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法法性论》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一意义说,名为报身,报是修所成的,是修得的果报。报身约功德圆满成就说,所以名圆满报身。佛的圆满报身,约佛说,是修行圆满,佛自受用甚深法乐,名自受用身。但在初地到十地菩萨所见到的佛身,教授甚深法,菩萨从佛而受用法乐,所以又名他受用身。

  化身,是适应众生而起的种种变化身。出现于娑婆秽土的释迦牟尼佛,在大乘法中,属于化身。不过化身不一定这样,名为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化度,佛就化现什么身。所以所化的身相,不一定是比丘相,不一定是佛相;救度你,化导你,现起各样的身相出来,受化者也不一定知道是佛。如人在种种危险急难时,在黑暗中因遇到光明而脱险,这光明可能也是佛所化的。有佛化丈六身,如释迦佛那样,是凡夫,或小乘根性成熟所见的化身。如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虽还没有证悟,不见佛报身,但功德广大,所见的化身,现天人相,身体高大,或如须弥山。所以化身中,是种种不同的。

  佛的三身,与心识的转依有关。阿赖耶识转依,就是法身。意识转依,妙观察智成身,是报身。化身起种种利他事业,是转前五识,名成所作事智所现。古代唯识学,也多少有不同的分别。以内识界转依成智,名智法身、报身、化身。三身的差别殊胜,是二乘所没有的。

  依三身而起妙用来说:

  一、“能普见”,是智法身的作用。普见的意义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事,遍一切法,刹那刹那间,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普见也可说普现,念念顿现一切,这是智法身的妙用。约转识成智说,这就是大圆镜智,如大圆镜内,一切一切都影现出来。

  二、“教授”,是报身的妙用。佛成报身,在清净净土中,教化十地菩萨,所以八识规矩颂说:“十地菩萨所被机”。十地菩萨能见报身佛,报身佛为十地菩萨说法,教授十地菩萨。佛教授菩萨甚深法,所以菩萨能领受甚深法乐。

  三、“得自在”,化身妙用。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应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应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一切自在,作种种利济事业,是化身的妙用。

  这样,得智法身,能普见一切;得报身,能教授十地大菩萨;得化身,能起种种自在事业。佛(菩萨得一分)与二乘的转依,是完全不同,显出佛菩萨转依的殊胜。

  2.125 悟入所为 悟入所为者:谓宿愿差别;宣说大乘法,即所缘差别;十地加行别。

  “所为”,是菩萨修行,到能得究竟转依,在进修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这是与二乘所为不同的,主要有三种差别:一、宿愿差别;二、所缘差别;三、地加行差别。

  “宿愿差别”:菩萨最初发心时所立的菩提大愿,与二乘不同。宿愿,经中或称本愿。初发心所发的大愿,简单的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的说,菩萨发愿,要求得究竟圆满的佛道,要度尽一切众生。或说:要庄严一切国土,见一切佛,听一切佛说法,修学一切法门,利益一切众生,圆满佛所有的一切功德:一切都是遍法界的一切一切。这样的宿愿,与二乘完全不同。二乘专为己利,急求解脱生死,不为众生著想,从没有成就一切功德的希望。二乘的发心,但求己利,与菩萨初愿不同,是宿愿差别。

  “所缘差别”:二乘听佛说法,少闻为足,不求佛说的无量法门。闻法少,思惟、修习也少,闻、思、修慧的所缘法义,都是狭少的。菩萨遍学一切法,遍观一切法,所谓无量法门誓愿学。听闻,思惟,修习,依一切法为所缘境,这是菩萨的所缘差别。

  “加行差别”:上面说到的加行道,是真见道以前的,暖、顶、忍、世第一法,名为四加行,这是狭义的加行;约广义说,从菩萨发心起,所有一切修行,都可名为加行。不过,这里所说加行,专约十地菩萨所修的加行。声闻、独觉所修的是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戒、定、慧学,也不是圆满的。菩萨的加行广大,自初地到十地菩萨,修十波罗蜜多:初地修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二地修持戒波罗蜜多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从方便智别出的,是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多。菩萨在十地所修的加行,一切都究竟圆满,显出大乘加行的特胜。悟入所为的三差别,也可说是愿大、境大、加行大。

  2.126 悟入所依住

  

  2.126 悟入所依住

  2.1261 标列 悟入所依住,谓由六种相,入无分别智:即悟入所缘,离相、正加行,性相、与胜利,及悟入遍知。

  第六相,“悟入所依住”,正说无漏般若,也名无分别智,是能得转依的枢纽所在。平常学佛者说,不要分别,一念不起,无分别,但无分别是什么意义?怎么样才可得到无分别?修得无分别智所包含的一切意义,这里来广为说明。真如法性的圆满开显,是依无分别智而成就的。依无分别智而真如法性转依,所以无分别智为所依住。本论以“六种”义“相”,明悟“入无分别智”:甲、“悟入所缘”,无分别智以什么为所缘?乙、悟入“离相”,无分别智离什么相?丙、悟入“正加行”,无分别智以什么加行而得?丁、悟入“性相”,无分别智的性相。戊、“胜利”,得到无分别智的殊胜义利;胜利与功德的意义差不多。己、“悟入遍知”,无分别智的遍通达一切。遍知,在佛法中,是一特殊术语,遍知不只是一一法的了解,而是由于真理的通达,能断除烦恼。证真与离惑,是相关的,遍知谛理就能够断烦恼。这六相,是标列悟入所依住的,下面再分别来解说。

  2.1262 别释

  2.12621 悟入无分别智所缘 当知有四相,初悟入所缘:谓于大乘法,说、胜解、决定,及圆满资粮。

  初相是悟入所缘。“悟入”无分别智的“所缘”,有“四”种“相”,无分别智以此四相为所缘而成就。四种是:听闻所说,胜解,决定,圆满资粮,这四种都是依大乘法而起的。在上面“悟入所为”中,曾说过:“宣说大乘法,即所缘差别”,大乘法为所缘,是菩萨智慧的特性。依大乘法为所缘,依次第深入说,就有此四相。

  “说”,是佛菩萨所说的大乘法。佛世多用言教,多用耳闻,所以名为说。菩萨无分别,不是什么都不去分别,先要听闻大乘法教。如从人听说大乘法,或阅读文字记录的大乘经,都称为闻法,所闻的就是说。如不听闻大乘教说,不阅读大乘经典,想得菩萨无分别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人说:我什么都不分别,以为这样修学就能得无分别,那是误解了!所以要得无分别智,先要听法。本来,趣入佛法的初步,就是要亲近善友,从善知识那里,多多去听闻大乘教说。说,起闻慧,依听闻教说为所缘,能成闻所成慧。

  “胜解”:从听闻大乘法,经如理思惟,渐渐地得到了殊胜的见解。这是很坚定,很明确的见解,名为胜解。得了胜解,不再是人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毫无定见了。如理思惟大乘法义,所得坚强不变的见解,是胜解,这是坚固不动摇的。如达到胜解的阶段,不管旁人怎么说,都不能改变;即使他能现神通,也不会变动自己的见解。胜解不是从听闻而来的,要经过如理思惟,确定为非此不可,所以胜解是思所成慧。

  “决定”:胜解也是决定的,但这里的决定有抉择的意思。依思惟所得,进而起观察慧,观慧以简择为相。这不是散心分别,而是定中观察,大乘法义,能于定心中安住不动,这是决定,所以决定是修所成慧。要得到无分别智,必定以大乘法义为所缘,从闻而思,从思而修,才有引起无分别智的可能。

  “圆满资粮”:在佛法中,无分别智当然是智慧,但菩萨无分别智的引发,不是二乘智慧那样,专修智慧就可以了。菩萨的无分别智,一定要有福德庄严,福德助成智慧。福德要从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中来,所以菩萨无分别智,一定与慈悲相应。有慈悲心,能利益众生,悲行福业的修集,是福德资粮;闻、思、修慧的修集,是智慧资粮。二种资粮圆满,名为圆满资粮,资粮是成佛所应具备的条件。如要去什么地方,要预备路费,及途中应用的东西,名为资粮;要得无分别智,也有应该具备的条件,具备了就是资粮圆满。所以,经中说无分别智,一定与慈悲相应,而且要定慧均等,这才能生起菩萨无分别智。有的学佛者,以为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修得无分别智就可以了,那是误解的。龙树菩萨说:般若,不是凡夫的智慧,不是外道的智慧,不是二乘的智慧。与二乘智慧的差别,就因为菩萨, 的般若,与慈悲相应。所以圆满(福德)资粮,才能得无分别智。

  四相的前三种,约修智慧说:听闻佛说,于大乘法义得胜解,得决定;这都是属于智慧资粮的。第四圆满资粮,要与慈悲相应,定慧均等,是福德资粮。般若无分别智,要这样的修学,才能现起。

  2.12622 悟入无分别智离相 第二能悟入,离相亦四种:谓由离所治,能治、及真如,并能证智相。此四如次第,即所永远离,粗、中、与微细,及常随逐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都是要离的,能离一切相,才能得无分别智;因为有了相,即有分别,所以要离一切相。泛说离一切相,而在修行的过程中,次第“离相”,也以“四种”相来说:第一、所治相;二、能治相;三、真如相;四、能证智相。

  一、“所治”相:智慧所对治的,是烦恼,烦恼是所对治相。然以唯识观来说,虚妄分别现能取、所取二相,是错乱杂染的因,这是要离去的。修唯识观时,观唯识所现的所取境,是离识无所得的;所取相为智慧所对治,修习到所取了不可得,是为第一离所治相。

  二、“能治”相:有所治,就有能对治的。通泛的说,修三十七菩提分,六波罗蜜多等,都是能对治烦恼,都可说是能治的。然约唯识观行说,上观所取相不可得,离心以外的所取相是所治相。这是观为唯心所现,能除心外所有的执著。观唯心所现,不离能取,就是以有识为能治。然所治的所取相不可得,能治的能取相也就不能成立,所以要进一步离去能治的能取相。

  三、“真如”相:真如是无相可得的…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