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懊悔的這樣一個智者覺悟者的步履中,或者說在“道不可須臾離”的這樣一種本質的生活中,遠離了對待的生活中,充滿了輕松與從容。
佛教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是揭示法性的一個角度,稱爲“八不”。過去藕益大師自稱 “八不道人”,就是順應的行道者,我們作爲一個世俗的、各有自己知見業力的生活者,那就不叫道人,因爲常離道。中國古人說“率性爲之道,道不須臾離,離即非道”,有道德的人們知道“道”是不可離的,一切作爲是率性的、乘性的,是圓滿的、無對待的、無遺憾的。但我們現有的人生中多生遺憾,何以故呢?與道不相應故,離道故。道不須臾離,你怎麼能離道呢?所以,見道者,道不可須臾離;未見道者,處于道而不知道而離于道、背于道。所謂“道”,就是本質的作用,阿彌陀佛不斷給我們揭示這樣一個教法,曆代善知識也在不斷地通過種種我們人群能接受的理念、說法來引導我們回歸本性的作用,遠離迷失。
“如不朽藥塗種子,在水不爛,在火不焦,得因緣則生,何以故?不朽藥力故。”法性,在一切衆生一切善惡作爲之中,雖有極大差異,其不增不減,在佛陀無量的功德善巧神通自在中不增,在凡夫一切極惡之緣中也不減。對這種總持心智,或說不動心智、金剛心智、法性心智、法爾本然之心智,我們因爲對待的習慣而不能契合。在中國的經典上,“契”字用的是比較多的,在淨土的教法中,所有的教誨不離開這個本質的作用,所有的揭示都是究竟的教法,沒有任何的殘留,沒有任何令人遺憾的東西,直指究竟大用,不作絲毫的委屈說法,暢佛本懷!但我們在現有一生的作爲、思維、交流、修行中,委屈的東西偏多。若是我們哪一刻感覺到身心、作爲、交往都沒有委屈了,真正也象暢我們自己的本懷了,那是覺悟者,這是淨土極力表現、傳達、應許的一個真正的利益。
這個真正的利益是不假任何方便的,所以佛陀揭示我們的本質,是遠離了有爲而現于有爲,即遠離有爲,而表現在有爲上。我們在這個無得無失、無來無去、無增無減、不垢不淨的法益上産生事實的認知、抉擇、親證,那就親證到無量壽無量光的本質,也就是所謂的法性的本質,那我們在這個世界海中,在自己的依正二報、心地作爲中,就永遠是一個智者。在那四個生活層面中——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宗教的生活,智者、證悟的生活,那我們就是一個智者的生活,即順性者的生活,遠離了物質的沈重與困擾,遠離了精神的徘徊與迷茫,遠離了宗教的不相續性,真正作爲一個智者,也遠離了智者,何以故?作爲一個順性的、遠離了造作的坦然者,真正依無爲而治來成就。
淨土一法,阿彌陀佛的回施是讓我們遠離造作的一個最殊勝方便。阿彌陀佛依無量的善巧,回施其果德,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于一切衆生作證,印證衆生本具的功德。我們一切凡夫有情皆因分別執著的習慣不能證得這個本具,往往就會迷失在現下,多有不滿意的心,對自己滿意的人很少,包括很多自負的人。如果我們每時每刻每個作爲中,身心都是滿意的,佛教稱爲充盈,那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世尊講,一切修證者若是利益現前,自受用第一善巧爲充盈,即滿意、喜悅。一切佛菩薩有法的自受用,非是泛說,是他們有親證,有這樣的功德與作用力。充盈,無疑是我們作爲一個凡夫衆生可以自觀觀他的一個標准。
昙鸾法師在此處舉例說“不朽藥”。法性就是一個“不朽藥”,阿彌陀佛的回施也是“不朽藥”,衆生若有一念意樂、聽聞、接受,不聽聞,不接受,但是這個“不朽藥”都是沒有壞過的,“種子”也沒有壞過,這個種子是什麼呢?先成就者爲貴。實際人人都有種子,這個種子是無量無邊的法之顯相,十法界都是種子所現,心地包括一切種子,我們有什麼種子就會成就什麼業相,待因緣而熟,他就會成爲業相,所以十法界的輪轉變化無外乎是心地的種子的變化,心是沒有變化的,所以真如本性無所來去變化,唯有法界差別在變化,這個變化是妙用無窮的,覺者知之,愚癡者迷之。
“若人一生安樂國土,後時隨意願生叁界教化衆生,舍淨土命隨願得生,雖生叁界雜生水火之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昙鸾法師《往生論注》)阿彌陀佛爲了使我們這些有情對法性有一個無畏的認知,說“往生我國者,不複叁惡道”,或者說“我國無有叁惡道”,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角度。許多人因爲自己的作爲不得當,意識的不得當,口業的不得當,怕墮入叁途,才來修行、來在乎因果等等,在這個叁界之中,叁途是最苦的了,起碼是人類心理不堪接受的,阿彌陀佛說來生我國吧,就永遠沒有“叁惡道”這個話題了。如果我們對性德、法性的認知,對阿彌陀佛報德的認知有一個契合,叁途永別,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真實不虛,何以故?因爲一旦真正地認識了法性,覺悟了世間,人就永遠告別惡相之作爲,惡相是迷失之作爲,覺悟者不會作于惡業,覺悟者知苦樂之來源,所以得苦樂之方便,于苦樂中得以解脫,而不會去行世間的那種極惡之苦,或者說墮入這種苦的作爲。此處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一個順性觀察往生彼國的親切引導,先令怖畏叁惡道的衆生走出怖畏。
無上菩提的種子畢竟不壞。因爲阿彌陀佛法王住持——法性、佛的報德、一切衆生的究竟所歸或者究竟意樂。爲什麼把究竟所歸與意樂放在一起呢?這個所歸就是意樂,這樣就比較直白一些,不然我們總是有困惑。猶如百川歸海,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必然的事情,那麼往生就是究竟的意樂,順法性就是究竟的意樂,隨順報德就是究竟的意樂,即究竟的歸趣、必然的歸趣。這樣我們就有一個透視性的認知,而不是強製自己去觀察,一旦觀察,就象百川歸海一樣自然,往生是一個順法性、自然無爲的結果,那我們再念佛,就會得到念佛的喜悅與輕松。所以念佛應該是十分喜悅輕松的,現在人爲什麼念佛不喜悅、不輕松呢?因爲他不知道這是一個必然的、究竟的歸趣。若了解了順性的必然歸趣,那我們就十分大方輕松,念佛人就變得十分的隨順,不再求于得失大小善惡,不再增減變化中迷失,只在增減變化中意樂于此,就象一個娛樂者、一個旅遊者一樣,在千變萬化的境地中去旅遊,旅遊而不染著,而不計較,這樣我們就是一個輕松步入的念佛人,步入什麼呢?極樂的法界。這無疑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一個印證、加持與引導。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四 2011年6月25)
《安居第叁十九日(一):正覺住持,受用充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