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三十九日(一):正觉住持,受用充盈▪P2

  ..续本文上一页不懊悔的这样一个智者觉悟者的步履中,或者说在“道不可须臾离”的这样一种本质的生活中,远离了对待的生活中,充满了轻松与从容。

  

佛教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是揭示法性的一个角度,称为“八不”。过去藕益大师自称 “八不道人”,就是顺应的行道者,我们作为一个世俗的、各有自己知见业力的生活者,那就不叫道人,因为常离道。中国古人说“率性为之道,道不须臾离,离即非道”,有道德的人们知道“道”是不可离的,一切作为是率性的、乘性的,是圆满的、无对待的、无遗憾的。但我们现有的人生中多生遗憾,何以故呢?与道不相应故,离道故。道不须臾离,你怎么能离道呢?所以,见道者,道不可须臾离;未见道者,处于道而不知道而离于道、背于道。所谓“道”,就是本质的作用,阿弥陀佛不断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教法,历代善知识也在不断地通过种种我们人群能接受的理念、说法来引导我们回归本性的作用,远离迷失。

  

“如不朽药涂种子,在水不烂,在火不焦,得因缘则生,何以故?不朽药力故。”法性,在一切众生一切善恶作为之中,虽有极大差异,其不增不减,在佛陀无量的功德善巧神通自在中不增,在凡夫一切极恶之缘中也不减。对这种总持心智,或说不动心智、金刚心智、法性心智、法尔本然之心智,我们因为对待的习惯而不能契合。在中国的经典上,“契”字用的是比较多的,在净土的教法中,所有的教诲不离开这个本质的作用,所有的揭示都是究竟的教法,没有任何的残留,没有任何令人遗憾的东西,直指究竟大用,不作丝毫的委屈说法,畅佛本怀!但我们在现有一生的作为、思维、交流、修行中,委屈的东西偏多。若是我们哪一刻感觉到身心、作为、交往都没有委屈了,真正也象畅我们自己的本怀了,那是觉悟者,这是净土极力表现、传达、应许的一个真正的利益。

  

这个真正的利益是不假任何方便的,所以佛陀揭示我们的本质,是远离了有为而现于有为,即远离有为,而表现在有为上。我们在这个无得无失、无来无去、无增无减、不垢不净的法益上产生事实的认知、抉择、亲证,那就亲证到无量寿无量光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法性的本质,那我们在这个世界海中,在自己的依正二报、心地作为中,就永远是一个智者。在那四个生活层面中——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宗教的生活,智者、证悟的生活,那我们就是一个智者的生活,即顺性者的生活,远离了物质的沉重与困扰,远离了精神的徘徊与迷茫,远离了宗教的不相续性,真正作为一个智者,也远离了智者,何以故?作为一个顺性的、远离了造作的坦然者,真正依无为而治来成就。

  

净土一法,阿弥陀佛的回施是让我们远离造作的一个最殊胜方便。阿弥陀佛依无量的善巧,回施其果德,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于一切众生作证,印证众生本具的功德。我们一切凡夫有情皆因分别执著的习惯不能证得这个本具,往往就会迷失在现下,多有不满意的心,对自己满意的人很少,包括很多自负的人。如果我们每时每刻每个作为中,身心都是满意的,佛教称为充盈,那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世尊讲,一切修证者若是利益现前,自受用第一善巧为充盈,即满意、喜悦。一切佛菩萨有法的自受用,非是泛说,是他们有亲证,有这样的功德与作用力。充盈,无疑是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众生可以自观观他的一个标准。

  

昙鸾法师在此处举例说“不朽药”。法性就是一个“不朽药”,阿弥陀佛的回施也是“不朽药”,众生若有一念意乐、听闻、接受,不听闻,不接受,但是这个“不朽药”都是没有坏过的,“种子”也没有坏过,这个种子是什么呢?先成就者为贵。实际人人都有种子,这个种子是无量无边的法之显相,十法界都是种子所现,心地包括一切种子,我们有什么种子就会成就什么业相,待因缘而熟,他就会成为业相,所以十法界的轮转变化无外乎是心地的种子的变化,心是没有变化的,所以真如本性无所来去变化,唯有法界差别在变化,这个变化是妙用无穷的,觉者知之,愚痴者迷之。

  

“若人一生安乐国土,后时随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之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昙鸾法师《往生论注》)阿弥陀佛为了使我们这些有情对法性有一个无畏的认知,说“往生我国者,不复三恶道”,或者说“我国无有三恶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角度。许多人因为自己的作为不得当,意识的不得当,口业的不得当,怕堕入三途,才来修行、来在乎因果等等,在这个三界之中,三途是最苦的了,起码是人类心理不堪接受的,阿弥陀佛说来生我国吧,就永远没有“三恶道”这个话题了。如果我们对性德、法性的认知,对阿弥陀佛报德的认知有一个契合,三途永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真实不虚,何以故?因为一旦真正地认识了法性,觉悟了世间,人就永远告别恶相之作为,恶相是迷失之作为,觉悟者不会作于恶业,觉悟者知苦乐之来源,所以得苦乐之方便,于苦乐中得以解脱,而不会去行世间的那种极恶之苦,或者说堕入这种苦的作为。此处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一个顺性观察往生彼国的亲切引导,先令怖畏三恶道的众生走出怖畏。

  

无上菩提的种子毕竟不坏。因为阿弥陀佛法王住持——法性、佛的报德、一切众生的究竟所归或者究竟意乐。为什么把究竟所归与意乐放在一起呢?这个所归就是意乐,这样就比较直白一些,不然我们总是有困惑。犹如百川归海,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必然的事情,那么往生就是究竟的意乐,顺法性就是究竟的意乐,随顺报德就是究竟的意乐,即究竟的归趣、必然的归趣。这样我们就有一个透视性的认知,而不是强制自己去观察,一旦观察,就象百川归海一样自然,往生是一个顺法性、自然无为的结果,那我们再念佛,就会得到念佛的喜悦与轻松。所以念佛应该是十分喜悦轻松的,现在人为什么念佛不喜悦、不轻松呢?因为他不知道这是一个必然的、究竟的归趣。若了解了顺性的必然归趣,那我们就十分大方轻松,念佛人就变得十分的随顺,不再求于得失大小善恶,不再增减变化中迷失,只在增减变化中意乐于此,就象一个娱乐者、一个旅游者一样,在千变万化的境地中去旅游,旅游而不染著,而不计较,这样我们就是一个轻松步入的念佛人,步入什么呢?极乐的法界。这无疑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一个印证、加持与引导。

  

(岁次辛卯五月二十四 2011年6月25)

  

《安居第三十九日(一):正觉住持,受用充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