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响 集
三昧耶戒佛弟子黄念祖敬答客问
小 引
夫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牵引成种种事,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此集之印行亦是随缘演变,非始料所及。戊午岁(一九七八)起开始酝酿注解《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谢绝酬应,于故交今雨之间唯通鱼雁。数年之间论佛之书札颇多,不意江南有热心居士,抄出所得书信,蔚然成册。认为有益,坚主刊印。复蒙上海悲誓宏深为法忘身之郑老居士赞助。愚虽再三婉谢,亦未获允。于是乃仰体诸君子之大心,不揣愚陋,捡得讨论佛法函件六十余通,于中遴选,校定删节,乃成斯集,敬作供养,并请教正。
集名谷响,盖取自永明大师之《宗镜录》。其百卷之末有偈云:“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数年来诸方贤达不耻下问,乃引起幻士之酬对。下愚之掬诚献曝,正如谷响之应和。空谷回响,随声而应,故名《谷响集》。
《宗镜录》之宗旨为“泥牛水上行”。此语直似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情计。至于本集宗旨,愚则效颦仍用此五字,而变其次序为“水牛泥上行”。水牛者,天地间一蠢物耳!呆头呆脑,千丑百拙。若问其行处,亦只是水塘里打滚,粪土中操作。毫无文彩,更不奇特。夫牛之耕田,唯知牵犁曳耙。愚之答问,唯知随机而应,率真而言,“宁可身受地狱苦,不把佛法作人情”。于是拖泥带水,而作落草之谈。以言遣之,未曾道著一字。五十封信,总是落二落三。直是扯葛藤而已。今以世法为喻,水牛焉比拖拉机,上机利智自当机械化、电力化、自动化,而永弃水牛。但在山区无法使用拖拉机之处,水牛尚不失其助耕之用。古德云:“若要会,也须从这里过。”故本集或可为初修作他山之助而已。
本集所答之问者:有初信、有未信,有初修、有久修,有禅、有净、有密,有专修、有兼修,种种不一。故所答亦随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若无般若,则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终难作饭。若不以净土为归,则于现世,决定难出轮回,再出头来,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呕心沥血以此为劝也。
念祖乃具缚凡夫,谬误难免。禅宗有“陈解问”之说,指陈明本人见地,参以请大德指教或印证。当前拙见已备显集中,谨以此集作个问端,敬向诸方请求指示。故此集非答话也,实为陈解之问而已。敬请诸方大德不吝慈悲,垂赐棒正,不胜企祷之至!
答信摘抄
(一)答小友
为了更好地继承既往与迎接未来,都必须了解佛法。
接到来信,我很高兴。您纯正朴实,心地光明,沉默寡言,不与人争,所以不同于凡俗。有许多人善言说,广交游,办法多,门路广,实际只是小聪明,佛法称之为“世智辩聪”。这种人学佛至为困难,称为“八难”之一,与盲、聋、哑、精神病患者,处于同一的行列。
信佛与否,尚为第二步的事,但对于佛教的理解则刻不容缓。日人有一部《禅学讲义》,其中说只要是一个人就必须理解禅。我觉得这个要求未免太高。只要每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能理解禅,那就很不错了。实际上,在一百年前,中国的旧社会基本上就有这种情况。过去的文人如果对于禅宗一无所知,他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像个市侩。因为自从汉代佛教流入中国后,便在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音乐、政治、经济各领域都起了升华作用,各个方面都因为摄取了佛教的新血液而面目一新了。不研究佛教便会在中国古代学术各个方面,出现空白区,而得不到全面的了解,当然也就谈不到如何来继承。
这些空白区不但局限了人所理解的“量”,更严重的,它影响所理解的“质”。不理解佛教便很难理解中国学术中,离文字、超形相,精深微妙、思虑所不能及的妙谛。我们便将辜负固有文化的宝贵遗产。
另一方面,不理解佛教哲理,则将落后于时代。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许多大科学家都在研究佛教,希望给实验结果找到解释,给研究工作找出方向。这是一个新的形势,整个科学正在酝酿一场大革命。
当前确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便应肩荷起这个伟大的任务,发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大志。我们要为一切有情感、有灵性的生物,谋求最广大、最长久、最真实、最彻底的利益,这就是“利他”。最真实最彻底的利益,那便是觉悟。所以要“觉他”,要把这些醉生梦死的人,从醉梦中唤醒。点破他们的愚痴迷乱,恢复他们本有的觉性。让他们得到真实的利益。既要觉人,先须自觉。既能自觉,即是自利。故此八个字的次第为:为利他,乃觉他;欲觉他,先自觉;因自觉,即自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目前芸芸众生中,多少人终身忙乱,只是在混吃等死:混口饭吃等待死亡!
(二)答小女
劝真实发心,善处逆境
(一)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着便必然有这些事。表面看来,这些事与出生死有矛盾。怎么办?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与社会联系。所以要抓纲,一纲举万目张,一领提全衣顺。所以在头脑中要有出生死这条纲。万变不离其宗,万目皆随于纲,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为了什么?如果其目的、动机落在佛法上,那么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场中,忙得脚跟不点地,可是,内心深处,是个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骗佛,表面是佛教徒,实质上何异于魔子魔孙!同样,整天拜佛烧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灾延寿、富贵荣华,妻儿子女,人间福报,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痴,知道佛法还是这样,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世间事,只要从出世法出发,并落实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尝有妨碍呢?但是当有不同的机会时,选择什么,这是检验自己最好的仪器,是自己有没有真实发心的真实表现。老是为了世间而牺牲出世间,那还谈得到什么发心呢?
(三)有的时候是不容你自己选择的。例如我的上干校和你的下农村,是不由分说。这类的事,大的小的,酸、咸、苦、辣、甜样样俱全,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怎么办?既然无容选择,当然也就无法逃避。那就要逆来顺受,化火宅为清凉,转毒药成甘露,善于利用,善于转变。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对于我们的根本大事,同样有以上两方面,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会用就能转。但能转物即同如来。“转物”二字多少人错会,以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楼搬走了,才是转物。不对,那是圣末边事。应知,转烦恼为菩提才真是转物。例如:文革时我在河南干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厌恶。对于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整天劳动,身同牛马。这是好事是坏事?可是我当时觉得,人不愿和我说话,我正好一句话不说。既然许多事我盘算也无用,干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个飞跃,坏事变为好事。
对于你来说,现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还是坏事?应该说有好有坏。工作单位要垮台,经济上没有收入,从世法看,这都是坏事。但必须重视这当中有一件大好事:现在可以有全部的时间和最好的因缘,来学佛和修行。这不但是在家人所难有的,出家人同样也难于求到;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样使好的方面落实,是现在的首要问题。关键是这三段话要理解清楚:第一是发心;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选择;第三,在无选择之中,则从两方面下手。避免其坏的方面,落实其好的方面,当然无往而不利。
这一段话虽不圆满,但万分重要,应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绝不辜负这一生。好好努力!
(三)答A居士
一、劝继续忏悔念佛求生
三月十二日来信收到,此信实是您能否往生的关键,因此抽暇先回您的信。从信中可以看出:(一)您的发心很真诚,用功也很勤。(二)对于自己要求很严格,并敢于直率的说出自己的缺点。(三)为忏悔自己过失,曾哭过数十次。这些都是很可贵的优点。但目前成为障碍者,则由于(一)嗔毒较深,(二)更重要的则是,对于教理的了解,还不深入。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染入我们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时掺入一些油是极其容易的;但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那就难如上青天了,所以经典中说世尊的常随弟子中,许多已证阿罗汉,但三毒所残留的习气,仍保留不断,只有如来才能断残习。盖“久反之地,非一战所能成功”,故首先劝您,不可丧失信心。犯错误,怎么办?那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么办?那就再忏悔。一切罪从忏悔灭,故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中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普贤菩萨尚且尽未来际,忏悔不休,我们凡夫焉能因为忏悔数百次,哭过几十次,但脾气不改,愧见如来,便半途而废呢?
您说发一次脾气,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烧光,这是根据于“一…
《谷响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