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六)▪P8

  ..续本文上一页者,《法华经》曰:「知诸法常无性。」性者体也,一切诸法皆无实体,故曰「无性」。又《楞伽经》、《唯识论》等,明三种无性:(一)相无性。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为我、为法,并迷执为实我与实法,是名遍计所执性。如见绳而误以为蛇,蛇非实有,但因妄情迷执,而有蛇相。此相非实有,但因妄情而现。故曰相无性。(二)生无性。由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谓之依他起性。他,即指因缘。例如绳从麻之因,与它助缘而成,离妄情而自存。但绳无实性,缘散绳空,故曰生无性。(三)胜义无性。胜义者,谓圆成实性,指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亦名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之体性。例如绳之实性为麻。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离一切相。若见知是麻,则离蛇绳之相。故曰胜义无性。「无作」者,无因缘造作。义同无为。《华严大疏》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探玄记》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故知「无作」、「无为」皆真理之异名。又《法事赞》曰:「极乐无为涅槃界。」涅槃为不生不灭,绝一切有为之相,是名无为。离一切有为造作,是名无作。极乐国土举体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曰无为涅槃界。「无我」。我者,具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也。于人身体执有此,谓之人我。于法执有此,谓之法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如《止观七》云:「以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又《原人论》曰:「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前浪去而后浪来)。如灯焰焰(新焰生而旧焰灭)。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实则刹那之际,生灭无穷)。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嗔痴等三毒。三毒击意(攻动意根),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再言法者,总为因缘所生,亦无常一之我体。《大乘义章二》曰:「法无性实(一切法皆无实性),故云无我。」故《十地经》曰:「无我智有二种,我空法空。」又《金刚经》曰:「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大慈大悲喜舍声」(喜舍见《宋译》)。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一切众生,引无量之福,得无量之果,故名四无量心。

  「甘露灌顶受位」。「甘露」者,天人所食之美露,味甘如蜜。《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灌顶受位」者,显教谓等觉菩萨将入妙觉之位,一切十方佛,以智水灌菩萨顶。譬如转轮圣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唱言:「太子已受位竟。」是名灌顶受位。又密典《秘藏记钞》以水灌顶,名甘露灌顶。《大日经疏》曰:「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为顺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法王之位。」又《秘藏记》曰:「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如上种种微妙法音,皆是水波自然之声,无情说法,遍满国土,池水树林,悉演妙法。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上段明闻者得益。谛闻妙法,心无妄念,离诸垢染,故曰「其心清净」。「分别」者,思量识别诸事理,以妄分别为体。乃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与法也。若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平等无差,一味无别,故曰「无诸分别」。「正直」者,方正质直,无邪无曲。《往生论注》曰:「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又《法华经》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中所谓正直,指唯说圆教之一乘妙法之本怀也。「平等」,无差别曰平等。《往生论注》曰:「平等是诸法体相。」因真如周遍于一切诸法。万法一如,故曰平等。又《论注》曰:「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是故极乐国人,得闻种种法音,其心清净,远离分别,正直无邪,毕竟得如来平等口业,故曰「平等」。又《法华科注四》曰:「平等有二:一者法等,即中道理。二者众生等,即一切众生,同得佛慧也。」盖谓:一者,平等是中道之理体,一毛一尘无非中道,故曰平等。二者,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同得佛慧,故曰平等。「善根」者,《小本》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圆中钞》疏曰:「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方名多善根也。」《弥陀疏钞》云:「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彼土众生因闻泉流说法,如上之不可思议善根,悉皆成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唐译》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获得广大爱乐欢悦,而与观察相应、厌离相应。。。。(乃至)涅槃相应。」「相应」者,即契合之义。《往生论注》曰:「相应者。譬如函(匣也)盖(匣之盖也)相称也。」又《起信论》曰:「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唯有实证,方能契入离念境界。)」又《华严论》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今经云「随其所闻,与法相应」,深显弥陀本愿功德,不可思议。诸往生者,善根成熟,所闻妙法,悉能契会。蹑解起行,行起解绝。忘照同时,能所不二。智与理冥,乃至种种所闻,悉能顿契,与法相应。下云:「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复表此水圆明具德,自在无碍,妙应无穷。「一一随众生意」也。极乐国土,水鸟树林,悉演妙法。色光声香,皆作佛事。耳目所对,全显本心。举足下足,咸作佛事。故于无上菩提之心,永无退转,纯是增上因缘。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上段乃本品之(三)十方往生者皆于宝池莲花化生。此为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之成就。「自然化生」。自然者,义寂云:「非胎藏所生育。故自然。」《会疏》曰:「非妄业所感,佛愿令然,故谓自然。」化生,见前第二十四愿注。「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见汉吴译。《魏译》为虚无。其义同。义寂曰:「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非老死所殒没,故无极。」《嘉祥疏》曰:「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无极之体。如光影,故虚无之身。」又《会疏》曰:「有而若无,纵任无碍,故名虚无之身。一得受生,无有终期,故名无极之体。」憬兴云:「虚无、无极者,无障碍故,希有故。如其次第。」意谓:无障故曰虚无。希有故称无极。诸家之释,可合参。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上文为第一「国无恶道愿」,与廿八「国无不善愿」之成就。小本云:「其彿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论注》曰:「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经云:「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本品显彼土正报依报,悉皆超越世间,甚为希有。先明正报。

  「所有众生,容色微妙」。「容」者,形容,容貌。「色」者,色相。「微妙」者,精妙之极。「超世希有」者,《会疏》曰:「非有漏生灭身,故云超世。法性清净身体,故云希有。」又《往生论》偈曰:「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由上可见,所有众生皆是一清净句之流现,超越世间,故云「超世希有」。再者,悉皆莲华化生真金色身,三十二相,故云「超世希有」。色相皆如,故曰「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此即「身悉金色愿」、「三十二相愿」与「身无差别愿」之成就。

  又彼土众生,「皆得神通自在」,「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得不退转」,实皆远超天人。唯以他方多有天人,故随方俗,而亦有天人之名。本经《礼佛现光品》谓彼土「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既皆是圣贤,故知实非世间之天人也。至于彼土,中所谓为人与天者,依义寂意,有念佛兼持五戒(人业)往生者,并此以次,皆所谓人也。或念佛兼十善(天业)往生者,是名天也。又地居者,人也。或在虚空者,天也。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此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上举喻以显彼土众生容色之超胜。共作五番譬喻校量:(一)以乞人比帝王。乞者,乞丐,讨饭求生之人,形容枯槁。人间帝王,养尊处优,形貌丰润,容颜光泽。以乞人比帝王,则丑陋甚矣。(二)以人间帝王比转轮圣王(见前注),又不如远甚。(三)以转轮王比帝释。(四)以帝释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六天中,顶上之天),又皆丑劣远甚,过于百千倍也。(五)但若以第六天王比极乐世界之菩萨与声闻,则「不相及逮」(不可及),过于万亿倍。极显彼国会众,光颜容色超世希有。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

  上显彼土众生,依报超胜。衣食住三者,皆如欲界之顶第六天之天王。

  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