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善導大師獨尊之五真實願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

  ----善導大師獨尊之五真實願

  黃念祖

  (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廣化寺念佛七道場錄音爲基礎)

   五願原文

  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魏譯·第十

   一願》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

   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夏會本·第十二·定成正覺願》

  二、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魏譯·第十二願》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夏會本·第十叁·光明無量願》

  叁、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魏譯·

   第十叁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魏譯·第十五願》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叁千大千

   世界衆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夏會本·第十五·壽命無量願;第十六·聲聞無數願》

  四、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魏譯

   ·第十七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刹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

   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夏會本·第十七·諸佛稱歎願》

  五、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魏譯·第十八願》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

   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夏會本

   ·第十八·十念必生願》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玄奘大師更把“難信”上頭加一個“極”字,這是一個“極難信法”。我們很多人輕視淨土宗。實際上雖然人人都知道阿彌陀佛,人人也會念。然而能了解淨土宗真正的意思,那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徹底明白。《無量壽經》是淨土的第一部經,所以十分重要。善導大師有兩句極重要的開示:“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爲什麼要出現于世,到娑婆世界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就只是爲了一件事情:唯獨要說“彌陀本願海”。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來的誓願大海。佛菩薩都是大願,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但是我們天天唱贊阿彌陀大願王,因爲阿彌陀佛大願是一切大願中的王。佛教說話要求符合真實情況的,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不能隨意稱贊或貶低,這都是謗法的。所以善導大師所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是真誠從大光明藏中流出的實語。古說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蓮池大師說善導大師縱然不是彌陀,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同等人物。日本淨土宗稱第一代祖師是阿彌陀佛,第二代是善導大師,第叁代是日本人。中國其它的人都不在內。善導大師在淨土宗非常重要。大師在長安的時候,長安城中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念佛啊!弘化的力量就這麼大。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五時說法,廣演八教,教外還有單傳之心法。一代時教,浩若煙海,怎麼善導大師說世尊是“唯說彌陀本願海”呢?這確是超越衆生情見之說,現在參證日本淨宗名著《無量壽經甄解》,可以幫助我們接受善導大師的無上開示。

   《甄解》認爲一般經論若與《華嚴》相比,那麼《華嚴》是實教,其它是權教。若《華嚴》與《無量壽經》相比,那麼《無量壽經》是實,《華嚴》是權。若《無量壽經》與四十八願相比,那麼四十八願是實,余處是權。由此可見只有四十八願,彌陀本願之海,才是世尊唯獨要說的唯一真實之法。

   《甄解》接著講,四十八願若與善導大師所尊的其中五願相比,則五願是真,若十念必生願與其它四願相比,那麼只有第十八願是最真實之法。《甄解》所說可從《彌陀要解》得到證明。《要解》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也證明善導大師這兩句無上開示。

   所以我們根據善導大師指導,要學習彌陀本願海,要學善導大師的這回十八願裏頭所選的五真實願。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中心,也就是整個佛教的真實核心。這五願就是:“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十方稱名”,和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第十八願正是真實中的真實,核心當中的核心。凡具信願者念十句彌陀名號,必得往生。稱名功德超情離見。正如《要解》所示:“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故功德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時代,《大經》尚無善本,大師弘經以魏譯爲主兼采余譯,現先師夏蓮老會本,已被公認爲本經善本,所以文中專采會本經文,至于魏譯之五願則與會本對照並列文前。)

   (一)“定成正覺”願

   古德說:“四十八願,全顯法身。”又說:“一一誓願爲衆生故。”現合起來說,就是彌陀每一條願文,都是爲衆生究竟成佛。徹底體現彌陀的大智大悲大願。顯法身是大智,因人人本有法身,所以可以救度成佛。一心救度,願願爲衆生是大悲。徹底求度普遍救度是大願。所以彌陀號爲大願之王。這一條願文就是願求:凡往生極樂之人,無論過去劫中有無深重宿業,一律都絕對成佛。

   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必成正覺就是決定成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覺悟。人人都有本覺,但是現在大家在迷,就不覺了。在這不覺之中忽然起了一念要趨向覺悟,這是始覺。始覺若跟本覺相合,就最後達到究竟覺了。這是叁覺。本覺、始覺、究竟覺。這叁個都圓滿就成佛。願名“定成正覺”。就是說凡是往生的人決定全部都成佛。至于願文:“我作佛時”。這個“我”就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因地發願的自稱。當時他是國王,見了那時的佛,世間自在王如來,他覺得佛法殊勝,王位就不要了。所以大家看看,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是舍棄王位。如果有人對世間地位、名譽、金錢都舍不掉呀!這就沒有真正的學佛。國王出家法號叫做法藏,這個“我”就是法藏比丘的自稱。法藏比丘發誓願說,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衆生,生我國者”。不管是什麼衆生,所有一切,不但是人可以往生,鬼也可以往生,畜牲也可以往生。鬼很愚癡,其中惡劣的是惡鬼惡神等等。動物中螺埘極愚癡,終日躲在殼中睡眠,不見天日,這些衆生都能往生成佛。就如同一位醫師能醫不治之症。這就是淨土宗特殊之處。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一定都成佛。都可以不離極樂國土就成佛。“衆生生我國者”。生到法藏比丘成佛所成就的國土,現在已經成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自然“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只要是生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沒有分別,身意諸根,自然寂靜,決定成無上正等正覺,證大涅槃。現在有很多人也肯爲衆生辦個工廠,給衆生找個工作,或興辦種種慈善事業,但這都是不徹底的,暫時的救度,不能給衆生徹底的,永久的利益呀!將來他又墮落了,又是在地獄中火山、刀山、火柱裏頭過日子。只有真正徹底覺悟,這才是徹底的度脫。

   至于什麼是分別?又如何遠離分別?分別,我們常說你這個人分別心太重了。我們要去分別它,這個對呀!不對呀!好呀!壞呀!善呀!惡呀!邪呀!正呀等等,都叫分別。這個茶杯美不美?好不好?貴重不貴重?我喜歡不喜歡也都是分別。這種分別有真實意義嗎?究實而論毫無意義,只是虛妄。所以叫做虛妄分別。本來一切是本無分別的,可是偏要去分別,所以叫虛妄分別。所有我們的一切分別心皆是虛妄。如同我們到故宮的珍寶館,看見金的盤、金的佛像、金的寶塔等等的這一切,你要是從這些表面形象來看,就沒有一個是一樣的。這就有種種的差別。其實你如果認識本體,就知道所見的盤、佛像、塔這些相,只要在爐子裏一化,就全沒有了。所有這些都是同樣的東西,就是金子。可見一切分別之相,皆因虛妄之心。所以要斷分別惑,要斷這個惑,就依靠無分別智。所以《維摩诘經》講不二法門,一切都沒有兩樣。我們入不二法門,這個不二法門,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所以願文中“遠離分別”。就是說往生後自然舍除虛妄的分別,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至于還沒有往生的佛教徒,也應知分別是虛妄,而趨向于平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跟衆生也無差別,我們自己心與佛無差別,和衆生無差別。消除減少這些分別,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事。

   “諸根寂靜”。“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寂”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患難叫做“靜”。衆生終日在危難苦惱之中,八苦交煎,憂患無盡。憂愁這個,憂愁那個,患得患失,沒有的想得,得了又怕沒有了。徹底消除所有的苦患叫做靜。沒有煩惱,沒有苦患稱爲寂靜。這是淺說,深說,寂靜就是涅槃的本體,或者叫做理體。我們世尊的聖號是釋迦牟尼。“牟尼”翻成寂默。《仁王經合疏》把“牟尼”解釋爲寂默,即身口意叁業都寂默之義。《理趣釋》的解釋“牟尼”是身口意寂靜。所以“牟尼”就是寂默,寂默的意思。沒有煩惱,沒有苦患,安然如如而不妄動。往生到極樂的人都是如此。所以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由于“寂靜”是“涅槃”的本體,所以就“決定成等正覺”(“等正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證大涅槃”,“大涅槃”跟阿羅漢的涅槃不同。“大涅槃”也是佛果的名稱。翻成圓寂。現在和尚去世也稱圓寂。其實圓寂兩字的含義很深。…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善導大師獨尊之五真實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淨宗心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