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法法性論》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一意義說,名爲報身,報是修所成的,是修得的果報。報身約功德圓滿成就說,所以名圓滿報身。佛的圓滿報身,約佛說,是修行圓滿,佛自受用甚深法樂,名自受用身。但在初地到十地菩薩所見到的佛身,教授甚深法,菩薩從佛而受用法樂,所以又名他受用身。

  化身,是適應衆生而起的種種變化身。出現于娑婆穢土的釋迦牟尼佛,在大乘法中,屬于化身。不過化身不一定這樣,名爲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化度,佛就化現什麼身。所以所化的身相,不一定是比丘相,不一定是佛相;救度你,化導你,現起各樣的身相出來,受化者也不一定知道是佛。如人在種種危險急難時,在黑暗中因遇到光明而脫險,這光明可能也是佛所化的。有佛化丈六身,如釋迦佛那樣,是凡夫,或小乘根性成熟所見的化身。如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雖還沒有證悟,不見佛報身,但功德廣大,所見的化身,現天人相,身體高大,或如須彌山。所以化身中,是種種不同的。

  佛的叁身,與心識的轉依有關。阿賴耶識轉依,就是法身。意識轉依,妙觀察智成身,是報身。化身起種種利他事業,是轉前五識,名成所作事智所現。古代唯識學,也多少有不同的分別。以內識界轉依成智,名智法身、報身、化身。叁身的差別殊勝,是二乘所沒有的。

  依叁身而起妙用來說:

  一、“能普見”,是智法身的作用。普見的意義是:遍一切處,遍一切事,遍一切法,刹那刹那間,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普見也可說普現,念念頓現一切,這是智法身的妙用。約轉識成智說,這就是大圓鏡智,如大圓鏡內,一切一切都影現出來。

  二、“教授”,是報身的妙用。佛成報身,在清淨淨土中,教化十地菩薩,所以八識規矩頌說:“十地菩薩所被機”。十地菩薩能見報身佛,報身佛爲十地菩薩說法,教授十地菩薩。佛教授菩薩甚深法,所以菩薩能領受甚深法樂。

  叁、“得自在”,化身妙用。現種種身,說種種法,應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一切自在,作種種利濟事業,是化身的妙用。

  這樣,得智法身,能普見一切;得報身,能教授十地大菩薩;得化身,能起種種自在事業。佛(菩薩得一分)與二乘的轉依,是完全不同,顯出佛菩薩轉依的殊勝。

  2.125 悟入所爲 悟入所爲者:謂宿願差別;宣說大乘法,即所緣差別;十地加行別。

  “所爲”,是菩薩修行,到能得究竟轉依,在進修過程中的所作所爲。這是與二乘所爲不同的,主要有叁種差別:一、宿願差別;二、所緣差別;叁、地加行差別。

  “宿願差別”:菩薩最初發心時所立的菩提大願,與二乘不同。宿願,經中或稱本願。初發心所發的大願,簡單的說,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具體的說,菩薩發願,要求得究竟圓滿的佛道,要度盡一切衆生。或說:要莊嚴一切國土,見一切佛,聽一切佛說法,修學一切法門,利益一切衆生,圓滿佛所有的一切功德:一切都是遍法界的一切一切。這樣的宿願,與二乘完全不同。二乘專爲己利,急求解脫生死,不爲衆生著想,從沒有成就一切功德的希望。二乘的發心,但求己利,與菩薩初願不同,是宿願差別。

  “所緣差別”:二乘聽佛說法,少聞爲足,不求佛說的無量法門。聞法少,思惟、修習也少,聞、思、修慧的所緣法義,都是狹少的。菩薩遍學一切法,遍觀一切法,所謂無量法門誓願學。聽聞,思惟,修習,依一切法爲所緣境,這是菩薩的所緣差別。

  “加行差別”:上面說到的加行道,是真見道以前的,暖、頂、忍、世第一法,名爲四加行,這是狹義的加行;約廣義說,從菩薩發心起,所有一切修行,都可名爲加行。不過,這裏所說加行,專約十地菩薩所修的加行。聲聞、獨覺所修的是戒、定、慧──叁無漏學,這戒、定、慧學,也不是圓滿的。菩薩的加行廣大,自初地到十地菩薩,修十波羅蜜多:初地修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二地修持戒波羅蜜多圓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從方便智別出的,是方便、願、力、智波羅蜜多。菩薩在十地所修的加行,一切都究竟圓滿,顯出大乘加行的特勝。悟入所爲的叁差別,也可說是願大、境大、加行大。

  2.126 悟入所依住

  

  2.126 悟入所依住

  2.1261 標列 悟入所依住,謂由六種相,入無分別智:即悟入所緣,離相、正加行,性相、與勝利,及悟入遍知。

  第六相,“悟入所依住”,正說無漏般若,也名無分別智,是能得轉依的樞紐所在。平常學佛者說,不要分別,一念不起,無分別,但無分別是什麼意義?怎麼樣才可得到無分別?修得無分別智所包含的一切意義,這裏來廣爲說明。真如法性的圓滿開顯,是依無分別智而成就的。依無分別智而真如法性轉依,所以無分別智爲所依住。本論以“六種”義“相”,明悟“入無分別智”:甲、“悟入所緣”,無分別智以什麼爲所緣?乙、悟入“離相”,無分別智離什麼相?丙、悟入“正加行”,無分別智以什麼加行而得?丁、悟入“性相”,無分別智的性相。戊、“勝利”,得到無分別智的殊勝義利;勝利與功德的意義差不多。己、“悟入遍知”,無分別智的遍通達一切。遍知,在佛法中,是一特殊術語,遍知不只是一一法的了解,而是由于真理的通達,能斷除煩惱。證真與離惑,是相關的,遍知谛理就能夠斷煩惱。這六相,是標列悟入所依住的,下面再分別來解說。

  2.1262 別釋

  2.12621 悟入無分別智所緣 當知有四相,初悟入所緣:謂于大乘法,說、勝解、決定,及圓滿資糧。

  初相是悟入所緣。“悟入”無分別智的“所緣”,有“四”種“相”,無分別智以此四相爲所緣而成就。四種是:聽聞所說,勝解,決定,圓滿資糧,這四種都是依大乘法而起的。在上面“悟入所爲”中,曾說過:“宣說大乘法,即所緣差別”,大乘法爲所緣,是菩薩智慧的特性。依大乘法爲所緣,依次第深入說,就有此四相。

  “說”,是佛菩薩所說的大乘法。佛世多用言教,多用耳聞,所以名爲說。菩薩無分別,不是什麼都不去分別,先要聽聞大乘法教。如從人聽說大乘法,或閱讀文字記錄的大乘經,都稱爲聞法,所聞的就是說。如不聽聞大乘教說,不閱讀大乘經典,想得菩薩無分別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人說:我什麼都不分別,以爲這樣修學就能得無分別,那是誤解了!所以要得無分別智,先要聽法。本來,趣入佛法的初步,就是要親近善友,從善知識那裏,多多去聽聞大乘教說。說,起聞慧,依聽聞教說爲所緣,能成聞所成慧。

  “勝解”:從聽聞大乘法,經如理思惟,漸漸地得到了殊勝的見解。這是很堅定,很明確的見解,名爲勝解。得了勝解,不再是人怎麼說,自己也怎麼說,毫無定見了。如理思惟大乘法義,所得堅強不變的見解,是勝解,這是堅固不動搖的。如達到勝解的階段,不管旁人怎麼說,都不能改變;即使他能現神通,也不會變動自己的見解。勝解不是從聽聞而來的,要經過如理思惟,確定爲非此不可,所以勝解是思所成慧。

  “決定”:勝解也是決定的,但這裏的決定有抉擇的意思。依思惟所得,進而起觀察慧,觀慧以簡擇爲相。這不是散心分別,而是定中觀察,大乘法義,能于定心中安住不動,這是決定,所以決定是修所成慧。要得到無分別智,必定以大乘法義爲所緣,從聞而思,從思而修,才有引起無分別智的可能。

  “圓滿資糧”:在佛法中,無分別智當然是智慧,但菩薩無分別智的引發,不是二乘智慧那樣,專修智慧就可以了。菩薩的無分別智,一定要有福德莊嚴,福德助成智慧。福德要從大慈大悲,利益衆生中來,所以菩薩無分別智,一定與慈悲相應。有慈悲心,能利益衆生,悲行福業的修集,是福德資糧;聞、思、修慧的修集,是智慧資糧。二種資糧圓滿,名爲圓滿資糧,資糧是成佛所應具備的條件。如要去什麼地方,要預備路費,及途中應用的東西,名爲資糧;要得無分別智,也有應該具備的條件,具備了就是資糧圓滿。所以,經中說無分別智,一定與慈悲相應,而且要定慧均等,這才能生起菩薩無分別智。有的學佛者,以爲什麼都不需要,只要修得無分別智就可以了,那是誤解的。龍樹菩薩說:般若,不是凡夫的智慧,不是外道的智慧,不是二乘的智慧。與二乘智慧的差別,就因爲菩薩, 的般若,與慈悲相應。所以圓滿(福德)資糧,才能得無分別智。

  四相的前叁種,約修智慧說:聽聞佛說,于大乘法義得勝解,得決定;這都是屬于智慧資糧的。第四圓滿資糧,要與慈悲相應,定慧均等,是福德資糧。般若無分別智,要這樣的修學,才能現起。

  2.12622 悟入無分別智離相 第二能悟入,離相亦四種:謂由離所治,能治、及真如,並能證智相。此四如次第,即所永遠離,粗、中、與微細,及常隨逐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都是要離的,能離一切相,才能得無分別智;因爲有了相,即有分別,所以要離一切相。泛說離一切相,而在修行的過程中,次第“離相”,也以“四種”相來說:第一、所治相;二、能治相;叁、真如相;四、能證智相。

  一、“所治”相:智慧所對治的,是煩惱,煩惱是所對治相。然以唯識觀來說,虛妄分別現能取、所取二相,是錯亂雜染的因,這是要離去的。修唯識觀時,觀唯識所現的所取境,是離識無所得的;所取相爲智慧所對治,修習到所取了不可得,是爲第一離所治相。

  二、“能治”相:有所治,就有能對治的。通泛的說,修叁十七菩提分,六波羅蜜多等,都是能對治煩惱,都可說是能治的。然約唯識觀行說,上觀所取相不可得,離心以外的所取相是所治相。這是觀爲唯心所現,能除心外所有的執著。觀唯心所現,不離能取,就是以有識爲能治。然所治的所取相不可得,能治的能取相也就不能成立,所以要進一步離去能治的能取相。

  叁、“真如”相:真如是無相可得的…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