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噶瑪天津仁波切法語(2006年4月~2012年4月)▪P5

  ..續本文上一頁2011/07/15

  今世因,無法證明今世果。這是人生最大的無明。

  2011/07/14

  人生最大的懲罰是來不及。

  2011/07/13

  懂得自責,才會進步。

  2011/07/12

  活著要有責任,衆生皆曾是我過去世父母。

  2011/07/11

  利他不求回報,才是真正的福報。

  2011/07/10

  幸福只是一種感覺,活在知足、感念,自然平安幸福。

  2011/07/09

  活得長壽,不如活得健康快樂。

  2011/07/08

  活得有意義,不在擁有多少,而在利他多少。

  2011/07/07

  前世因,今世果;今生所做,來世所受。

  2011/07/06

  人生貴在修行。

  2011/07/05

  一切功德,應以叁輪體空、清淨的智慧——亦即無我的智慧、悲空無二的智慧、真實的智慧,回向菩提。

  2011/07/04

  勤修善法的動機,是爲了除去無量無邊衆生的苦難。

  2011/07/03

  從實踐善行中,體會清涼自在、沒有負擔、平靜祥和的法喜。

  2011/07/02

  若是被迫或出于勉強,即使行善,也得不到快樂自在,更何況是功德了。

  2011/07/01

  當勤修一切讓我們感到快樂自在、感到慈悲滿心的善行。

  2011/06/30

  勤修諸行所生善,爲除衆生無邊苦,鹹以叁輪清淨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2011/06/29

  願爲衆生舍離一切,名爲菩薩。

  2011/06/28

  經常保持覺醒,讓心置于一處;此一處即是能讓心保持安適的地方。

  2011/06/27

  慢慢讓水靜下來,一旦停止波動,水中雜質沈澱,就能清楚看見水底下是什麼東西。

  2011/06/26

  水桶內的水,如果每天不斷攪和,水永遠都是混濁的。

  2011/06/25

  總之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是本意,恒常不忘與警覺,修利他是佛子行。

  2011/06/24

  發覺自己妄念生起的當下,就要馬上將它摧毀。

  2011/06/23

  每天以貪瞋癡爲念,日漸中毒亦不自覺。

  2011/06/22

  當念頭生起時,若執念爲真,或執念爲理所當然,此妄念就會慢慢成熟。

  2011/06/21

  一切貪瞋癡,皆因起心動念而猖獗。

  2011/06/20

  如何對治自己的染習呢?唯有經常心生警覺。

  2011/06/19

  所有的習氣,皆隱藏在潛意識中。

  2011/06/18

  煩惱串習則難治,勇士明持正念器,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摧壞是佛子行。

  2011/06/17

  「惡言」,不一定指口出惡言,或出言不遜。所有引發別人不悅的言語皆應避免。

  2011/06/16

  粗言惡語惱人心,複傷佛子諸德行,故于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2011/06/15

  教導衆生布施供養,漸次勸誘修行,乃菩薩道行者應盡的責任。

  2011/06/14

  行佛法事業者,當以「願衆生皆成佛」的菩提心,爲衆生製造供養機會,使其得以積聚福慧資糧。

  2011/06/13

  應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爲是否存有私心?

  2011/06/12

  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將退轉;故于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2011/06/11

  如果認爲上師哪裏不好,其實那些缺失正是自己內心的造作,以及自心染汙的投射。

  2011/06/10

  上師指出弟子的過失,正是上師的慈悲。

  2011/06/09

  大乘行者,不論他人之過,口不出惡言。

  2011/06/08

  眼睛所見不一定都是真的,耳朵所聽也不一定是真的,更何況間接的傳聞呢!

  2011/06/07

  若因自己的無明、疑惑,而任意判斷事實、批評是非,只是造口業、添無明而已。

  2011/06/06

  自己尚處于修行階段,未圓滿經續、等持,有何資格和能力去判斷或批評別人的過失呢?

  2011/06/05

  不可一錯再錯,更不可掩飾過失。

  2011/06/04

  因惑說他佛子過,然一切減損墮落;故于大乘諸行者,不道彼過佛子行。

  2011/06/03

  如果表裏不一,就算能夠欺騙全世界的人,也欺騙不了自己。

  2011/06/02

  自己是否真的清淨無爲、慈愛衆生,自己最清楚。

  2011/06/01

  慈悲不是藉以沽名釣譽的招牌。

  2011/05/31

  「慈悲」不是用來檢視別人的行爲,而是對自己內心的深刻反省。

  2011/05/30

  若不細察己過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當相續恒觀察,斷己過是佛子行。

  2011/05/29

  從身心兩部份,都找不到可代表「我」的實體。

  2011/05/28

  就心而言,思想不斷在變,到底哪一個念頭才能代表「我」呢?

  2011/05/27

  身體有生老病死,到底哪一個時間的身體,才是代表「我」呢?

  2011/05/26

  無施者、無施物、無受者,稱爲叁輪體空。

  2011/05/25

  若無智慧而行種種布施,將無法解脫輪回。

  2011/05/24

  無慧善導布施等,正等正覺不能成;以叁輪體空善巧,修智慧是佛子行。

  2011/05/23

  學習禅定必須依止如法的上師,按照次第從基本學起。

  2011/05/22

  叁乘一切功德,皆因止觀而得。

  2011/05/21

  叁乘法教皆含攝于等持之中。

  2011/05/20

  叁乘法教皆含攝于等持之中。

  2011/05/19

  令心安住于一處,並以智慧觀察心的自性,即是「等持」。

  2011/05/18

  止觀雙運合一,而後生「定」。定的別名爲「等持」,梵文名爲「叁摩地」。

  2011/05/17

  「觀照」與「止息」,合稱「止觀」。

  2011/05/16

  觀照止息須合一,通達盡除諸煩惱,超越無色界四處,修靜慮是佛子行。

  2011/05/15

  上師是一切加持的根本,是成就的唯一依靠。

  2011/05/14

  若向上師祈求、忏悔,或希望得到上師加持,則觀想上師安住頭頂。

  2011/05/13

  向上師行供養時,觀想上師現金剛持法相在對面虛空。

  2011/05/12

  平時要常常觀想上師現金剛持法相,住于心中。

  2011/05/11

  岡波巴祖師言:「加行比大手印更重要!」

  2011/05/10

  大手印以「加行」爲首要,分爲「四共加行」與「四不共加行」。

  2011/05/09

  噶居傳承一切修行之精華即是「大手印」。

  2011/05/08

  不可心地窄小,只想要自利,而不利他。

  2011/05/07

  爲求自利二乘人,若急速如救頭燃;爲饒益一切有情,發精進是佛子行。

  2011/05/06

  如果沒有苦難,想行菩薩道也無對境可修。

  2011/05/05

  被傷害正是修行的對境資糧。

  2011/05/04

  享聚福德諸佛子,應觀傷害如寶藏,于諸衆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2011/05/03

  戒並不是約束,而是保護我們。

  2011/05/02

  先不要急著想如何弘法利生。應當勤加守護自己的戒律,方爲修行之根本。

  2011/05/01

  自利而後利他;自利首先要持戒。

  2011/04/30

  不持戒即不自利,佛前言利他可笑;故于利他願不思,勤護戒是佛子行。

  2011/04/29

  學習菩薩道,是爲了證悟成佛,而非希求今生來世能獲得什麼。

  2011/04/28

  若執著布施有什麼功德,那麼此種布施只是福德而已,並非「布施波羅蜜」。

  2011/04/27

  布施並不是錢出得愈多,功德愈大。

  2011/04/26

  所謂「舍身」,是指舍離此身所造諸業,而非「焚身供佛」之意。

  2011/04/25

  若願舍身而求覺,何況一切身外物;今生來世不希求,不望報是佛子行。

  2011/04/24

  諸苦如夢中喪子,妄執實有是枉然;故于違緣會遇時,觀如虛幻佛子行。

  2011/04/23

  設若會遇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雖現美麗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

  2011/04/22

  一旦貪執、欲望、五毒清淨之後,對空性的知見亦須舍棄。

  2011/04/21

  善說空性,是爲了對治我們的貪執、欲望、五毒。

  2011/04/20

  心,其性本空,空而能顯。

  2011/04/19

  雲何「戲論」?是世間法、是俗義谛、是二元相對、是和合,名爲戲論。

  2011/04/18

  心的體性無法言說,離一切戲論,不可思量。

  2011/04/17

  諸所顯現唯心造,心之體性離戲論;了達能所本無二,不執意是佛子行。

  2011/04/16

  無論執取「空」或執取「有」,皆爲「斷見」,未見自性真谛。

  2011/04/15

  未建立正確的慈悲心與菩提心之前,若執取「空」,則是邪見;但亦不能執取「有」。

  2011/04/14

  善加分析,將了知欲望不實有。

  2011/04/13

  要清淨欲望,必須先了解欲望的本質爲何?

  2011/04/12

  錯將欲望當生命,將永遠受縛于欲望的痛苦中。

  2011/04/11

  欲望本質如海水,任幾受用渴轉增;于諸能生貪愛取,頓時舍…

《噶瑪天津仁波切法語(2006年4月~2012年4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