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尼,一切修行法门;为了圆满究竟的大菩提,所以这所修的,都是菩提分所摄的。十地经等说“十地菩萨修十波罗蜜多”,就是此义。在还没证悟以前,也是修菩提分的。依大乘经说:证悟以后,才是真正的波罗蜜多;证悟以前,叫远波罗蜜多,相似波罗蜜多,因为都是有漏的,还不能与法性相应的。证悟以后,无漏的,与法性相应的行,才是真正的菩提分所摄。依上来所说,可说依处是资粮位,抉择是加行位,触证是见道位,随念是修道位。
(6)到达自性 悟达彼自性,谓真如无垢,一切唯真如;显现彼即是,转依圆成实。
这五句,最后“悟”入到“达彼自性”,就是成佛的究竟位。悟是或浅或深的,这里所说的悟,是成佛时的彻悟通达。自性,与平常所说无自性不同,这是胜义自性,是智慧所体悟的究竟真实。自性,或译本性,是本来如是的体性。众生、凡夫所见到的一切法,直觉到是这样的,以为这是一切法的真相,不知这是虚妄分别所现,如执为真实如此,那是颠倒的,错误的自性。这种妄执自性,是毕竟不可得的;遍计所执自性,非彻底破除不可的。一切虚妄执著所显的一切法本性,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的,是一切法的如实相,也名为自性,就是胜义自性。
证悟通达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真如无垢”,就是离染的真如。世俗学者,有些学佛者,对于真如自性,每想像为万有以外的,或万有之内的本体,意解为一实体。佛法所说的自性,是从一一法的自性,推究到、体悟到一一法的本体,这就是胜义自性。所以胜义自性,不是在一切法以外的,也不是在一切法内部或底里,另有一微妙不可思议的自性,而是一一法的真相。如眼识有眼识自性,耳识有耳识自性,......,依世俗所见的不同特性而立。现象界的一一自性,都是唯心所现的,观一切法虚妄,通达一一法无所得,体悟一切法(胜义);从一一法上推究到究竟处,超越了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到达的胜义,是一一法的本性,胜义法性的体悟,名为“自内所证”,就是内证的一切法性,而不是在一一法外的什么。观一一法不可得,一切法相都不见了,称此自内所证的为“真如”(法性),因为虚妄相没有了,一切法无二无别,平等平等,所以名为真如。这不能想为万法以外或万法以内有个实体,再从这个生起一切;佛法是不说从自性生起一切的。无论唯识或中观,但说一切法真如、法性,无二无别,却不能想像为一,因多与一,都是相对的,没有差别的多,一也不可说。佛法中常说不二、无二,怕众生听了会误解,所以很少是一的。
真如是一一法本性,众生为什么不得悟入?众生在生死中,虚妄分别,烦恼、业、苦,流转不息。真如没有离一切法,因无始以来为无明所蒙蔽,如明镜面有灰尘在;或如虚空本来明净,而现有乌云一样,所见的虽还是虚空,但不见明净的,而是那么阴沉沉地晦暗,所以经说“客尘所染”,这就是有垢。其实,真如不会有垢的,可是众生有垢,为客尘所障,妄相现而真相不现罢了!为无明所障,名世俗谛。在梵文里,世俗有覆蔽的意义,所以说:“无明覆真故世俗”。
当真见道时,一切虚妄相不现前,体证到一切法清净真如,但杂染没有消尽,出观时种种虚妄相又现。经修道位修习,虚妄渐渐消融,渐渐转化,到二障永尽,杂染彻底消失,名为最清净法界,也就是真如显现了最极清净,这才是真如无垢,唯识学或称为“出障圆明”,离杂染障碍,显出真如的究竟清净,也就是圆显一切法的本性──胜义自性。究竟到达佛位,也就是悟达彼自性。在佛的境界中,一切法都是真如现前,所以说“一切唯真如”,再没有虚妄分别相了。虚妄分别尽净了,圆满“显现彼”真如,这就是“转依圆成实”。
转依与圆成实,在唯识学中,是重要的术语。一、转依,向来说有二种依:一、持种依:阿赖耶识为杂染清净种子依,为染净法所依。无始以来有虚妄杂染种子,显现虚妄生死,生死不已,又由清净种子,引起圣道,舍染得净。转无始来的虚妄杂染为真实清净,都以阿赖耶识为依,这是约持种依说。二、迷悟依,迷是迷了这个,悟是悟了这个,这就是真如、法性,真如有垢而成为迷妄,真如无垢而成为清净,真如为迷悟依。约本论说,转依圆成实,是约迷悟依说的。
转依所显的,是圆成实性。圆成实的意义是:圆是圆满,圆满是无欠无余,不增不减。成是成就,与一般造作所成的成不同,与中国所说“成者自成也”的意义一样。实是真实,离虚妄名实。在唯识学的三性中,第三名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在唯识学中,略有二种解说:一、圆成实是毕竟空性,法性,真如,约理性说,而佛果所有的无边功德等,不属圆成实性,它名为清净依他起性。唐玄奘所译唯识,多取此义。二、如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论等,圆成实有四种,即四种清净。依四清净说,佛果的一切清净功德,属于圆成实性。也就是佛的果德,一切是真如,圆成实所显。
以上法与法性,都以六相来分别解说,以下特说转依圆成实义。
2. 特详转依别彰大乘义
2. 特详转依别彰大乘义
2.1 法说
将转依特别提出来详细说明。这是著重于大乘的,从证悟真如,初地菩萨以上,到成佛的转依。法性的意义,虽是重于大乘的,如但约证悟法性来说,也通于二乘的果证。
2.11 总标 由十相悟入,转依为无上:入性、物、数取,别、所为、依住,作意及加行,过患并功德。
先总标,转依的悟入,有十种相,为悟入转依无上方便。十相中,第一相“入性”,入是悟入,入自性就是悟入自性。第二相入“物”,悟入的对象。第三相入“数取”,梵语补特伽罗,译义为数取趣,是众生的别名。众生为什么又叫数取趣呢?因为每一众生,都是无始生死以来,在人、天等五趣中,不断的生了又生。数是数数,是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不断的受取五趣,所以名数取趣。通俗的说,不但是五趣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圣者,也名数取趣。所以入数取,说明这转依是属于谁的。第四相入“别”,别是差别,殊胜的意义。第五相入“所为”,明为什么要悟入转依。第六相入“依住”,明转依依住,这一科最重要,是说般若无分别智。第七相入“作意”,是悟入的作意修习。第八相入“加行”,悟入的加行。第九相入“过患”,如不立转依,有什么过失。第十相入“功德”,安立转依,有什么利益。总标十相,以下再一相一相的详说。
2.12 别释
2.121 悟入自性 其悟入自性: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
悟入,如上说“悟达彼自性”,悟入的自性究竟是怎么样的?上文说过,自性是真如、法性,但是要说明法性、真如的转依,先从二方面来说,“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一方面为客尘,一方面是真如性。不虚妄为真,如如无别为如。法性是法的本性,是本来如此的。本来如此,所以真如、法性,是超越了时间观念的,但一般说起来,总是从时间观念去想,本性被看作从过去以来,一向如此,于是问题丛生了!真如,法性,是超脱一切名言、时空,没有杂染与非杂染的,对生死杂染说,名为清净。
另一方面是诸垢,种种杂染不净的诸垢,也名客尘。尘是染污的,无始以来所有的染污。约心说,是虚妄分别心,是妄识相应的种种烦恼。如约心所现所取来说,是似现的错乱相,执著种种实有性。为什么叫客?真如法性是清净的,一向清净的;杂染、诸垢、无明,也是无始以来就有的。一向有真如,一向有无明,简直不能说谁前谁后,谁主谁客。可是虚妄杂染,可以因修行而灭去,消融而不再存在,所以染污的,如烦恼、戏论相等,称之为客。如客人在此住几天就走了,他终于要离开的,主人却一直住在此地。所以客尘,不过形容可以取消的;对真如本净,而名诸垢为客尘。
可是,如从时间上去说,还是先有真如?先有无明?还是同时而有?如同时而有,为什么有主客之分?假使说先有无明,后有真如,那真如不成其为真如,起初没有而后来才有,这是不符真如定义的。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过失就大了,这是不能成立的!既然先有真如本净,为什么后来又起无明呢?有的说,真如本净,由于一念不觉,一动念而有无明。试问:有了无明才一念不觉呢?一念不觉才有无明呢?没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假使真如本来清净,后来会忽然而有无明,那大家不用修行,因为修行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修到了成佛,完全清净了,说不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所以说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都是从时间观念去说本性,说客尘,这才陷入理窟,无法自拔。佛是从现实身心出发的,只说无明是无始以来如此的;由于无明等垢染可以除灭,不是永久如此的,所以称之为客。诸垢名为客尘,依唯识说,客尘是虚妄分别心,妄心所现能取、所取自性,种种执著所起种种烦恼。
“不现及现义”:在凡夫的众生位上,客尘显现,真如不显现;没有证悟以前,真如是从来不显现的。真如性不现,所以客尘现虚妄分别,能取、所取,修行就是要使客尘不现,真如性现前,把它倒转过来,向来显现的不现,向来不现的现在显现。不过,在修道的过程中,是进进退退的,最后才到达究竟的清净的。真见道时,一切相不现,真如法性现前了,但客尘没有尽,执障与习气都还在,所以一出见道,虚妄分别,能取、所取杂染,又起来了。这样的不断修习,真如法性时时现前;到八地菩萨,自利方面,无相无功用,纯清净心,但还没有纯净,究竟清净真如显现,要到佛位,一切客尘永不现了,这才是“无垢真如”──离垢真如。真如是如是如是,没有变异,本来清净的,在众生位上也不受垢染,如真如受垢,也不成其为真如了。真如本净,但因众生虚妄显现,没有显出清净法性,不显并没有失却;到成佛,一切杂染销融…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