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菩提心▪P10

  ..續本文上一頁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盡管許多大乘經論中並未強調這一次第,而是直接由發菩提心入手。但解脫生死輪回之苦,始終是學佛修行的重要前提,因而其建構亦不違大乘思想。

   若是出離心僅指出離輪回及對叁界的執著,這一內涵已囊括在菩提心內。菩提心具備無相、無住、無所得的特點,自然不著五欲六塵。所以說,菩提心本身就含攝了出離心的部分內涵。如果根機特別好的人,可以直接從菩提心入手。這也是大乘經教往往只談發菩提心卻未強調出離心的原因。只是對一般人而言,菩提心不容易立刻發起來,更不容易發到位。若知見不清,發心過程中極易與凡夫心混淆,根本不清楚自己發的究竟是什麼心,甚至將人天乘的善心當作菩提心。如果以出離心爲基礎,菩提心的的純度就會更有保障。

   我們還要注意的是,發心固然可以沿著從出離心至菩提心道路前進。但發起出離心並證得空性之後,未必能成就大慈大悲,未必能導向菩提心,否則就沒有聲聞乘和菩薩乘之分了。漢傳佛教中,禅宗行者也好,淨土行者也好,雖然學的是大乘佛教,誦的是大乘經典,但往往只發了出離心,將個人了生脫死當作一切,反而忘卻了菩提心。菩提心的發起,必須通過相應的觀想和修持,才能將本覺中的悲心引發出來。也就是說,它並非任運就能生起,而需要特殊因緣的引發。正如修習禅定未必能開顯智慧一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得定之後無漏智慧必將一觸即發,噴薄而出。事實非如此,否則,外道如何將四禅、四空定以爲最終目標,當作究竟涅槃呢?“由定生慧”固然是不錯,但得定只是發慧的條件之一,最終還需透過無常觀、無我觀、緣起觀的修習,才能引發無漏智慧。

   學員:若無出離心爲基礎而直接發菩提心,能否斷煩惱、了生死?人生佛教與菩提心的關系如何?

   法師:發起菩提心,連佛果都能成就,難道不能斷除煩惱嗎?所有的修行法門中,以菩提心的功德和力量爲最。關于這一點,《華嚴經》彌勒菩薩贊歎菩提心的頌文中闡述得極爲詳盡。

   現在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如能賦予菩提心和空性見的內涵,就能直接抵達佛果,真正貫徹虛大師所說的“人成即佛成”。但從目前來看,人生佛教的弘揚確實存在膚淺化的傾向,有必要對其內涵進行深化。道在人弘,人生佛教的旗幟固然契機,關鍵還在于怎樣弘揚,賦予其什麼內涵。

   學員:發心是否也有頓漸之分?是否有可能直接由勝義菩提心契入?

   法師:法門的頓、漸不同,是由知見高低決定的。《華嚴》可謂圓頓之極,其中“初發心既成正覺”,乃一超直入如來地,實爲至高無上之法。而禅宗和大圓滿的教法也告訴我們,即使在凡夫心的層面,覺悟心也是觸手可及的。煩惱亦無自性,若體會得這一點,每個念頭生起的當下即可獲得解脫。如同蛇,自能將反複纏繞所成之結解開,毋須再假他力。不過,這些教法固然能使我們對修行成就、了脫生死充滿信心,對根基的要求也更高,未必都能修得起來。相比之下,唯識教法是從妄心的層面入手,比較容易把握。但依唯識教理修行,發心就是發心,結果就是結果,叁大阿僧祗劫且慢慢走來,成佛似乎變得遙不可及,很難相信現生可以見道,可以了生死。所以,唯識學人在修行上往往容易松懈。民國年間,許多學唯識的後來多學成哲學了,這一流弊影響至今。

   修學佛法的常道,是從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而進至勝義菩提心。一般來說,可以先從這一常規路線入手,積累一些資糧,才有機緣接觸到直接契入勝義菩提心的教法。

   學員:在發菩提心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法師:發心過程中,最大的敵人正是“我執”。“我執”無比狡詐,會利用我們所學的一切知識甚至佛法來幹擾我們的心,其理由往往冠冕堂皇,讓人無法拒絕。所以,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到:自己究竟要成就什麼?這點非常重要。我們的發心,決定了最終的成就。但涉及具體事務時,往往很難意識到究竟是哪種心正在作用。比如我們住持道場、弘法利生,看來似乎都是在發心。或許我們自己也以爲是在大轉*輪、廣渡衆生,以爲和佛菩薩相差無幾。可是,真正的心行基礎是什麼呢?仔細分析的話,可能是貪著,也可能是我執,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到後來,事業做得越大,對事業的貪著也越深。如果這樣,最後成就的必然是“我執”,是地道的凡夫心。

   學員:我們應當首先利益衆生,還是成就後再利益衆生呢?自利和利他是否有先後的次第?

   法師:在菩提心的教授中,有叁種不同的發心方式,即國王式、船夫式和牧人式。

   首先是國王式的發心,認爲利益衆生的首要是自己先成爲國王,然後才有能力廣濟群生。這種發心側重以自利爲主,修行達到相當程度後再開始利他。當然,其修行目標始終是“爲利有情願成佛”,而不是爲了個人成就。藏傳佛教中的米拉日巴尊者,即屬于這類發心。

   其次是船夫式的發心。船夫和乘客同舟共濟,同時修行,同登彼岸。

   第叁是牧人式的發心。地藏菩薩就是其中的典型,其願力爲“衆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只考慮衆生,完全沒有考慮自己。

   關于這幾種不同的發心方式,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去選擇。有些人可能適合做國王,有些人可能願意做船夫,也有些人可能希望做牧人。但不論選擇什麼方式,其共同前提和發心基礎都必須是利他。也就是說,在發心過程中不可有任何夾雜。若是有絲毫的雜染或自利色彩,我執必然無法徹底破除,無上菩提的成就也必然受到影響。

   學員:藏傳佛教中談到,發菩提心者不可以舍棄任何衆生,但又特別強調應遠離破戒者,這一矛盾應如何解決?

   法師: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需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孔夫子亦雲:無友不如己者。也就是說,應與勝過自己的朋友交遊,如此才能見賢思齊。這一教授,對于初學者尤其重要。因爲初學者往往善惡不辨,易受環境影響,所以對環境的要求必須嚴格一些,于增長學業和完善人格皆有益處。

   但學有所成之後,則應以度化一切衆生爲對象,此時便無善知識及惡知識之分了。地藏菩薩發願前往地獄,一定不是去那裏親近善知識的。從菩薩道來說,發起菩提心後,一方面要親近善知識,一方面要從悲心出發利樂一切衆生。若欲圓滿無上佛果,絕不可舍棄任何衆生。當我們說到不舍一切衆生時,關鍵是在于心行。只要對每個衆生都懷有平等無別的慈悲,慈悲便是圓滿的。

   事實上,這兩個教授並不矛盾。佛法是針對衆生的不同根基而施設,在不同修行階段,要求也有所不同。

   學員:如何才能圓滿自己的發心?

   法師:無上菩提的成就,固然是以一切衆生作爲度化對象,但並非將衆生度盡才能成佛,因爲度衆生也是因緣法。佛果功德的積累,也不在于達到怎樣的量才能圓滿。在一般人的理解中,總以爲菩薩叁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必須積累多少福德,度化多少衆生才能合格。就象在社會上,獲得博士學位、教授資格需要多少成果那樣。但我們要知道,成佛並非事相上的成就,亦非外在功德的成就。若是執著功德相,必定無法成爲佛果的資糧。

   當我們說到度化一切衆生時,別忘了自己也是衆生。當然,關鍵不在于度了自己還是他人,而在于我們的發心是否緣法界一切衆生。當我們修行時,不在于修利己行還是利他行,也不在于修止觀還是修布施,關鍵是看這一行爲的發心是什麼,所緣又是什麼?這才是根本所在。若是發心圓滿的話,所修一切善行包括自身的修證,都能使我們在短時間內圓滿成佛的資糧。

   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國王式的發心,還是船夫、牧人式的發心,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即使暫時將重點放在自我修證上,發心也是爲了利他而非個人解脫。而修利它行的時候,則應緣無限而非有限的衆生,這才是發心的關鍵所在。禅修屬于自利還是利他呢?若是因爲厭惡人世、逃避衆生而參禅打坐,對衆生缺乏悲心,僅以自了爲足,當然不屬于利他行。反之,若是爲了更好地度化衆生而精進修行,則是屬于利他行的範疇。可見,關鍵取決于打坐時的發心,而不是行爲本身。在修行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在發心上必須圓滿,這一點極爲重要。

   在這個時代,更需要普及菩提心教法。學習這個教法之後,力量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修行者以怎樣的精神面貌出現,取決于自身的心行。有怎樣的心行,就會形成怎樣的人格,獲得怎樣的成就。過去,修行者更重視的是止息惡行,而菩提心教法還要求我們積極地成就善法,饒益有情,從而成就慈悲、智慧的品質。

   學員:發心之初還比較猛利,但往往不能堅持,應如何解決?

   法師:發心的困難,正在于發得准確,發得長久。這和“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同理。心行的力量源于積累,發一次只有一次的力量,況且這一次還未必發得准確。菩提心的教授,正是要幫助大家持續、准確地發心,通過見、定、行逐步鞏固自己的發心。其中,見是用于調整心行,定和行的實踐,則使菩提心在心行中産生穩定、持續的作用。如此,使菩提心的力量日漸增長。

   學員:如何實踐菩提心呢?

   法師:菩提心的實踐,包括觀想和利他行兩個方面。通過觀想的培養,使自己時刻心系衆生,行住坐臥皆不忘利益衆生。這種用心方法,在《華嚴經·淨行品》中有很多具體指導。以這樣的心做每件事,都是圓滿無上菩提的善因緣。在吃飯時,希望天下衆生都能衣食無憂;健康快樂時,希望天下衆生同樣健康快樂;遭遇挫折時,希望自己承受的一切,能使天下衆生遠離挫折。時刻作如是觀想,菩提心必然突飛猛進。

   當我們有機會行利他行的時候,應視爲…

《認識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