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善導大師獨尊之五真實願▪P2

  ..續本文上一頁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叫做圓。這就一切德無不具備了。妙絕相累,體窮真性叫做寂。一些事相不能有累于你了,而能窮究本體契合真性了。簡說就是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圓寂就是大涅槃的涵義。大涅槃不同于小乘涅槃。不同之處:大乘涅槃,涅槃叁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佛證到涅槃,叁德圓滿。阿羅漢只有解脫德。他解脫了,不入生死了,叁界攔不住他了,但他不明般若未證法身。大乘涅槃具“常樂我淨”。阿羅漢呢?他只有常樂淨,不認識這個妙明真心的真我。所以大乘佛教徒,你要說他是阿羅漢是貶意詞。在這兩種生死裏頭,阿羅漢是出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從回小向大到成佛,這五十幾個位次,一步一步的變易。佛是極果不再變易,了二種生死。佛是具足一切身,一切智,現無量身智,度脫衆生。阿羅漢涅槃是灰身滅智。所以小乘和大乘兩種涅槃不一樣。

   這條願文是凡往生極樂國者決定成佛,證大涅槃。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爲所有衆生都生到極樂。佛並不是要拉一部分群衆,增加自己的勢力,將來選舉的時候多張選票。他只是念念爲衆生,爲大家成佛呀!是爲了我們在座的,和全法界的所有這些人。要把大家都接到極樂世界,讓大家成佛。是爲我們!

   (二)“光明無量”願

   “光明無量”是第十叁願,全文是:“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底下還有“觸光安樂”願:“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顯出阿彌陀佛這些誓願都是爲衆生。日本的望西師說得很好。普照十方。十方者,東西南北加上四個角就是八方,再加上和下,稱爲十方。十方就是一切處。佛光普照十方一切地方。日本的望西師解釋說,虛空是無邊的(現在天文學用最大的望遠鏡發現從未發現過一個星體,離咱們地球是一百四十億光年,也就是說它的光,要傳到我們這裏,光要走的時間是一百四十億年。咱們現在看見它的光是一百四十億年前的事,光是一秒鍾叁十萬公裏。光是走一年要走多遠,這叫一個光年。它離咱們一百四十億個光年。這還是現在的科學所能觀察到的,已經是這麼大了。那觀察不到的還不知有多遠。現在科學都承認宇宙的大是沒有邊的)。十方無邊,十方的國土也無邊。所以衆生也無邊。佛菩薩的大悲心也就無邊了。因爲大悲心無邊,也就要光明無邊。因爲光明可以爲衆生作佛事。光明無邊,所以攝取衆生的利益也就無邊。扼要來說:爲了利益無邊,所以光明無邊。利益是給衆生的利益。佛爲什麼要無量光?是要給衆生無量的利益。這個解釋是很好的。所以我們常說:佛教徒應是利他,不是老考慮自己。有的佛教徒只是想: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有事許個願,求求佛,念念佛,念念觀音菩薩,死後要往生。不但今生活得很好,死了也要找個好地方,比別人好。徹頭徹尾的爲個人打算。昙鸾大師說:這種爲個人打算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往生極樂都是發大乘心的人。

   佛光“絕勝諸佛”,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絕對勝過一切佛,大經裏講了諸佛的光明不同,是因爲他發願時候不一樣。各人發了不同的願,成佛的時候實現他的願,于是光明就不同了。阿彌陀在發願的時候,最初的出發點就要勝過諸佛國土。本經說:“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因彌陀有絕勝諸佛國土之願,所以成佛後“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下願中還提到遇著光的人“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在《無量壽經》後頭說:“遇斯光者,垢滅善生。”這些煩惱垢汙就消滅了,善念就生出來了。而且就是在叁途極苦的地方“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衆生在叁途極苦之處,地獄之中,如果見到這個光明,當時受罪的情形馬上就停止了,而且命終之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爲什麼要無量光,光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妙用,可是我們現在遇沒遇呀?不能說我沒有看見就說佛光沒有照到,不能這麼理解,你肉眼雖然沒有見,焉知你沒有接到佛光?我覺得我們都是在佛光攝受之中,所以今天能夠相會一堂,研究彌陀大願。面前擺一部電視機,電臺正在廣播。電視機沒接電源,電臺廣播的信息,充滿在你這裏,你不能察覺。你插上電源按了電鈕,跟你所要的臺不一致收不到,調不好也收不到,實際訊息已全在這兒,稍稍一調,馬上聲音圖像都來了嗎!電臺的節目本來在這裏嘛!不是調的時候再把它請來。你要換一個臺,一按鍵,第二個頻道就來了。前頭的就沒有了。這說明一切頻道,一切的電波,一切信息都在當處,哪個也沒有短少。但你不把頻道選對了,就無法接收。同樣的問題,佛的光明就在這兒,就遍照我們身心。你所不能感覺者,就是你沒有調得相契。彌陀大願光明無量,普照十方,攝受一切衆生,給予安樂,令生極樂,佛光無量,利生之益無量。

   (叁)“壽命無量”願

   “壽命無量”願:“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此是夏會本之願文,至于魏譯則分爲佛壽命無量與國中天人壽命無量兩願,會本則攝二而爲一,善導大師五真實願,則專攝佛壽無量願。前爲無量光,此爲無量壽,日本名著《甄解》認爲這兩願是“真實報身之德”,“方便法身大悲之本”(這句話的意思是:從法身所流現的大悲與智慧方便的根本)。接著《甄解》就說明以上兩句話,它說:“蓋無量壽則豎窮叁際,佛身常住,衆生有依(佛的壽命無量,在過去現在未來叁際之中,沒有窮盡,所以佛身可以常住世間,給衆生作依靠)。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德用遍周攝化無盡(光明無量所以遍滿十方虛空,隨光普施佛的功德與妙用,攝化衆生,沒有窮盡)。故爲大悲方便之本,報身之宏德也。故知願中自誓光壽無量,實爲一切衆生悉皆光壽無量。”所以日本有位澄憲法師說:“佛壽命無量,這是化道的至德。衆生可以常蒙庇佑有所依歸。”

   澄憲法師又說:“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你得到往生,一切都好。壽命如果有量,就有一天要死呀!這像個什麼?像一個好的玉杯子,非常好,非常美,玉質非常好,雕刻也極精,就是沒有底。“玉杯無底”,沒有用,廢物。所以日本大德望西說:“極樂世界諸樂根本只在此願。”壽命無量。所以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根本原因。打個比方說:投考大學,有的學校需要六百分以上,一般學生考不上。但有個大學二百分就能考取,這個學校不但取分低,並且考進來之後,沒有退學開除等等。個個都成功,個個都是博士,個個都成爲愛因斯坦。這個學校太殊勝了。現用來譬喻極樂世界,往生很容易,中間沒有退轉,壽命無量決定成佛。大家要知道這是彌陀大願給我們的恩德。我們一直不成就,不是永不發心,甚至也發過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緣就懈怠了,退了下來。又碰到什麼善因緣又發心,又過兩天又涼了。進進退退,所以進一退九,好不容易進了一步,一退退了九步。再說壽命,能讓我再活七十年,我就很樂觀了。過去七十多年日積月累修持、聞法,不斷改正錯誤,到今天也不容易。如果再有個七十年,又可有進步,又可做很多工作。但是,沒有了。極樂世界之殊勝,一個是不退,再一個是壽命無量。你想一個人老進步而且老活著,你不成佛成什麼?你不成佛不可能呀!所以阿彌陀佛稱爲大願之王。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我常說你們修什麼都可以呀!我從來不勸人放棄他所修的本門,另換一個。但是我常勸:不管你修什麼,你要求生極樂世界,拿你的功德回向往生。如果不願入彌陀大願之海,要在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說一句很大膽的話:“絕無希望。”

   (四)“諸佛稱歎”願

   “諸佛稱歎”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刹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方世界一切佛刹之中,諸佛不共同稱歎我的名字,說我的功德,說我的國土好;不能作到這樣,我不取正覺。所以這個願我們要很好的體會。決不是凡夫的思想。我要聞名于天下,要成爲佛教的大學者,要成爲佛教的大德,我的徒衆要遍天下,全世界都聞我之名。看起來好像跟彌陀這個願很接近,其實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這一點必須知道。想成爲佛學家,成爲佛教的大法師的心,往往是夾雜著名聞利養的心,求供養,求得名望,正是個名聞利養的心。阿彌陀佛這個心,是個利他的心。跟第十八願連起來,我們現在說,我們今天能夠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全因彌陀所發“諸佛稱歎”這個願。阿羅漢不知道他方的佛的名字。極樂世界距我們十萬億佛土,多少萬億個光年,那麼遠的事情,衆生怎麼能知道,而我們都知道。這個事情不知大家想過沒有,誰都知道阿彌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一跤摔著,哎呀,阿彌陀佛!他就阿彌陀佛念出來了。誰都知道有阿彌陀佛。咱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有幾個人知道?本土的釋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知道的人反而很多。這不是偶然之事,這是由于彌陀的本願。“諸佛稱歎”,所以十方聞名。十方聞名,所以十方的衆生求往生。你看,《阿彌陀經》各方佛都吐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受如是法門,求生淨土。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也一樣,也吐廣長舌相,遍覆我們這個娑婆的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告訴我們。因此我們才能聞阿彌陀佛的名字。所以淨土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贊。《阿彌陀經》翻成六方佛,玄奘大師翻譯的就是十方佛。《無量壽經》也是十方佛稱贊。過去稱贊,現在也正在稱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勸大家往生。

   至于《魏譯》中願文是:“設我…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善導大師獨尊之五真實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心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