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你的“心经”
感恩的一刻,觉悟的一刻
有时我们会特别感激生命中的某人,深深地感谢他(她)的存在,那时内心会充满慈悲、感恩与爱。我们都曾在生命中经历过这时刻,非常感谢他(她)还活着,一直与在我们在一起,在我们生命最困难时仍陪伴身边。我建议你,当这一刻发生时,要好好地把握。
为了真正地享受这时刻,你要到一个可以独处的地方,而非只是走到对方面前说:“我很感谢你能与我同在。”这是不够的,你可以待会儿再做。这一刻,你最好到房间或安静的地方,让自己沈浸在充满感恩的心情里,写下你的感觉、感谢与快乐。在半页或一页的纸上,尽情地表达所有的感觉,也可以录音下来。
这充满感恩的一刻,也是觉悟的、正念的、智慧的一刻,这是你从意识深处所显现出来的。原来在我们内心深处就有这样的智慧与洞察,但生气时,感谢的心与爱突然消失,仿佛不曾存在。所以,要将它写在纸上并保管好,时常拿出来再读一遍。
《心经》是一部佛教徒日常念诵的经典,是佛陀所有关于智慧的教导中最精华的部分。而你刚才所写下的字句,其实就是一部“心经”——它来自你的内心,而非菩萨或佛陀,是“你的”心经。
每天念一遍自己的“心经”
在那位把情书放于饼干盒时的法国女士身上,我们看到那些信拯救了她。在这个故事里,我们都可以有所学习,当你也用“心”读这样的信时,你也获得了拯救。你的救主不是来自身外,而是内心,你有能力去爱、欣赏与感激别人,这是一种福气。你知道自己有多么幸运,能遇见伴侣;又是多么幸运,有缘在生命中遇见心爱的人。为什么要让这真实的感觉飞走呢?它就在你心里啊!所以,每天要念一遍螅怕“心经”。每天读它一次,每当你感受内心的爱与感恩时,就会再次感到喜悦,再次珍惜他(她)的存在。
你必须独处,才能真正地感谢另外一个人的存在。如果你们形影不离,你会开始把他(她)视为理所当然,而忘了他的美好。所以,偶尔有三至七天的时间离开他一下,可以让你更加珍惜他。虽然相隔遥远,但是他对你而言,会比你们一直在一起时更加真实。在分开的这段时间里,你将重新体会到他是多么珍贵且重要。
所以,请写下你自己的“心经”或别的经典,把它保存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试着常常念诵你的“心经”,当愤怒占据内心,而你还未有足够的能力拥抱它时,你的“心经”会给你莫大的助益。把你的“心经”拿出来,深呼吸,然后一字一句地读出来,你很快就能回到自己,痛苦便减轻许多。当好好地读过你的“心经”后,就会知道应该如何回应,采取什么行动。最大的挑战是你是否愿意这么做,你必须创造那样的情境,去准备、计划、安排,才能从自己的智慧中获得真正的利益。请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安排创造如此的修行方式吧!
离开愤怒的此岸
你一直站在痛苦与愤怒的此岸,为什么不离开到无嗔、祥和而自由的彼岸呢?那里比这里要快乐多了。为什么要发几个小时、一个晚上或几天的时间,让自己在愤怒中受苦呢?这里就有一条船,可以帮助你很快地到达彼岸。这条船就是练习如何回到自己,透过念念分明地呼吸,让我们能深入地观照自己的痛苦、愤怒与绝望,然后对它们微笑。当我们如此做时,便克服了自己的痛苦,到达彼岸。
别再停留此岸吧!别在继续做愤怒的受害者吧!你可以决定不生气,不生气是可能的。你就渡河到没有愤怒的彼岸去吧!那儿是清凉、喜乐、让人神清气爽的地方。不要再让愤怒压迫你了!给自己自由吧!让自己解脱吧!让老师、修行的朋友与自己的修行帮你渡河。就靠着这些船,向彼岸划去吧!
现在你可能正站在困惑、愤怒、怀疑的此岸,但是别待在这儿,到对岸去!靠着你的师父、师兄、师姊们,以及走路与呼吸时的修持、深入地观照,每天念诵自己的“心经”,可能只要花几分钟,你很快地就可以过河了。你有权利让自己快乐、发挥慈悲,并去爱别人。觉悟的种子就在你心里,藉着修持,你可以立刻让它变成花朵,可以停止痛苦,佛法是当下就能发挥效用的,比阿斯匹灵还要有效。
生气时,送给对方一份礼物
有时你对某人生气,即使用尽各种方法转化愤怒,还是毫无用处,这时佛陀建议你送礼物给他。这方法听起来有点幼稚,但非常有效。当我们对某人生气时,会想伤害对方,但如果送礼物给他,正可以将愤怒转化成想使对方快乐的情绪。因此,当你对某人生气时,就寄礼物给她,寄出去后就会立刻停止气生气。这方法简单却有效。
但请勿等到生气才买礼物,你应该在对他(她)充满感激、爱意时就去买。先把它留着,甚至可以奢侈地在抽屉里留着两、三份礼物。以后当你生气时,就拿一个送给他。这方法非常有用,佛陀是非常有智慧的。
你明白了,就解脱了
当你生气时,会想减轻自己的痛苦,这是很自然的心理倾向。虽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化解痛苦,但最大的心理解脱是来自于了解。当我们了解时,怒气就会自然消除,当你了解对方的处境与痛苦的本质后,愤怒必然会消失,而转化成慈悲。
深入地观照是最常被推荐为治疗愤怒的药方,如果你好好地观照,你会了解别人的困难,与他们从未实现的常常渴望。这时,慈悲就会你从内心深处生起,而它正是治疗愤怒的解药,如果能以慈悲滋润内心,怒火便会立即熄灭。
我们大部分的痛苦,是源自对“没有独立自我”的真理缺乏了解洞察,其实,别人就是你,你就是别人。当真正发现这个事实,愤怒就会消失。
慈悲是从了解中绽放出来的花朵,当你对某人生气时,能练习念念分明地呼吸,试着深入观照当时的情境,了解自己或别人痛苦的本质,就能从痛苦中解脱。
发泄的危险
有些心理医生会劝告我们,为了让自己觉得舒坦一些,应该把愤怒表达出来。他们建议以言语或行为发泄愤怒,例如拿棍子打轮胎,或以全身的力气甩门,或搥打枕头,他们相信“发泄”是移除愤怒能量的方法。
想想看,当你在房间抽烟时,得先让房间通风,烟才会散出去。愤怒就像一股烟,一股让你受苦的能量,当愤怒的烟产生时,打开门与电风扇,愤怒才能排出。
愤怒的出现也需要能量,当你为了发泄愤怒,用力敲打某个东西或搥打枕头,大约不出半小时,就会感到疲劳,无力再给愤怒补充能量,于是你便以为自己不生气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你只不过是因为太累而无力生气罢了。
事实上,真正使你生气的是心中愤怒的根。它潜藏在无知与错误的认知里,也在智慧与慈悲中匮乏中。当发泄愤怒时,你只是帮愤怒找到补给的能量,其实愤怒的根仍在,当以这种方式表达愤怒时,你正在强化愤怒的根,这就是发泄的危险。
一九九九年三月九日的纽约时报有篇关于愤怒的文章,题目是〈学者认为发泄愤怒是种错误的建议〉。这篇报导指出,社会心理学家们作了许多研究,他们发现以打枕头或类似的方式表达愤怒或敌意,其实毫无益处。相反地,只会使情况更加恶化。
当你搥打枕头时,并未舒缓或减轻愤怒,只是在重复愤怒罢了。如果你每天都以这种方式发泄愤怒,那么,愤怒的种子就会不断增长。有天当有人惹你生气时,你就可能以平常处理愤怒的方向痛打他,因而身陷囹圄。所以,搥打枕头或其他发泄方式处理愤怒,不但无益且十分危险。发泄并未使愤怒的能量真正消散,因为它尚未离开你的身心。
发泄愤怒的作法本身便立基于无知上,当把痛恨的对象想像成枕头而用力攻击时,正是在操练无知与愤怒,不但暴力与愤怒丝毫未减,反而益发强烈。愈来愈多的心理治疗师已经证实,发泄愤怒的作法是很危险的。他们告诉我,已经开始停止建议病人这么做,因为他们发现病人以打枕发泄气后,会变得非常疲乏,表面上看起来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但当他们稍作休息或进食后,如果又有人灌溉他们内心愤怒的种子,他们反而会比以前更加生气,因为愤怒的根已在重复不断的操练中获得了滋养。
只要有正念,你就安全了
我们应该好好地照料愤怒,认知它的存在,并好好照顾它,在心理治疗上,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发现愤怒”。这是一种美好而重要的修持,你必须在愤怒生起时,认知它、拥抱它、而不是压抑它。
但有个重要的问题是,到底是“谁”在发现愤怒呢?是谁在照顾、觉察它呢?愤怒是种能量,如果这能量太强大,你就可能成为受害者。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培养其他可以觉察并照顾愤怒的能量。愤怒是个需要被抚慰与觉察的能量区,但问题是什么在探索什么呢?是什么能量可以拥抱、觉察愤怒呢?那就是“正念”的能量。所以每当生气时,为了能触动内心正念的种子,并培养正念的能量,我们必须好好地练习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
正念不是要用来压抑愤怒的,而是在那里迎接、觉察他。向它说:“嗨!我的小愤怒,我知道你在哪里。嘿!我的老朋友。”正念是帮助我们认知“什么东西在那里”的能量,就是对某件事物保持念念分明。当你念念分明地呼吸时,就是呼吸的正念;念念分明地喝茶,就是喝茶的正念;念念分明地吃饭,就是吃饭的正念;念念分明地走路,就是走路地正念。
同样地,我们也能练习如何念念分明地面对愤怒:“我觉察到自己在生气,愤怒就在心里。”因此,正念的能量是用来接触、觉察、问候与拥包愤怒的,而非用来打击或压迫的。正念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母亲,当孩子受苦时去拥抱、抚慰他。愤怒就在你心里,它是你的孩子,你必须照顾它。当正念觉察到愤怒时会说:“嗨!我的愤怒,我知道你在那里。不用怕,我会好好地照顾你。”只要当下保持正念,你就安全了。你开始微笑,佛陀的能量已在心中生起。
如果你不知如何处理愤怒,它就能杀死你,少了正念,你就可能会成为愤怒的受害者,它可以让你气…
《你可以不生气 第六章 你的“心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