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菩提心▪P9

  ..續本文上一頁在因地的實踐和法門,正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佳榜樣。諸佛菩薩都有各自的願力和行門,或是從大悲入手,或是從智慧入手,爲我們展現了不同的修行道路。

   如果感覺自己和文殊菩薩比較有緣,可以選擇文殊法門修學,象文殊菩薩那樣,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感覺自己和地藏菩薩比較有緣,可以選擇地藏法門修學,象地藏菩薩那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如果以觀世音菩薩作爲修學榜樣,就應以觀音菩薩的願力作爲自己的願力,以觀音菩薩的行持作爲自身的行爲標准,象觀音菩薩那樣尋聲救苦,千處有求千處應,萬人稱念萬人靈。如果以阿彌陀佛作爲修學榜樣,就應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作爲自身的修行理念,時刻牢記自己的目標就是成就清淨國土、利益無邊衆生。我們甚至可以觀想自己是觀世音菩薩或阿彌陀佛的化身,確立了這樣的身份,更能策勵我們以諸佛菩薩之大願爲己任,發心求正覺,忘己濟群生。學佛者固然應當謙和低調,但這種勇于承擔的精神卻極其重要。否則的話,甘居凡夫階位,只知向佛祈求,不知行佛所行,如何能于自身成就佛菩薩的品質?當我們在內心將自己定位爲諸佛菩薩化身後,還應心行上不斷向他們靠攏,最終覺行圓滿,與觀音菩薩或阿彌陀佛無二無別。

   事實上,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在因地上也是這樣成就的,不僅他們是這樣成就的,諸佛菩薩都是這樣成就的。釋迦牟尼佛之前還有很多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之前也有很多阿彌陀佛,所謂“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他們最初修行時,也是尋找一位古佛作爲學習典範。觀音菩薩是向觀音古佛學習,然後修習大悲法門而成就。佛菩薩是這麼做的,我們也完全可以這麼做。直接從某位佛菩薩的願力和行門著手修行,觀想自己就是觀音菩薩或阿彌陀佛的化身,會得到極大的加持力,比單純依靠一己之力修行更容易契入。

   在藏地,時常聽說某位祖師是觀音菩薩化身,某位祖師是文殊菩薩化身。事實上,將某位佛菩薩作爲本尊修行,最後所成就的正是這位佛菩薩所具備的品行。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說法並非沒有根據,不必視爲神話。當然,不排除其中有附會和渲染的成分。本尊的修行其實並不神秘,我們完全可以將其中的某些方法運用于菩提心的修習中。我平時住在南普陀後山,那裏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我在禅坐時,就將整個五老峰觀想爲觀音菩薩的壇場,將自己觀想爲觀音菩薩的化身,具備觀音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然後將這種悲心散發到十方世界,希望所有衆生都因這種無盡的慈悲而離苦得樂。當我們作這樣的觀想時,心行和觀音菩薩的心行是相應的。當然,我們還達不到觀音菩薩那種純度和強度,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通過不斷的修習和強化,就能在心行上逐漸接近觀音菩薩。久而久之,不僅能在座上觀修時對有情生起無限悲心,也能漸漸落實到生活實踐中。到那時,我們就是觀音菩薩名符其實的化身了。

   我們可以將大乘經典中重要的佛菩薩及相關修行法門都查找出來。有關觀音菩薩的內容,整理成“觀音菩薩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有關地藏王菩薩的內容,整理成“地藏菩薩與地藏法門”。這需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這位菩薩在因地上如何修行,二是這一法門具有哪些特征。這樣,不僅對我們自身修學大有裨益,也能爲發心修學菩薩行的同道提供學習方便。這方面的內容,藏傳佛教也許多值得參考之處。在大乘佛教中,不是缺乏修行方法,而是我們不曾注意到,不曾找到契入的方法。

   《華嚴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在法性的層面,我們和佛菩薩並無本質的不同。相反,我們和佛菩薩具有本質的相同。當我們在觀想中將自身與佛菩薩融爲一體時,在心行上産生作用的,恰恰就是佛菩薩的品質。通過這種觀想,通過對佛菩薩行爲的仿效,我們才有可能啓動生命內在與佛菩薩無二無別的高貴品質。否則,我們的修行將永遠落于凡夫心上,無法實現本質的超越。

   盡管我們與佛菩薩有著本質上的相同,但在心目中,始終覺得佛菩薩遙遙不可企及。原因在于,在我們生命中産生主導作用的始終都是凡夫心,最終成就的自然也只能是凡夫心。如果我們能根據佛菩薩的願力修行,心行就會逐步向其靠攏。在修行之初,這種願菩提心仍屬于世俗菩提心,而非勝義菩提心。但我們不必因此氣餒,這種世俗菩提心如果調到位的話,就像透過玻璃看到的虛空,和實際虛空之間雖然隔了一層,卻已經接近了。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有一天會將這面玻璃砸得粉碎,將自己溶入空性的海洋中。

   我覺得,仔細研究大乘所有菩薩行門的話,完全可以將其歸納爲具體的修行指導,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能夠引領我們按部就班地修起來。事實上,從行門入手比從理上入手更有力量。佛教徒中,有相當一部分修得很冷漠。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理上入手,過分沈溺于理論中,對現實卻漠不關心。如果我們從菩提心入手,以諸佛菩薩的行門爲起點,然後通過見來調整心行,學佛將會非常積極主動。我們將會積極地弘法利生,積極地擔當菩薩事業,而不僅僅是以“少事少業少希望住”自足。

  九、結語

   菩提心的內容介紹到這裏。這只是從整體上爲大家簡要介紹了發心綱領。其實,每部大乘經典都可作爲菩提心的教材,可立足于菩提心進行诠釋。無論是《華嚴經》、《金剛經》還是《大智度論》、《瑜珈師地論》,皆有各自完整的發心方法,代表著不同的發心層次。

   我們有幸聽聞佛法,找到解脫生死煩惱的方法,實爲多生累劫的福報。無始以來,我法二執始終在傷害著我們。如果不能在修行上有所突破,同樣的煩惱會盡未來際困擾我們,這正是學佛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與生命內在的改善相比,外在的一切都微不足道,多一些知識或是多一個文憑,有如夢幻泡影。即使像國王那樣坐擁天下,也不過是幾十年的榮華富貴,短暫而虛幻的。在無盡的生命洪流中,修行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只有沿著佛陀指示的解脫之路走下去,我們的才能找到光明,才能從生死大夢中醒來。

   發起菩提心,是對自我的巨大挑戰,這也是發心過程中面臨的巨大困難。但只要將菩提心發到位,一切煩惱便不在話下。因爲煩惱無非是因我法二執而起,而菩提心正是摧毀二執的最佳利器。在佛法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對治不同的煩惱。但最高的修行法門,僅僅一招就將一切搞定,所謂以不變應萬變。菩提心教法,正是這功力無可匹敵的一招。只要將此運用起來,所有問題皆可迎刃而解。

   我真切地期望,菩提心的這一殊勝教法能廣爲傳播,使菩提心的種子遍灑中華大地。當然,僅僅有熱情還不夠,以菩提心教法打前陣的同時,還須以上乘的用心方法作深入引導。正如經中所言:“菩薩摩诃薩複有二種正行堅固菩提心。何等爲二?一者正念菩提行,二者修行禅定斷諸煩惱行。”般若和方便,一爲母,一爲父,兩者缺一不可。成佛是悲和智的成就,具體而言,正是菩提心和空性見的成就。若是從這兩方面入手,成就一批真正的修行人,漢傳佛教的面貌必有全新改觀。

  問答篇

   修學菩提心的行人,應經常讀誦《華嚴》。經中描述的菩薩境界可謂波瀾壯闊,其精神、願力和修行,無不令人倍覺震撼。依菩提心修行,是一種非常積極的修行方式,因爲它要求我們主動塑造和佛菩薩相應的品質。這並非空洞的口號,心行的運作方式正是如此,如是因感如是果,沒有絲毫通融的余地。過去我們講因果,往往著重于外在現象,如叁世因果。但這裏強調的主要是內在因果。當我們起心動念卻未付諸行動時,表面看來似乎未造成任何結果,事實上,它已在我們內心留下相應的影像。善念固然是功不唐捐的,惡念卻也是罪責難逃。什麼樣的心所在活動,生命中與此對應的某種品格即隨之發展壯大。我們可以爲自己不如法的行爲找到一百個理由來應付別人,可以粉飾錯誤,甚至可以顛倒黑白。但我們卻無法以同樣的方式來塗改留在內心的影像,也無法請它高擡貴手,接受我們編造的借口。對于心行及其運作方式的認識,唯識教法對我們很有幫助。因爲唯識著重談的,正是妄心的層面。我們的心,仿佛最忠實的記錄者,事無巨細地記錄著心行的所有變化,無一遺漏。所以,不要存有任何僥幸心理,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對于學佛者來說,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修行之路,並非易事。在我個人的學佛過程中,與菩提心教法似乎特別有緣,不僅契入速度最快,且在短時間內得到極大受益,深覺這一法麼之殊勝和威力。這種認識既包括理解上的,也包括心行上的。當我了解到菩提心教法的殊勝後,立刻發願將此作爲盡未來際修行和弘法的核心。我希望,這一教法也能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學員:發菩提心是否必須以出離心爲基礎?

   法師:出離心和菩提心屬于兩種不同層面的發心。大乘經論中主要以菩提心爲主,很少涉及出離心。而在《阿含》等聲聞經論中,則以出離心爲要,也很少談到菩提心。將出離心和菩提心聯系起來,主要體現在宗喀巴大師所建構的《菩提道次第論》中。

   早期的聲聞行者可分爲兩類:一是趣寂聲聞,一是回小向大聲聞。趣寂聲聞發出離心,且一發到底,直接成就阿羅漢果,不更進求佛道。因爲他們出離叁界之意向極其強烈,別無他求,因此佛陀演說《法華經》前有五千聲聞退席,這類屬于定性聲聞。還有一類聲聞,自接觸聲聞教法後又有機會學習大乘教法,最終回小向大,由出離心轉向菩提心。

   民國年間,太虛大師對法尊法師翻譯的《菩提道次第論》極爲贊歎,因爲這條路確實比較穩當。宗大師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建構的叁主要道,糾正了學人修行過程中極易出現的不少流弊。以出離心爲基礎,既幫助我們擺脫凡夫心,又能幫助我們引發…

《認識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