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噶玛天津仁波切法语(2006年4月~2012年4月)▪P5

  ..续本文上一页2011/07/15

  今世因,无法证明今世果。这是人生最大的无明。

  2011/07/14

  人生最大的惩罚是来不及。

  2011/07/13

  懂得自责,才会进步。

  2011/07/12

  活着要有责任,众生皆曾是我过去世父母。

  2011/07/11

  利他不求回报,才是真正的福报。

  2011/07/10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活在知足、感念,自然平安幸福。

  2011/07/09

  活得长寿,不如活得健康快乐。

  2011/07/08

  活得有意义,不在拥有多少,而在利他多少。

  2011/07/07

  前世因,今世果;今生所做,来世所受。

  2011/07/06

  人生贵在修行。

  2011/07/05

  一切功德,应以三轮体空、清净的智慧——亦即无我的智慧、悲空无二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回向菩提。

  2011/07/04

  勤修善法的动机,是为了除去无量无边众生的苦难。

  2011/07/03

  从实践善行中,体会清凉自在、没有负担、平静祥和的法喜。

  2011/07/02

  若是被迫或出于勉强,即使行善,也得不到快乐自在,更何况是功德了。

  2011/07/01

  当勤修一切让我们感到快乐自在、感到慈悲满心的善行。

  2011/06/30

  勤修诸行所生善,为除众生无边苦,咸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2011/06/29

  愿为众生舍离一切,名为菩萨。

  2011/06/28

  经常保持觉醒,让心置于一处;此一处即是能让心保持安适的地方。

  2011/06/27

  慢慢让水静下来,一旦停止波动,水中杂质沈淀,就能清楚看见水底下是什么东西。

  2011/06/26

  水桶内的水,如果每天不断搅和,水永远都是混浊的。

  2011/06/25

  总之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是本意,恒常不忘与警觉,修利他是佛子行。

  2011/06/24

  发觉自己妄念生起的当下,就要马上将它摧毁。

  2011/06/23

  每天以贪瞋痴为念,日渐中毒亦不自觉。

  2011/06/22

  当念头生起时,若执念为真,或执念为理所当然,此妄念就会慢慢成熟。

  2011/06/21

  一切贪瞋痴,皆因起心动念而猖獗。

  2011/06/20

  如何对治自己的染习呢?唯有经常心生警觉。

  2011/06/19

  所有的习气,皆隐藏在潜意识中。

  2011/06/18

  烦恼串习则难治,勇士明持正念器,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

  2011/06/17

  「恶言」,不一定指口出恶言,或出言不逊。所有引发别人不悦的言语皆应避免。

  2011/06/16

  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德行,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2011/06/15

  教导众生布施供养,渐次劝诱修行,乃菩萨道行者应尽的责任。

  2011/06/14

  行佛法事业者,当以「愿众生皆成佛」的菩提心,为众生制造供养机会,使其得以积聚福慧资粮。

  2011/06/13

  应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存有私心?

  2011/06/12

  贪图利敬互争执,闻思修业将退转;故于亲友施主家,离贪着是佛子行。

  2011/06/11

  如果认为上师哪里不好,其实那些缺失正是自己内心的造作,以及自心染污的投射。

  2011/06/10

  上师指出弟子的过失,正是上师的慈悲。

  2011/06/09

  大乘行者,不论他人之过,口不出恶言。

  2011/06/08

  眼睛所见不一定都是真的,耳朵所听也不一定是真的,更何况间接的传闻呢!

  2011/06/07

  若因自己的无明、疑惑,而任意判断事实、批评是非,只是造口业、添无明而已。

  2011/06/06

  自己尚处于修行阶段,未圆满经续、等持,有何资格和能力去判断或批评别人的过失呢?

  2011/06/05

  不可一错再错,更不可掩饰过失。

  2011/06/04

  因惑说他佛子过,然一切减损堕落;故于大乘诸行者,不道彼过佛子行。

  2011/06/03

  如果表里不一,就算能够欺骗全世界的人,也欺骗不了自己。

  2011/06/02

  自己是否真的清净无为、慈爱众生,自己最清楚。

  2011/06/01

  慈悲不是藉以沽名钓誉的招牌。

  2011/05/31

  「慈悲」不是用来检视别人的行为,而是对自己内心的深刻反省。

  2011/05/30

  若不细察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

  2011/05/29

  从身心两部份,都找不到可代表「我」的实体。

  2011/05/28

  就心而言,思想不断在变,到底哪一个念头才能代表「我」呢?

  2011/05/27

  身体有生老病死,到底哪一个时间的身体,才是代表「我」呢?

  2011/05/26

  无施者、无施物、无受者,称为三轮体空。

  2011/05/25

  若无智慧而行种种布施,将无法解脱轮回。

  2011/05/24

  无慧善导布施等,正等正觉不能成;以三轮体空善巧,修智慧是佛子行。

  2011/05/23

  学习禅定必须依止如法的上师,按照次第从基本学起。

  2011/05/22

  三乘一切功德,皆因止观而得。

  2011/05/21

  三乘法教皆含摄于等持之中。

  2011/05/20

  三乘法教皆含摄于等持之中。

  2011/05/19

  令心安住于一处,并以智慧观察心的自性,即是「等持」。

  2011/05/18

  止观双运合一,而后生「定」。定的别名为「等持」,梵文名为「三摩地」。

  2011/05/17

  「观照」与「止息」,合称「止观」。

  2011/05/16

  观照止息须合一,通达尽除诸烦恼,超越无色界四处,修静虑是佛子行。

  2011/05/15

  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根本,是成就的唯一依靠。

  2011/05/14

  若向上师祈求、忏悔,或希望得到上师加持,则观想上师安住头顶。

  2011/05/13

  向上师行供养时,观想上师现金刚持法相在对面虚空。

  2011/05/12

  平时要常常观想上师现金刚持法相,住于心中。

  2011/05/11

  冈波巴祖师言:「加行比大手印更重要!」

  2011/05/10

  大手印以「加行」为首要,分为「四共加行」与「四不共加行」。

  2011/05/09

  噶居传承一切修行之精华即是「大手印」。

  2011/05/08

  不可心地窄小,只想要自利,而不利他。

  2011/05/07

  为求自利二乘人,若急速如救头燃;为饶益一切有情,发精进是佛子行。

  2011/05/06

  如果没有苦难,想行菩萨道也无对境可修。

  2011/05/05

  被伤害正是修行的对境资粮。

  2011/05/04

  享聚福德诸佛子,应观伤害如宝藏,于诸众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2011/05/03

  戒并不是约束,而是保护我们。

  2011/05/02

  先不要急着想如何弘法利生。应当勤加守护自己的戒律,方为修行之根本。

  2011/05/01

  自利而后利他;自利首先要持戒。

  2011/04/30

  不持戒即不自利,佛前言利他可笑;故于利他愿不思,勤护戒是佛子行。

  2011/04/29

  学习菩萨道,是为了证悟成佛,而非希求今生来世能获得什么。

  2011/04/28

  若执着布施有什么功德,那么此种布施只是福德而已,并非「布施波罗蜜」。

  2011/04/27

  布施并不是钱出得愈多,功德愈大。

  2011/04/26

  所谓「舍身」,是指舍离此身所造诸业,而非「焚身供佛」之意。

  2011/04/25

  若愿舍身而求觉,何况一切身外物;今生来世不希求,不望报是佛子行。

  2011/04/24

  诸苦如梦中丧子,妄执实有是枉然;故于违缘会遇时,观如虚幻佛子行。

  2011/04/23

  设若会遇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虹;虽现美丽然无实,离贪着是佛子行。

  2011/04/22

  一旦贪执、欲望、五毒清净之后,对空性的知见亦须舍弃。

  2011/04/21

  善说空性,是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执、欲望、五毒。

  2011/04/20

  心,其性本空,空而能显。

  2011/04/19

  云何「戏论」?是世间法、是俗义谛、是二元相对、是和合,名为戏论。

  2011/04/18

  心的体性无法言说,离一切戏论,不可思量。

  2011/04/17

  诸所显现唯心造,心之体性离戏论;了达能所本无二,不执意是佛子行。

  2011/04/16

  无论执取「空」或执取「有」,皆为「断见」,未见自性真谛。

  2011/04/15

  未建立正确的慈悲心与菩提心之前,若执取「空」,则是邪见;但亦不能执取「有」。

  2011/04/14

  善加分析,将了知欲望不实有。

  2011/04/13

  要清净欲望,必须先了解欲望的本质为何?

  2011/04/12

  错将欲望当生命,将永远受缚于欲望的痛苦中。

  2011/04/11

  欲望本质如海水,任几受用渴转增;于诸能生贪爱取,顿时舍…

《噶玛天津仁波切法语(2006年4月~2012年4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