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儒家之言神通也,此名道通,更有神通妖通依通之别,观《乙亥讲演录》自知。
问:修心简要之诀可得闻否?
答:行者当知四义:一不怕颠倒,只怕不觉,以觉则一了百了也。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三不怕不觉,只怕不常,恐忘失也。四不怕不常,只怕取觉,因觉亦幻法,心仍未空,尚非究竟,不名正觉。故初修时,以明根本为主,正修时,以时时提心为要。总之内修以明心见性为目标,认得幻心相貌,宜极透彻此根本智,通八识者也。外修以圆观,一切境界,会入不二,心无惊怖而平等,此后得智,通六七识者也。根本智为证得,此赖修法,后得智为练得,此赖人事,简要之诀不过如此,然而万千变化,在自己心悟,非可传授。
问:“地狱”二字作何解?
答:地为固义,狱为牢义,人能毋固毋我,地狱自空。凡入地狱者,最初条件,是一固执,此为痴之根,以见理不明,不达因果,动则得咎,并不自知其为恶习,久而贪心益炽,贪之不得,瞋心遂起,三业恶因,愈演愈烈,不觉入于地狱,然亦平日所积功深,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人只要不坚固执我,把此心练成活泼泼地,转念快者,转善亦快,出地狱亦快。
总之世人以地狱为地狱,佛菩萨则以一切不究竟为地狱,盖今日虽不入地狱,将来仍不能免,故不取也。
问:如何是色空不二义?
答:此义甚深,非证者不知,今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下更加四句,曰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空不二,即空即色,兹立色空相对义以解之。
(一)世间一切形形色色,不论为物为境为事为理,乃至心中一切见,都属于色,而世间一切形形色色,不论为物为境为事为理,乃至心中一切见,都属于空。
(二)色本不有,因缘会合而有,故知为空,空本不立,因色而见空,故空由色而显。
(三)色本体是空,空必依止于色。
(四)色不离空,空不离色。
(五)色即是幻,幻即是色。
(六)正有色时,即已是空,正说空时,何莫非色。
(七)色是幻相,如言石,空是幻义,如言硬。
(八)色可见,为眼见,空不可见,为理见。
(九)色是色,故幻,空亦是色,故亦幻。
(十)色固空,空也是空。
(十一)色是果上色空,空是因上色空。
(十二)以平等故言不异,以不二故言即是。
(十三)见色为空,是由果寻因,因空了色,是由因达果。
(十四)由是而知一切物是幻,一切心与见亦幻。
(十五)由是而明一切事固幻,一切理与法亦幻。
(十六)由是而悟所悟者幻,能悟者亦幻。
(十七)既空于色,当空于空。
(十八)既空于空,乃有不空,达于空不空义,是入不二法门。
游戏于色空不二之间,无染无杂,是名自在,心果自在,何苦可依,故心得自在,行般若深行者为菩萨,心本自在,常寂常照而无功用者为佛。此义原为八地菩萨,由妙观证入空不空如来藏,显平等三昧者说,把此意识透,则世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境,一切我,一切法,都是不值半文钱,自肯放下,无一顾之价值,于一切善法恶法,自然不惊不怖不畏,甚为希有。
&nbs, p; 问:学人往往启未来之忧,恐此生不及成就,将何法以解此惑乎?
答:此不必怕也,只要专心痛切,三年无不成就,空忧无益也。汝不必问将来如何,只自问我现在是如何,大凡未学前,每犯一“懒”字,以不肯吃苦也。至于修有所得,又犯一“待”字,曰姑徐徐云尔,此亦懒之根也。及修至中途,又犯一“疑”字,此时最易中止,恐上当也。若修有所证,告其所以,或许其有相应处,则更犯一“怕”字,种种拖宕,随处与自己客气。呜呼,人生如白驹过隙,更待几时耶。
问:何谓客气?
答:凡人不免有二客,即二种客气是也,以心失主宰,惑乱滋甚。所谓客气者,一为境夺,随境喜怒悲欢,自忘主宰,入于客位,重则被缚为奴,苦厄生焉,故必赖主见。但主见则又执我,复被情见所覆,不能解脱,自又居于客位,惑苦生焉,是名二客。前者为我爱,后者为法爱,同为之奴,惟粗细之分耳。故以开慧为第一义,以慧空境,更以慧空慧,定力强,识力远,则我执力微,客尘烦恼,自消灭于无形矣。
人于患难时,所遭者同,损害亦同,然所受则不同也,以一能观空,一惟执有。观空者,虽遭大损,亦淡然处之,不为所动,何也,以眼前损害,已于未损害前,先预计及之,得失之念早淡也。若夫执有之人,眼光既短,得失心重,稍受损害,已不堪其苦,虽平日苦口告之,彼仍冥然罔觉,不到真苦时,不省悟也,然亦只一时之感觉,其贪瞋之心,终未消灭,仍旧客气用事,此未有不忧伤以病死者也。故过去事勿追想,未来事勿思量,现在事勿住著,以过去如梦,未来如云,何可执取,至眼下事,闪刹如电,虽欲住著,不可得也。是以见闻不可断,当寂寂然,荡荡然,无所系缚,用行舍藏而已,主宰在我,此便是佛境。
问:修道人不宜贪著富贵,此义是究竟否?
答:非定欲弃富贵也,不贪著耳。富贵是人之因缘法,真修道者,必善处富贵者也。世人贪著富贵,二乘厌恶富贵,菩萨不废富贵,亦求富贵,但方便取得为利他故,佛则无可无不可,富贵贫贱,如一而已。故能享大富贵者,惟佛为能。四兄季亮云,处困苦惟有福人处得,今日不能处困苦者,即他年不能享福者耳。
问:何以学佛必以发大心为主?
答:佛说一部《华严经》,只重“大心凡夫”一句,盖成佛必以法器为主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见器局要弘通,意志要刚毅,因毅则每近于偏执而不大,弘则虽广大而少规范,互相调剂,方可任重而致远,曾子以死而后已为远,不知弘毅者,果是何物,虽死而不昧也。世间一切学问,除开慧明心一事外,余均生灭不实,费却有用时光心力于无用之地,甚可惜也。《金刚经》以十方虚空为喻,正说一个“弘”字;以割截身体时,尚未忘忍辱度生之愿,是说一个“毅”字,是知成佛亦以“弘毅”为根本。
问:学佛唯心,与科学唯物之理有碍否?
答:科学亦唯心所致,丝毫无碍也,人为物欲所蔽,非物之咎,乃人之自愚,自科学昌明后,佛学益见光大,有相得益彰之妙。近代西方科学进步,已可敬佩,惜误用于残贼一途,彼谓万物皆有电子,而电子相距间,都属空间,若缩小而去其空间,电子相并,可使一骆驼巨物缩变为至微至小,过一针孔云,此已渐臻法界无碍之理矣,故使须弥山纳于芥子,非不可能,惟此以喻心,彼乃言物理也,他日科学发达,必更使佛学智明,执我见者,可以止矣。
问:释家但言心性,而儒言魂魄,其义云何?
答:魂魄者,心之幻化也。以肉身为生灭无常,而本性属恒常不变,人死则性离,漂流于外,其悠然荡然者魂也,魂亦触境而觉,若有所著。其魄也,其实皆心也。魂每上升,魄从下降,非二物也。又魂属于主,名曰神魂,必有所归,魄每有著,著离则夺魄。凡生前无修持主宰之人,其魂魄亦如死后之飘流不定,甚感怖苦。及死于非命,或不甘早死者,其魄下降而为厉,或著于灵位,或依于尸体,或附于他人,或依诸卉木,竟有动作变化等事。初死者其力壮,久则萎弱,新鬼大,故鬼小,即此理也,外道有三魂七魄等语,乃附会三性七情而言,非究竟也。
问:云何名三大阿僧祇劫?
答:阿僧祇者,言不可说之多也,或一世,或百世千世,都无定义,学佛修行,每不知修者何物,修为何事,若能自知修者为心,是超第一阿僧祇劫矣。修证至心不可得,是超第二阿僧祇劫矣。更进至习气扫净,非空非有,中边不著时,是超第三阿僧祇劫矣。又修至空外境为第一阿僧祇劫,空内心为第二阿僧祇劫,再空色心之余习,功行已圆,此名超第三阿僧祇劫也。世人动言必经三大劫,若问其由何时算起,则不知也,佛明说不于一佛二佛种善根,可见早已算起,何得以今世初学论也,又劫之不可以长短定义云者,譬如行道,道不必有远近之分,而行有迟疾先后之别也。阿僧者,言多也,随因缘而长短,不可说定有何多时也。
问:如何得安身立命去?
答:把安身立命的东西寻到了,即是安身立命。
问:如何而得法眼净?
答:此净其见也,净者非断绝之谓,不著而已。学者当知见属于心,心空则见净,佛性非有,莫作空见,佛性非无,莫作有见,若云非空非有,亦莫作法见,然必如何而可?曰如是知,如是见,不执能,不执所,则法眼净矣。
问:诸同参每喜分高下,固属是病,但不如是,则无所观摩,恐亦近于退废矣,揆诸当仁不让之义,亦应有所比较,究竟如何而可?
答:分高下以资观摩,原无不可,但人器局总小,易生嫌怨,切切不可。修行总在自己,不问他人,所贵者,法眼正,因地正,迟速与胜劣,乃一时之因缘,不必计较也,况为力不同科,只要同一向西,不走错路,到之早晚,又有何碍。彼时间相未破,先执有我,遂有此病。昔余修法时,发愿诸师兄先我成就,亦恐有此劣见耳。
问:在印心精舍之净、禅、密三法合修法门,与其仪规,可公开否?
答:佛法无私,有何不可,但信入者少,而成见太多,未必肯依法修持耳,兹开示如下:
一、先礼佛三拜,香、花供奉如仪。
二、会坐一堂中设一首位,余围坐,如禅堂趺坐式,但不可饱后,或有风处坐。
三、由…
《入佛明宗答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