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法法性論》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然從唯識觀行的過程來說,修到所取相不可得,能取相也不可得時,有二取都不可得相現前。無二無差別,是真如相;一切法不可得是空性相。有此空相、真如相,還不能證入真如,這種似現的真如相,也是要遠離的,這是離真如相。

  四、“能證智相”:修觀時,總有一能觀相;到觀心現起二取不可得──真如相時,就有一能證真如智相,也就是自覺得能證真如。這也是相,是無分別智所遠離的。

  將四相綜合起來:所治,能治,真如,能證智,是修唯識觀行,到達無分別智現前所應遠離的。先要離所治相,觀唯識所現,識外所有一切相不可得,對治所取相──心外所有一切相。一切不離能取心識,是能對治所取相的;如離去了所取相,這能治的能取心相也不可得,名爲離能治相。所取相、能取相都不現前時,有真如相現前,空相現前,這真如相也是要離去的,因爲真如是沒有一切相的。所證的真如相既不可得,那能證的智慧相也不可得,所以說:“無智亦無得”。修唯識觀,對于這四種相,要一層一層的次第遠離,四相都遠離了,那才是真正的無分別智。

  頌文承上說:“此四如次第”這四相──所治,能治,真如,能證智,如四相的次第,就是“所永遠離”的“粗、中、與微細,及常隨逐相”。這四種相,是修行者所應該永遠遠離的。其中,所治相是粗的,識外的一切所取相,是最先遠離的。能治相,是能取相,比較上要細一點,也就是次一層遠離的,所以是中。能取、所取相不可得,真如相是最微細的,也是最後遠離的。所治相是粗,能治相是中,真如相是微細,而能證智相是常隨逐相,因爲只要修唯識觀,無論是離所治相,離能治相,離真如相,總有一離相觀智的自覺。離相觀智的自覺,是與觀行不相離的,所以說是常隨逐;這也還是相,直到有證有得的證智相也離了,才是無分別智現前。四相徹底永離,是無分別智離相的全部意義。

  2.12623 悟入無分別智加行 悟入正加行,亦有四種相:謂有得加行,及無得加行,有得無得行,無得有得行。

  “正加行”,不是廣泛的加行,而是資糧圓滿,正修唯識觀行,在真正證悟以前,所修的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法,名四加行位,是正修唯識觀的。要得到無分別智,真正的般若現前,證悟法性,非要經過正加行的修習不可,如不修加行,無分別智是決不會現起的。佛法中一向說:“沒有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彌勒佛,釋迦佛,無論那一位佛,都是經修持得來的。唯識大乘所說的正加行有四:一、有得加行;二、無得加行;叁、有得無得加行;四、無得有得加行。四加行的意義,是這樣的:

  “有得加行”:究極的目的是無所得,但修行方便,第一要先修有得加行。什麼有得?虛妄分別性可得,依虛妄分別性是有,作唯識觀。如說: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一切都不可得,種種執著都不可得,一切一切既都不可得,那又從何起修?所以盡管說能取、所取種種妄執,可以是沒有的,而虛妄分別,卻不能說沒有的,這就是唯識宗與空宗差別的地方。先要確信虛妄分別心是有的,這才滅除這虛妄分別,能得解脫。如辨中邊論說:“非實有全無,許滅解脫故”。依他起性的虛妄分別,當然不是實有的,可不能說是無,因爲不是完全沒有,所以要以修行來滅除他。許,是許可,承認,滅除虛妄分別而得解脫,是佛法所公認的;如虛妄分別什麼也沒有,等于無,那也不用修行了!一般人不太理解,有宗、空宗所論诤的重點所在,所論诤的,重在虛妄分別──依他起性。空宗以爲,這是畢竟空的;唯識宗說:這不能說是空的,虛妄分別是有的。

  爲什麼一定要觀虛妄分別爲有,修有得加行?因爲依虛妄分別有得,才能觀察起“無得加行”。依唯識說:虛妄分別是有的,但從虛妄分別心(心所法)生起時,我們不能了解虛妄分別性是唯識的,現有能取、所取相,而能取、所取似乎心境對立,主觀與客觀對立,這是錯誤的,根本沒有的。能取、所取──二取相,是不可得,是空的;這樣的觀察,名無得加行。把初二加行綜合起來,就是有心無境:虛妄分別心是有的,心識現起的心境各別對立的──二取是無的。如辨中邊論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修唯識觀,是依虛妄心識,而顯二取是無的,這也如辨中邊論說:“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唯識學是特重虛妄分別有的。一切法中,心爲一切法的主導,爲一切法的中心,無始以來有這虛妄分別心,所以在生死輪回之中,不得解脫。在生死流轉中,起煩惱,造業,受果,都是依妄識──虛妄分別心而有的。虛妄分別心是不能沒有的,沒有就無所謂解脫;但也不是實有,實有是不可滅、不可破的,這是唯識宗所說的幻有。唯識學立虛妄分別心是有,依虛妄分別識,明能取、所取二相現前,心境對立是沒有的。依虛妄分別有,觀能取、所取相無,就是有得加行、無得加行的意義。

  “有得無得行”的意義是:虛妄分別是有得,所以心外所取不可得,所取境不可得時,能取心也不可得了。這樣,虛妄分別有得,也就成爲無得了。

  “無得有得行”:無得,就是上面的二取都無所得。二取都不可得,不是什麼也沒有了,因二取不可得,顯出的二取空性是有的,這是有得。在唯識觀行過程中,以二取不可得,而有空性在。這是加行,還沒有證悟,但要肯定空性是有的。唯識學立虛妄分別是有(得),這才能安立生死與解脫,才能依妄識有而明二取無。唯識學又立空性是有(得),這才能明有所證得。所以,以唯識宗來看,一切空者是不對的!這也沒有,那也沒有,什麼都是空的,那怎麼安立生死與解脫,何必起修求證!生死與涅槃都不能安立,那就落在斷見。在正修觀行時,觀空性是有的;無所得空是有的,所以名無得有得加行。

  唯識說虛妄分別是有,能取、所取的空性是有,所以或稱有宗。這如彌勒菩薩辨中邊論頌說:“虛妄分別有”,先肯定虛妄分別是有的;“于此二都無”,于虛妄分別所現的二取,是不可得的;“此中唯有空”,此虛妄分別心中,唯有空性;“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衆生位上,是有虛妄分別的。虛妄分別及空性是有,是唯識宗的根本見解。說空性是有,就是說真如是有,法性是有,涅槃是可證得的。說虛妄分別心是有,所以生死是有,滅除以後,可以得到解脫。這樣,“故知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一切法不只是空的,也不只是不空的,這就是中道。“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虛妄分別是有;能取、所取是無;及有故是:虛妄分別心中有空性,空性中有虛妄分別。這樣,才契合于佛說的中道。

  上來所說的,是悟入無分別智的加行,要得到般若無分別智,要依此修行:有得加行;無得加行;進而有得無得加行;再進而無得有得加行。依這樣的現觀次第,可以證悟真理,無分別智現前。中國的唯識學者,成立五重唯識觀,在唯識經論中,可說從來沒有此說。一切唯識經論,從彌勒,到無著,世親,說到唯識觀,都如本論所說的。

  2.12624 悟入無分別智性相 悟入于性相,當知由叁種:謂由住法性,依住無二取,離言法性故。第二由無現,二取及言說,根、境、識、器世,悉皆不見故。以是此即明:無所觀、無對,無住、無所現,無了、無依處。無分別智相。如經所宣說:由現一切法,見如虛空故;及一切諸行,見如幻等故。

  性是自體,相是相狀或義相。任何存在的,不能有言無實,一定要以相知性,有這樣的相,可知有這樣的法,如說“了別爲性相”,“思量爲性相”,就從了別與思量的相,知有了別性、思量性的存在。那末,怎樣理解無分別智的性相呢?約叁種說,因爲無分別智,根本雖是現證的無分別智,但從加行到現證,現證以後,都有無分別的意義,所以無分別智有叁種: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

  第一種,“由住法性”:無分別智所證悟的,是法性,真如。在說明上,智慧與法性,好像是相對的,智慧是能證的,法性、真如是所證的。這是方便說,爲衆生是不能不這麼說的。衆生界是相對界,語言,思惟,沒有不是相對的;爲衆生說法,也不能不說相對的智與法性。在說明中,好像智慧是智慧,法性是法性,智慧能證真如,然與證悟的意義,這是不親切的。要知道,無分別智不是一般的智慧,一般的智慧是虛妄分別的,是有能見、所見,能知、所知的。無分別智是無分別的,是沒有能所的,換言之,沒有主觀、客觀,能知、所知的對立意義。本論說是“由住法性”,無分別智安住在法性中。住,是安住,有深深契合法性,融然如一的意義。法性是無相的,無能取、所取,無能诠、所诠,真如法性是這樣的;真正的無分別智現前,就安住法性中,也就是這樣的。“依住無二取,離言法性故”,這兩句,應讀爲依住無二取法性,依住離言法性。依住,是依住于法性;無二取是離能取、所取的法性;離言是離能诠、所诠的法性。所以真正無分別智現前,安住在法性中,法性是無二取,離名言,無分別智也是無二取,離名言;法性是這樣,無分別智也是這樣,無二無別。依安住法性,顯示無分別智的性相,這是第一種。

  第二、“由無現”:無分別智相,由六種相不現來說明。真正的無分別智現前,有六種相不現,總括了一切法不現,無現就是不現的意思。“二取,及言說,根、境、識、器世,悉皆不見”。這六相不現了,即一切法相不現。二取不現,言說不現,如上依住法性所說,法性離能取、所取──二取,離能诠、所诠,所以無分別智現前,這二種相是不現起的。下面四種是:無根、無境、無識、無器世界相。一般的心識活動,一定有叁方面:有根、有境、有識。例如以眼見來說,一定有眼根,眼根不壞。依佛法說,在眼睛瞳人內,有一種很微細,很精妙的物質,名爲淨色根,近于現代所說的視神經;依此而能見的,名爲眼…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