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菩提心▪P9

  ..续本文上一页在因地的实践和法门,正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佳榜样。诸佛菩萨都有各自的愿力和行门,或是从大悲入手,或是从智慧入手,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修行道路。

   如果感觉自己和文殊菩萨比较有缘,可以选择文殊法门修学,象文殊菩萨那样,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感觉自己和地藏菩萨比较有缘,可以选择地藏法门修学,象地藏菩萨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以观世音菩萨作为修学榜样,就应以观音菩萨的愿力作为自己的愿力,以观音菩萨的行持作为自身的行为标准,象观音菩萨那样寻声救苦,千处有求千处应,万人称念万人灵。如果以阿弥陀佛作为修学榜样,就应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作为自身的修行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就清净国土、利益无边众生。我们甚至可以观想自己是观世音菩萨或阿弥陀佛的化身,确立了这样的身份,更能策励我们以诸佛菩萨之大愿为己任,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学佛者固然应当谦和低调,但这种勇于承担的精神却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甘居凡夫阶位,只知向佛祈求,不知行佛所行,如何能于自身成就佛菩萨的品质?当我们在内心将自己定位为诸佛菩萨化身后,还应心行上不断向他们靠拢,最终觉行圆满,与观音菩萨或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事实上,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在因地上也是这样成就的,不仅他们是这样成就的,诸佛菩萨都是这样成就的。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很多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之前也有很多阿弥陀佛,所谓“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他们最初修行时,也是寻找一位古佛作为学习典范。观音菩萨是向观音古佛学习,然后修习大悲法门而成就。佛菩萨是这么做的,我们也完全可以这么做。直接从某位佛菩萨的愿力和行门着手修行,观想自己就是观音菩萨或阿弥陀佛的化身,会得到极大的加持力,比单纯依靠一己之力修行更容易契入。

   在藏地,时常听说某位祖师是观音菩萨化身,某位祖师是文殊菩萨化身。事实上,将某位佛菩萨作为本尊修行,最后所成就的正是这位佛菩萨所具备的品行。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说法并非没有根据,不必视为神话。当然,不排除其中有附会和渲染的成分。本尊的修行其实并不神秘,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中的某些方法运用于菩提心的修习中。我平时住在南普陀后山,那里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我在禅坐时,就将整个五老峰观想为观音菩萨的坛场,将自己观想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具备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然后将这种悲心散发到十方世界,希望所有众生都因这种无尽的慈悲而离苦得乐。当我们作这样的观想时,心行和观音菩萨的心行是相应的。当然,我们还达不到观音菩萨那种纯度和强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通过不断的修习和强化,就能在心行上逐渐接近观音菩萨。久而久之,不仅能在座上观修时对有情生起无限悲心,也能渐渐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到那时,我们就是观音菩萨名符其实的化身了。

   我们可以将大乘经典中重要的佛菩萨及相关修行法门都查找出来。有关观音菩萨的内容,整理成“观音菩萨与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有关地藏王菩萨的内容,整理成“地藏菩萨与地藏法门”。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这位菩萨在因地上如何修行,二是这一法门具有哪些特征。这样,不仅对我们自身修学大有裨益,也能为发心修学菩萨行的同道提供学习方便。这方面的内容,藏传佛教也许多值得参考之处。在大乘佛教中,不是缺乏修行方法,而是我们不曾注意到,不曾找到契入的方法。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法性的层面,我们和佛菩萨并无本质的不同。相反,我们和佛菩萨具有本质的相同。当我们在观想中将自身与佛菩萨融为一体时,在心行上产生作用的,恰恰就是佛菩萨的品质。通过这种观想,通过对佛菩萨行为的仿效,我们才有可能启动生命内在与佛菩萨无二无别的高贵品质。否则,我们的修行将永远落于凡夫心上,无法实现本质的超越。

   尽管我们与佛菩萨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但在心目中,始终觉得佛菩萨遥遥不可企及。原因在于,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主导作用的始终都是凡夫心,最终成就的自然也只能是凡夫心。如果我们能根据佛菩萨的愿力修行,心行就会逐步向其靠拢。在修行之初,这种愿菩提心仍属于世俗菩提心,而非胜义菩提心。但我们不必因此气馁,这种世俗菩提心如果调到位的话,就像透过玻璃看到的虚空,和实际虚空之间虽然隔了一层,却已经接近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会将这面玻璃砸得粉碎,将自己溶入空性的海洋中。

   我觉得,仔细研究大乘所有菩萨行门的话,完全可以将其归纳为具体的修行指导,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引领我们按部就班地修起来。事实上,从行门入手比从理上入手更有力量。佛教徒中,有相当一部分修得很冷漠。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从理上入手,过分沉溺于理论中,对现实却漠不关心。如果我们从菩提心入手,以诸佛菩萨的行门为起点,然后通过见来调整心行,学佛将会非常积极主动。我们将会积极地弘法利生,积极地担当菩萨事业,而不仅仅是以“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自足。

  九、结语

   菩提心的内容介绍到这里。这只是从整体上为大家简要介绍了发心纲领。其实,每部大乘经典都可作为菩提心的教材,可立足于菩提心进行诠释。无论是《华严经》、《金刚经》还是《大智度论》、《瑜珈师地论》,皆有各自完整的发心方法,代表着不同的发心层次。

   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找到解脱生死烦恼的方法,实为多生累劫的福报。无始以来,我法二执始终在伤害着我们。如果不能在修行上有所突破,同样的烦恼会尽未来际困扰我们,这正是学佛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与生命内在的改善相比,外在的一切都微不足道,多一些知识或是多一个文凭,有如梦幻泡影。即使像国王那样坐拥天下,也不过是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短暂而虚幻的。在无尽的生命洪流中,修行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沿着佛陀指示的解脱之路走下去,我们的才能找到光明,才能从生死大梦中醒来。

   发起菩提心,是对自我的巨大挑战,这也是发心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但只要将菩提心发到位,一切烦恼便不在话下。因为烦恼无非是因我法二执而起,而菩提心正是摧毁二执的最佳利器。在佛法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治不同的烦恼。但最高的修行法门,仅仅一招就将一切搞定,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菩提心教法,正是这功力无可匹敌的一招。只要将此运用起来,所有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我真切地期望,菩提心的这一殊胜教法能广为传播,使菩提心的种子遍洒中华大地。当然,仅仅有热情还不够,以菩提心教法打前阵的同时,还须以上乘的用心方法作深入引导。正如经中所言:“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正念菩提行,二者修行禅定断诸烦恼行。”般若和方便,一为母,一为父,两者缺一不可。成佛是悲和智的成就,具体而言,正是菩提心和空性见的成就。若是从这两方面入手,成就一批真正的修行人,汉传佛教的面貌必有全新改观。

  问答篇

   修学菩提心的行人,应经常读诵《华严》。经中描述的菩萨境界可谓波澜壮阔,其精神、愿力和修行,无不令人倍觉震撼。依菩提心修行,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修行方式,因为它要求我们主动塑造和佛菩萨相应的品质。这并非空洞的口号,心行的运作方式正是如此,如是因感如是果,没有丝毫通融的余地。过去我们讲因果,往往着重于外在现象,如三世因果。但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内在因果。当我们起心动念却未付诸行动时,表面看来似乎未造成任何结果,事实上,它已在我们内心留下相应的影像。善念固然是功不唐捐的,恶念却也是罪责难逃。什么样的心所在活动,生命中与此对应的某种品格即随之发展壮大。我们可以为自己不如法的行为找到一百个理由来应付别人,可以粉饰错误,甚至可以颠倒黑白。但我们却无法以同样的方式来涂改留在内心的影像,也无法请它高抬贵手,接受我们编造的借口。对于心行及其运作方式的认识,唯识教法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唯识着重谈的,正是妄心的层面。我们的心,仿佛最忠实的记录者,事无巨细地记录着心行的所有变化,无一遗漏。所以,不要存有任何侥幸心理,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对于学佛者来说,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修行之路,并非易事。在我个人的学佛过程中,与菩提心教法似乎特别有缘,不仅契入速度最快,且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受益,深觉这一法么之殊胜和威力。这种认识既包括理解上的,也包括心行上的。当我了解到菩提心教法的殊胜后,立刻发愿将此作为尽未来际修行和弘法的核心。我希望,这一教法也能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学员:发菩提心是否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

   法师:出离心和菩提心属于两种不同层面的发心。大乘经论中主要以菩提心为主,很少涉及出离心。而在《阿含》等声闻经论中,则以出离心为要,也很少谈到菩提心。将出离心和菩提心联系起来,主要体现在宗喀巴大师所建构的《菩提道次第论》中。

   早期的声闻行者可分为两类:一是趣寂声闻,一是回小向大声闻。趣寂声闻发出离心,且一发到底,直接成就阿罗汉果,不更进求佛道。因为他们出离三界之意向极其强烈,别无他求,因此佛陀演说《法华经》前有五千声闻退席,这类属于定性声闻。还有一类声闻,自接触声闻教法后又有机会学习大乘教法,最终回小向大,由出离心转向菩提心。

   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对法尊法师翻译的《菩提道次第论》极为赞叹,因为这条路确实比较稳当。宗大师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建构的三主要道,纠正了学人修行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少流弊。以出离心为基础,既帮助我们摆脱凡夫心,又能帮助我们引发…

《认识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