上事,亦指爲驕慢狂逆,其荒謬鄙小可知。器雲何哉,佛說華嚴,雖爲菩薩說,而對衆生之期望如是,此即華嚴因緣,而衆生上報佛恩,決非供養了事,只有發大心承當而已。
次正修分,爲精進者說,宗旨不拘何法,不立門庭,當機付法,不尚空談,謹防諸病,勿入歧途。
再次爲印證分,爲印證者說,免其中途疑退,略資考證。
總之千言萬語,不如行者自己一決,決心如是,頓成佛道。余前以暗室爲喻,人居其中,與盲者不異,費盡心力,終屬唐捐,故必決定兩個大關鍵,一曰開燈見垢,關斷後門,以杜來源,二曰肅清室內積物,永不再垢。蓋一開燈,始見眼前積垢之果,複見後門進垢之因,入手第一關鍵,不容絲毫假借。今之啓機正因者,使先知因地法行,惟在覺慧,明心見性後,眼自開朗,無明既破,後門自閉,因果洞徹,垢不再入。此禅密二宗,由根本下手,與余宗不共之旨也。積垢者,無始來之蓋障積習也,無明雖破,習尚未動,更有一個如喪考妣在,于是盡力打掃,逐漸除淨,打掃之器,惟仗般若,此非一生可能了事,但在開燈關門而後,一切方是正辦,庶不盲修瞎練,勞而無功。及至行者自明本來,自見積垢,自能杜絕,自能打掃,亦自不容其退縮因循也。何也,破竹苦在初節,初節既破,自然順勢而下,欲罷不能矣。經雲:初發心即成佛,況已明根本者乎。
心中心法之功用,在啓發根本,得定生慧,明心見性以開燈也,由密入禅,引起般若,打掃積習以除垢也。體用合一,理事雙融,啓發在師,運用在己,講義價值,無非笤帚,用之一時,不用則棄。果能不起我見,直下承當,勿以耳爲目,勿畏難而退,由發心而精進,由精進而修證,將此空談,演爲實事,更由起參而討究,由討究而心得,于所說未圓者,指示其謬,未盡者,加以補充,用以啓發未來,同此宏化,斯真上報佛恩,並不負大愚師尊曆年之苦心矣。至甚深密藏玄要,及《仁王般若經》忍位修法,諸仁可求證于愚師,因緣且俟異日。至未修心中心者,幸勿先以印證分示之,如自閱者,請勿起疑,于他無損,徒自苦耳,珍重。
或問,前雲試一放下萬緣立可頓超十地,若有個放下,雲何是十地?若有個十地,雲何說放下?請代答之。
注釋:
〔一〕《佛心經》即《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的簡稱。
〔二〕十大行願:一、佛佛俱信,法法無礙,清淨僧衆等視如師;二、持戒不缺,攝心常定,諸法空相,平等無著;叁、慈心衆生,勵行戒殺,視衆生如己,不忍食其肉;四、人有所求,等心施舍,溫和謙下,驕慢不生;五、不違本願,常利自他,不自稱贊,不見他過;六、貧富貴賤,性本不二,口常軟語,令生歡喜,心意質直,遠離谄媚,隨順人情,善轉俗谛;七、佛說教誡,體會力行,護持佛法,如護己命,救護衆生,而不望報,衆生驕慢,亦不退心;八、不輕正法,不使他輕,不謗叁寶,不令他謗,有輕謗者,善言開解,令其信入,不墮邪網;九、常護正念,不虧暗室,勝行堅固,不厭疲勞,發弘誓願,攝心不退,常住大乘,破除邪見;十、所修本法,一一遍持,清淨密印,莫汙染結,須爲自利利他而修,不因名聞利養而用。
〔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行品第叁》雲:諸菩薩摩诃薩,依五忍法,以爲修行,所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皆上中下;于寂滅忍,而有上下,名爲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初伏忍位:起習種性修十住行,次性種性修十種波羅蜜多,次道種性修十回向。複次信忍菩薩,謂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能斷叁障色煩惱縛。複次順忍菩薩,謂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能斷叁障心煩惱縛。複次無生忍菩薩,謂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能斷叁障色心習氣。複次寂滅忍者,佛與菩薩同依此忍,金剛喻定,住下忍位,名爲菩薩;至于上忍,名一切智,觀勝義谛,斷無明相,是爲等覺。
《乙亥講演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