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

  ----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

  黄念祖

  (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

   一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

   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二、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魏译·第十二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夏会本·第十三·光明无量愿》

  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魏译·

   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魏译·第十五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

   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夏会本·第十五·寿命无量愿;第十六·声闻无数愿》

  四、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魏译

   ·第十七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

   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五、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魏译·第十八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

   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夏会本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净土法门,《阿弥陀经》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玄奘大师更把“难信”上头加一个“极”字,这是一个“极难信法”。我们很多人轻视净土宗。实际上虽然人人都知道阿弥陀佛,人人也会念。然而能了解净土宗真正的意思,那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彻底明白。《无量寿经》是净土的第一部经,所以十分重要。善导大师有两句极重要的开示:“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到娑婆世界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就只是为了一件事情:唯独要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来的誓愿大海。佛菩萨都是大愿,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但是我们天天唱赞阿弥陀大愿王,因为阿弥陀佛大愿是一切大愿中的王。佛教说话要求符合真实情况的,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不能随意称赞或贬低,这都是谤法的。所以善导大师所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是真诚从大光明藏中流出的实语。古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日本净土宗称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二代是善导大师,第三代是日本人。中国其它的人都不在内。善导大师在净土宗非常重要。大师在长安的时候,长安城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念佛啊!弘化的力量就这么大。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广演八教,教外还有单传之心法。一代时教,浩若烟海,怎么善导大师说世尊是“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确是超越众生情见之说,现在参证日本净宗名著《无量寿经甄解》,可以帮助我们接受善导大师的无上开示。

   《甄解》认为一般经论若与《华严》相比,那么《华严》是实教,其它是权教。若《华严》与《无量寿经》相比,那么《无量寿经》是实,《华严》是权。若《无量寿经》与四十八愿相比,那么四十八愿是实,余处是权。由此可见只有四十八愿,弥陀本愿之海,才是世尊唯独要说的唯一真实之法。

   《甄解》接着讲,四十八愿若与善导大师所尊的其中五愿相比,则五愿是真,若十念必生愿与其它四愿相比,那么只有第十八愿是最真实之法。《甄解》所说可从《弥陀要解》得到证明。《要解》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证明善导大师这两句无上开示。

   所以我们根据善导大师指导,要学习弥陀本愿海,要学善导大师的这回十八愿里头所选的五真实愿。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中心,也就是整个佛教的真实核心。这五愿就是:“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十方称名”,和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八愿正是真实中的真实,核心当中的核心。凡具信愿者念十句弥陀名号,必得往生。称名功德超情离见。正如《要解》所示:“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故功德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时代,《大经》尚无善本,大师弘经以魏译为主兼采余译,现先师夏莲老会本,已被公认为本经善本,所以文中专采会本经文,至于魏译之五愿则与会本对照并列文前。)

   (一)“定成正觉”愿

   古德说:“四十八愿,全显法身。”又说:“一一誓愿为众生故。”现合起来说,就是弥陀每一条愿文,都是为众生究竟成佛。彻底体现弥陀的大智大悲大愿。显法身是大智,因人人本有法身,所以可以救度成佛。一心救度,愿愿为众生是大悲。彻底求度普遍救度是大愿。所以弥陀号为大愿之王。这一条愿文就是愿求:凡往生极乐之人,无论过去劫中有无深重宿业,一律都绝对成佛。

   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成正觉就是决定成佛。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人人都有本觉,但是现在大家在迷,就不觉了。在这不觉之中忽然起了一念要趋向觉悟,这是始觉。始觉若跟本觉相合,就最后达到究竟觉了。这是三觉。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三个都圆满就成佛。愿名“定成正觉”。就是说凡是往生的人决定全部都成佛。至于愿文:“我作佛时”。这个“我”就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前因地发愿的自称。当时他是国王,见了那时的佛,世间自在王如来,他觉得佛法殊胜,王位就不要了。所以大家看看,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是舍弃王位。如果有人对世间地位、名誉、金钱都舍不掉呀!这就没有真正的学佛。国王出家法号叫做法藏,这个“我”就是法藏比丘的自称。法藏比丘发誓愿说,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众生,生我国者”。不管是什么众生,所有一切,不但是人可以往生,鬼也可以往生,畜牲也可以往生。鬼很愚痴,其中恶劣的是恶鬼恶神等等。动物中螺埘极愚痴,终日躲在壳中睡眠,不见天日,这些众生都能往生成佛。就如同一位医师能医不治之症。这就是净土宗特殊之处。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一定都成佛。都可以不离极乐国土就成佛。“众生生我国者”。生到法藏比丘成佛所成就的国土,现在已经成就,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自然“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只要是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没有分别,身意诸根,自然寂静,决定成无上正等正觉,证大涅槃。现在有很多人也肯为众生办个工厂,给众生找个工作,或兴办种种慈善事业,但这都是不彻底的,暂时的救度,不能给众生彻底的,永久的利益呀!将来他又堕落了,又是在地狱中火山、刀山、火柱里头过日子。只有真正彻底觉悟,这才是彻底的度脱。

   至于什么是分别?又如何远离分别?分别,我们常说你这个人分别心太重了。我们要去分别它,这个对呀!不对呀!好呀!坏呀!善呀!恶呀!邪呀!正呀等等,都叫分别。这个茶杯美不美?好不好?贵重不贵重?我喜欢不喜欢也都是分别。这种分别有真实意义吗?究实而论毫无意义,只是虚妄。所以叫做虚妄分别。本来一切是本无分别的,可是偏要去分别,所以叫虚妄分别。所有我们的一切分别心皆是虚妄。如同我们到故宫的珍宝馆,看见金的盘、金的佛像、金的宝塔等等的这一切,你要是从这些表面形象来看,就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这就有种种的差别。其实你如果认识本体,就知道所见的盘、佛像、塔这些相,只要在炉子里一化,就全没有了。所有这些都是同样的东西,就是金子。可见一切分别之相,皆因虚妄之心。所以要断分别惑,要断这个惑,就依靠无分别智。所以《维摩诘经》讲不二法门,一切都没有两样。我们入不二法门,这个不二法门,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所以愿文中“远离分别”。就是说往生后自然舍除虚妄的分别,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至于还没有往生的佛教徒,也应知分别是虚妄,而趋向于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跟众生也无差别,我们自己心与佛无差别,和众生无差别。消除减少这些分别,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事。

   “诸根寂静”。“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寂”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患难叫做“静”。众生终日在危难苦恼之中,八苦交煎,忧患无尽。忧愁这个,忧愁那个,患得患失,没有的想得,得了又怕没有了。彻底消除所有的苦患叫做静。没有烦恼,没有苦患称为寂静。这是浅说,深说,寂静就是涅槃的本体,或者叫做理体。我们世尊的圣号是释迦牟尼。“牟尼”翻成寂默。《仁王经合疏》把“牟尼”解释为寂默,即身口意三业都寂默之义。《理趣释》的解释“牟尼”是身口意寂静。所以“牟尼”就是寂默,寂默的意思。没有烦恼,没有苦患,安然如如而不妄动。往生到极乐的人都是如此。所以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由于“寂静”是“涅槃”的本体,所以就“决定成等正觉”(“等正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简称),“证大涅槃”,“大涅槃”跟阿罗汉的涅槃不同。“大涅槃”也是佛果的名称。翻成圆寂。现在和尚去世也称圆寂。其实圆寂两字的含义很深。…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净宗心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